Farcaster 生态体验及对 Web3 Social 的看法缩略图

Farcaster 生态体验及对 Web3 Social 的看法

作者:Evie,JE Labs创始人 来源:X,@0xEvieYang

作为社交赛道10亿美金估值天花板、汇集a16z、Paradigm等众多一线投资者的社交协议Farcaste,现在发展怎么样了?生态应用真的能玩吗?生态里有哪些创新点?

带着这些问题,我近期体验了50多个Farcaster的生态应用,接下来和大家分享:

1.我的Farcaster生态探索体验

2.关于Web3 Social的看法和畅想

3.探索Farcaster生态必备的数据看板

Farcaster生态探索体验

1.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互联互通”:一套身份可以行走于各个客户端;各客户端虽然侧重不同,但是我关注的内容也都是相联通,走到哪都有熟悉的感觉,不用从0开始建设账号。

2.Farcaster是挺开放的:用户可以添加“action”小组件,在每个帖子旁就可以点开小组件,比如统计该帖子有多少的 $DEGEN 打赏。

还有“Frame”小程序可以插入,其使得用户无需离开Farcaster客户端就可以直接访问各种功能和服务,比如游戏、铸造NFT、领取空投、订阅新闻、购物、投票。之后甚至还可以添加一键Swap等链上功能。这大大增强了Farcaster客户端的可拓展性,让应用玩法更多样化,用户体验也更丝滑。

Farcaster 生态体验及对 Web3 Social 的看法

3.Farcaster生态的代币也互通,让“消费”更便利。比如 $DEGEN 可以用于 @perl_xyz @Jamfrens等客户端,帖子打赏或者社交资产的买卖都可以用 $DEGEN ,这对于一些刚启动、还没发币的客户端而言,也是蛮好的,新客户端可以有一套流通货币先用着;而这些代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凝聚生态共识。

(btw,现在Farcaster官方客户端 @warpcast_上的“欢乐豆”——$warps还是中心化的,未上链的,官方也说了不会对应着未来的收益。那么, $DEGEN 或者其他代币,是否有机会获得Farcaster生态的定价权?如让用户形成“ $DEGEN 本位”的共识。

4.内容更垂直细分,质量也更高:用户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频道关注,比如meme、founders、fitness等。Warpcast上的内容平均质量是高于推特的,这个与最初加入的用户质量有关。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在平台刚启动阶段,发内容没有流量,比较难坚持持续输出,所以最开始加入的OG用户,大部分都是自带影响力的。我发现,有不少OG用户不怎么发推特,但在Warpcast上却很活跃,包括Farcaster的founder @dwr。

Farcaster 生态体验及对 Web3 Social 的看法

其他关于Web3 Social的看法

1.大部分用户不会在意到底构建的是什么,而是在意这个东西是否好用、是否有趣、是否能满足需求。即便是底层协议,也需要有自己的应用端跑出来,才能让用户体会到底层价值——所以Farcaster团队20个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构建官方客户端Warpcast;@TakoProtocol在构建社交Infra的同时也在建设顶层应用@Jamfrens。

2.Web3的社交,去中心化、抗审查是一方面,若要符合Web3 用户的需求,核心还是需要围绕着交易展开——比如@friendtech的买卖Key的机制;@interfacedapp的内容以关注账号的链上动态为核心,用户看到关注对象买了啥token,在app内就可以直接swap。说白了,就还得是能让用户赚到钱,能有造富效应。 $DEGEN 爆火出圈期间,Farcaster上的发帖数量也大幅度提升。

3.社交和memecoin结合,以及跟DeFi,还会衍生出更多玩法。比如现在@alfafrens上可以对某个用户进行质押,共享其收益分成。另外在获客方面,或许可以直接结合着用户的链上、链下活跃度来给初始积分/空投。

4.Farcaster客户端内的频道是一个很好的项目社区建设渠道,因为其能够和激励结合起来产生UGC,并和Frame小程序结合起来有更丰富的玩法。比如 $DEGEN 最开始hype起来的时候,用户只要在Degen频道发 $DEGEN 就能获得空投积分;用户收到的互动越多,能给别人打赏的数额越多;帖子越受欢迎,你收到的打赏数额越多。

5.Farcaster的生态到底会有多开放?前面提到了Farcaster作为底层协议,吸引开发者在此基础上build,我觉得这确实是比http://Friend.tech更开放友好。然而客户端作为生态内能够有相对多商业价值捕获的一环,目前流量绝大部分流量和功能创新都聚集在了Farcaster自己做的Warpcast上。未来,Farcaster将如何不进行流量、产品功能“垄断”的同时,更加大力支持生态多元化发展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挺好奇团队接下来的策略的。

探索Farcaster生态必备的数据看板

Farcaster生态项目:https://decaster.xyz

Farcaster总体数据:https://farcaster.network

Dune看板:https://dune.com/pixelhack/farcaster

meme coin数据:https://farcaster.in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缩略图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原文标题:《Solana Need L2s And Appchains?》

原文作者:Yash Agarwal

原文编译:Ladyfinger,BlockBeats

编者按:

Solana 作为高性能的公链平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Yash Agarwal 在这篇文章里全景式深入探讨 Solana 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议题——模块化、应用链、Rollup,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 Solana 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导读

一个月前,作为 Solana 上最顶尖的免费 NFT 分发应用 DRiP 的创始人 Vibhu 发表了一番言论,引发了广泛讨论:

Solana 将要有以及需要有 Layer 2 和 Rollup。

他之所以表达这种观点,是因为随着 SOL 价格和网络拥堵的上升,DRiP 每周损失约 2 万美元的价值。Solana 网络活动的增加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优点:流动性增强、资本和交易量增加(得益于可组合性)

缺点:基础设施成本上升、用户体验差、网络拥堵

然而,DRiP 主要通过 Solana 作为基础设施,每周从艺术家那里分发数百万个 NFT 到数千个钱包,对高可组合性并无太大需求。Solana 的 TVL 增长和资本流入对 DRiP 影响甚微,反而主要受到基础设施成本高昂的困扰。

Vibhu 指出,「可组合性带来的回报是递减的。」他还提到,Solana 应用开发者们私下讨论了他们对 Rollup 的需求,因为这些 Rollup 能够提高交易吞吐量,减少区块空间竞争,降低费用。此外,还可以更好地控制业务产生的经济价值。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在过去几个月中,Solana 经历了多次拥堵事件,从 JUP 空投到 ORE 挖矿以及高峰期的 meme 币交易。尽管有人认为 Firedancer 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现实情况是时间线尚不明确,且目前无法扩展超过 10 倍。尽管如此,Solana 仍是所有经过实战检验的主要链中唯一一个保持单片链的链。

Solana 应该保持单片链还是变得模块化?

Solana 是否也会像以太坊一样,演变出分片的 Layer 2 和 Layer 3 解决方案?

当前 Solana 的应用链和 Rollup 的情况如何?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并整合出一个总结,本篇文章将探索各种可能性,讨论各项目的优缺点。本文不会深入技术细节,而是以偏向市场导向和实际应用的视角来讨论各种扩展方法,提供概览。所有见解,无废话,只有大量的独家信息。

简而言之,我们将讨论以下问题:

· Solana 和网络拥堵的问题

· 让 Solana 模块化

· Solana 应用链——附示例

· Solana Layer 2 和 Rollup——附示例

· 支持 Rollup 和应用链的基础设施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Solana 的问题以及模块化的需求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当前的问题:由于空投、memecoin 交易量的激增,Solana 网络最近非常拥堵(目前大部分已经解决),导致 ping 时间高、交易的失败率高、网络费用增加。尽管如此,Solana 一直维持着每秒 1-2 千次的交易处理量,超过了所有 EVM 链的总和。可以说这是区块链面临的一个好问题,同时也考验了 Solana 的单片链理论。

Solana 基金会最近发布了,敦促项目立即采取行动以提升网络性能,包括:

· 实施优先费用:避免交易延迟或丢失至关重要。

· 使程序计算单元(CU)达到最佳状态的使用:仅使用必要的资源。

· 实施权益加权服务质量(QoS):允许应用优先处理用户的交易。

然而,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交易完成率,并不能保证顺畅的交易体验。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备受期待的新事务调度程序(New Transaction Scheduler),计划在 4 月末推出的 1.18 版本中引入。新调度器将与当前调度器同时存在,但默认情况下不会启用,允许验证者监控新调度器的性能,并在出现问题时轻松切换回旧调度器。新调度器旨在更高效、更实惠地填充区块,改进旧调度器的效率低下问题。

阅读本文以深入了解。

Anza,Solana Labs 的一个分支实体,,已识别为与 QUIC 实施和 Agave(Solana Labs)的验证器客户端处理大量请求的行为有关。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尽管模块化的支持者强烈倡导 Solana 的「模块化路线图」,Solana Labs/Anza,Solana 协议的核心维护者,仍专注于优化基础层的吞吐量和延迟的问题。潜在的改进措施包括:

· 改进费用市场并增加基础费用(目前设置为 5000 Lamports 或 0.000005 SOL)。

· 实施账户写锁费用的指数增长,即逐步增加费用以遏制垃圾邮件。

· 通过惩罚机制优化 CU 预算请求。

· 提升整体网络架构。

即使这些垂直扩展,单链,改进有效,我们也不能排除 Solana 采用水平扩展,Rollup,的可能性。现实是 Solana 可以结合这两个特性——它可以作为一个出色的 Rollup 基础层,拥有超低延迟的区块时间(约 400 毫秒),显著提升 Rollup 的性能,例如实现快速的序列器软确认。最重要的是,Solana 历史上迅速实施变化,这可能使其比以太坊更高效地作为 Rollup 的基础层。

更新:Anza 已经,帮助缓解了持续的网络拥堵问题,并将在 v1.18 中进行进一步增强。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让 Solana 模块化

Solana 的模块化发展计划已经启动。正如所示,Solana 验证器和 SVM(处理交易和智能合约/程序的执行环境)紧密耦合,并由 Anza 来维护。然而,验证器客户端和 SVM 运行时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分离。这一分离将有助于创建「Solana 应用链」。

对于 Rollup,优化 Solana 的数据可用性(DA)或者 blob 层可能会在在后一阶段进行。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资料来自:Anza DevRel

还透露了将 SVM 模块化的计划,其中交易处理流水线将从验证器中剥离并放入 SVM。这将使开发者能够独立于任何验证器运行 SVM 的实现。

独立的 SVM 将是完全独立模块的集合。任何 SVM 实现都可以通过定义明确的接口驱动这些模块,进一步减少 SVM 兼容项目的障碍,显著降低构建自定义解决方案所需的开销。团队可以只实现他们感兴趣的模块,同时利用已建立的实现,例如来自 Agave 或 Firedancer 的模块。

简而言之,Solana 将变得更加即插即用,使 Solana 应用链和 Rollup 更加容易实现。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总体而言,这可以走向两个方向:Layer2(或者 Rollup)以及应用链。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Solana 应用链

也称为 SVM 分叉,这些本质上是专门为特定应用而设的 Solana 链分叉。Pyth 是第一个 Solana 应用链,但当 Maker 创始人 Rune,提出基于 Solana(SVM)代码库开发 Maker 应用链用于治理的建议时,这一概念真正引起了关注。Rune 选择 SVM 是因为其强大的开发者社区和相对其他 VM 的技术优势,旨在分叉最具性能的链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尽管目前尚未实施,但这一举动引发了关于 Solana 应用链的广泛讨论。

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

· 无需许可——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网络,类似于当前的 Solana 主网。

· 有许可——由 Solana 基金会为机构打包的「」,允许实体构建并维护自己的链实例,由 SVM 提供支持。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Pyth——OG Solana 应用链:

Pyth 曾经占据了 Solana 主网上 10-20% 的所有交易。然而,它并不需要任何可组合性,所以他们简单地分叉了 Solana 的代码库。这使他们能够利用 Solana 400 毫秒的快速区块时间进行高频率的价格更新。Pythnet 是第一个采用 SVM 作为其应用链的网络。

Pythnet 应用链是 Solana 主网的一个权威证明分叉,作为计算基础层,用于处理和汇总由 Pyth 数据发布网络提供的数据。

为什么 Pyth 要迁移?

· 它不需要高可组合性,特别是针对非 Solana 应用,因此免受主网拥堵影响。

· 它需要一个有许可的环境来发布数据。

· 通过内部化费用来降低基础设施成本,以前这些费用会泄露到基础层,也就是 Solana 上。

 是另一个例子,这是一种混合型 CEX,部署为主权 SVM 应用链,具有完全离线的订单簿和在其 SVM 应用链上的结算。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Solana 应用链的例子

· Perp DEXs:像这样的 Perp DEX 可以作为独立的 Layer 1 网络运行。此外,对于交易用例,可以自定义每个区块的交易数量,或者实现条件逻辑,例如将止损订单的执行直接集成到 Layer 1 ,确保其作为状态转换强制执行,或者引入特定于应用的原子逻辑。

· AI 和 DePIN:这些可以具有受控的服务提供商列表,比如 Pyth。例如,通过 Cosmos 应用链作为计算市场运作。

· 治理应用链:以的兴趣验证了这一点,主权治理应用链可以非常有吸引力。加密治理仍在演变,拥。

· 未来的企业应用链: 潜在的应用包括资金,如 BlackRock 或支付系统,如 Visa 或 CBDC。

· 游戏应用链: 一个在 Solana 上运行的赌场游戏项目正在考虑其应用链。

· 对 Solana 的分叉进行修改: 类似于 Monad 或 Sei 提供的优化 EVM(并行化),有人可以构建一个更优化的 Solana 版本。随着 Solana 主网开始探索新的设计架构,这一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更加普遍。

设想 Solana 应用链栈

虽然建立应用链可能相对简单,但确保所有应用链之间的连接对于互操作性至关重要。借鉴,通过本地 Avalanche Warp Messaging 连接和 Cosmos 应用链,通过 IBC 连接的灵感,Solana 也可以创建一个本地消息框架来连接这些应用链。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可以构建一个类似 Cosmos-SDK 的中间件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来创建应用链,这些应用链内建支持预言机,例如 Pyth 或 Switchboard、远程过程调用,RPC 如,Helius 以及消息传递连接,例如,Wormhole 等功能。

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允许开发者将不同的 Layer 1 或 Layer 2 链接入 AggLayer,实现跨链 ZK 证明的聚合。

应用链对 Solana 生态系统的正面影响?

应用链不以 SOL 支付费用或将 SOL 作为交易费代币,因此他们不会直接向 SOL 贡献价值,除非用于经济安全目的的 SOL 重新质押,但它们对 SVM 生态系统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正如 EVM 的网络效应一样,更多的 SVM 分叉和应用链将加强 SVM 的网络效应。即便 Eclipse 作为 SVM 在以太坊上的 Layer 2 扩展,与 Solana 主网形成竞争,这一逻辑也同样适用。

Solana Layer 2 

Solana Layer 2 ,或称为 Rollup,是逻辑上独立的链,将数据发布到其主链的数据可用性(DA)层,并重用主链的共识机制。它们还可以使用其他 DA 层,如 Celestia,但这不再是真正的 rollup。「RollApp」这个术语通常用于特定应用的 Rollup(大多数 Solana 应用都正在探索的)。

Solana 的 Rollup 会像以太坊一样吗?

显然不会。对于 Solana,Rollup 对于终端用户来说将大多被抽象化。从意识形态上看,以太坊的 Rollup 是自上而下的,即以太坊基金会和领导者决定最好的扩展方式是通过 Rollup,然后在 CryptoKitties 事件后开始支持各种 Layer 2 。而在 Solana,需求是自下而上的,即来自具有显著用户采用率的应用开发者。因此,大多数当前的 roll-up 玩法都是营销玩法,更多的是叙述驱动而非用户需求驱动。这是一个显著的差异,可能导致与以太坊不同的 Rollup 未来。

压缩是不是相当于 Rollup?

Layer 2 通过在 Layer 2 上执行交易、批量处理交易数据并压缩它们来扩展基础层区块链(Layer 1)。然后将压缩的数据发送到 Layer 1 并用于欺诈证明(optimistic rollup)或有效性证明(zk rollup)。这一证明过程被称为「结算」。类似地,压缩将交易从主网卸载,减少了对基础层状态的争用。值得注意的是,Grass Layer 2 将利用状态压缩进行其 rollup。

Solana 上的 Rollup 格局:

目前有两个类似 Rollapps 的项目正在运行:

GetCode

这是一款支付应用,带有一个微支付 SDK,允许任何人即时支付和接受付款,并为其应用使用类似 rollup 的结构。它为所有交易创建意图,并使用一个类似 rollup 的排序器,在每 N 个间隔在 Solana 上结算。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使用类似 rollup 的结构可以实现:

· 灵活性:意图可以代表各种未来活动,不仅仅是支付交易。此外,如果有需要,Solana 作为链也可以被替换。

· 即时和隐私性:由于排序器的软最终性,,支付也是即时的。虽然交易在链上可见,但确切的数额和意图保持模糊,确保用户隐私。

MagicBlocks 的短暂 Rollup

MagicBlocks 是一个 web3 游戏基础设施,开发了 Ephermal Rollup,特别适用于游戏。它使用 SVM 的账户结构,将游戏状态拆分成集群。然后将状态暂时转移到辅助层或「ephermal rollup」,一个可配置的专用层。短暂 rollup 作为一个专用的 SVM 运行时或 rollup 运行,以在更高的吞吐量下处理交易。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使用类似 rollup 的结构可以实现:

· 专用运行时的定制,包括无 gas 交易、更快的区块时间和集成计时机制,例如,集成的事务调度系统,如,无需费用运行。

· 开发者可以将程序部署到基础层,例如 Solana,而不是在单独的链或 rollup 上。短暂 Rollup 不会分散现有生态系统,允许加速目标操作而不创建隔离环境。这意味着可以利用所有现有的 Solana 基础设施。

这种方法有助于创建一个高度可扩展的系统,能够按需启动 rollups 并水平自动扩展,以容纳执行数百万交易的用户,而无需传统 Layer 2 的典型权衡。虽然 MagicBlock 专注于游戏,但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支付。

即将上线的 Solana Rollup:

· :Grass 是一个 DePIN 项目,专注于通过验证来抓取技术解决人工智能的数据需求。该项目通过网络上的 Grass 节点抓取 AI 训练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由验证器存储在区块链上,同时精确记录数据来源和执行抓取的节点,并据此给予奖励。

鉴于 Grass 需要处理高达每秒 100 万个的网络请求,这对 Solana 主网而言是不现实的。因此,项目计划采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对数据集进行验证,并在 Solana 的 Layer 1 上批量结算。

Grass 团队也在考虑引入来自其他集群的状态压缩技术,并在 Solana 主网的测试版上进行数据锚定。这一创新将使 Grass 成为一个基础平台,支持那些只能在其上构建的广泛应用

*注意,构建平台和基础设施的项目通常具有更高的市场估值,Grass 也即将推出其代币。

· :Solana 上最早的永续合约交易所之一,其拥有完全在链上的永续订单簿,目前正计划利用 Solana 的 Rollup 技术将其交易匹配过程迁移至链下。

永续合约交易所采用 Rollup 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它极大提升了用户交易体验。可以询问那些在 Hyperliquid 或 Aevo 等平台与 Solana 上的永续合约交易所进行过交易的用户,后者要求用户对每笔交易进行签名,钱包弹窗,并且需要等待大约 10 到 20 秒。此外,永续合约交易不需要同步执行,并且能够与 DeFi 生态中的其他部分高度集成,特别是在交易撮合方面。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有趣的是,Armani,Backpack 的联合创始人也在表示他们现在正专注于 Layer 2 解决方案。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允许游戏开发者在 Solana 平台上部署专属的链。同时,还有基于 SVM 技术的以太坊 Rollup 项目,例如和,它们采用 SVM 作为其执行引擎。在 Solana 生态中,作为一个与 EVM 兼容的 Layer 2 解决方案。此外,一些创新项目如,一个针对比特币的 SVM Layer 2 ,目前还处于早期构想阶段。

提供了一个类似于 node.js 的框架,专门用于构建 Rollup。用户可以提交他们的 Rust 代码,该平台能够将其转化为支持在任何区块链上部署的 Optimistic Rollup 或 ZK Rollup。这些 Rust 代码可以是定制的应用逻辑,也可以是任何虚拟机的实现。

关于 Rollup 的一些论点

Rollup = 与 SOL 保持一致性

「ETH-Aligned」,以太坊一致性,或者说「ETH Bag Biases」,以太坊包偏见,已经成为流行的网络迷因。

为什么 Layer 2 和 Restaking/EigenLayer 会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这是因为它们增加了 ETH 的「货币性」,ETH 在各个地方都被用作核心资产。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 Solana。Solana 社区将会支持任何能够提升他们 SOL 持有量的解决方案——就这么简单。随着 Solana 生态系统的扩展,一度被忽视的 SOL 的「货币性」将变得重要。记住,大多数 Rollup 无论如何都是「市场营销手段」,并且由于市场仍然更看重基础设施而非应用程序,因此它们能提供更好的代币价值积累。

Rollup 将感觉像是 Solana 的延伸

除了安全性的好处,即从基础层继承安全性,轻松访问 Solana 用户和资产将是一个重要优势。正如所指出的,以太坊的 Rollup 如 Base、Optimism 和 Arbitrum 感觉更像是以太坊的延伸。用户保留相同的钱包和地址,原生燃气代币是单一的标准版本 ETH,ETH 在 DeFi 中占主导地位,所有交易对都是 ETH,社交应用程序以 ETH 定价 NFT 并支付创作者例如,friend.tech,以及 Layer 2 的存款是即时的等等。

同样,这也将发生在 Solana 上。从以太坊学习,大多数 Solana Rollapps 不会让用户感觉他们正在使用一个单独的链,例如,Getcode。

Solana 将看到更多的「RollApps」而不是「Rollup」

Solana 没有像以太坊那样的扩展问题,主网由于高燃气费用而变得难以使用,它是高度优化的。然而,一些需要专用区块空间的应用程序将创建他们的 Rollup。尽管在 Solana 上的通用 Rollup 对我来说没有意义,但从经济上讲,对项目来说确实有意义。例如,对于构建者的激励严重倾向于 Layer 2 。然而,正如观察到的,每个 EVM Rollup 似乎都是一个普通的 Rollup,许多像 Linea、Scroll 或 zkSync 这样的项目已经成为只有农民为了代币空投而进行几笔交易的幽灵链。

此外,我感觉 Solana 上的通用 Layer 2 可能会导致与以太坊相同的旧问题,即中心化的 Rollup、拥堵和流动性碎片化。

为什么一些应用程序想要迁移到 Rollapps/应用链?

每个应用程序最初都会在 Solana 主网上启动,因为将更多应用程序托管在共享基础设施上显著降低了开发者和用户的复杂性。然而,随着这些应用程序的成长,它们可能寻求:

· 价值捕获。在一个不仅仅为一个应用程序设计的共享 Solana 层上内部化价值更具挑战性。MEV 捕获对 DEX 来说可能是另一个有利可图的选择。

· 专用区块空间。

· 在用例中的可定制性。如:隐私方面,例如,Getcode 使用序列器为其用户提供私密支付、市场费用实验、最小化 MEV 的加密内存池、定制的订单簿。

然而,并非所有应用程序都会想要启动自己的 Rollup,特别是那些没有达到一定逃逸速度的应用程序,例如,足够的 TVL、用户、交易量。今天启动自己的链涉及到痛苦且不必要的权衡,复杂性、成本、更差的用户体验、流动性碎片化等,大多数应用程序,特别是早期阶段的应用程序,无法为增量收益证明这些权衡的合理性。Solana 仍然是 SVM 开发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可能会部署许多新的应用程序。

对于应用构建者

Solana 主网或应用链或 Rollup 完全取决于不同的情况。如果没有强烈的与其他应用程序组合性的需求,将一些不同的组件置于链下,无论是应用链还是 Rollup,是完全合理的。用户甚至不需要知道他们正在使用 Rollup 或应用链。Grass、Zeta 和 Getcode 都为它们的用户抽象了它们所使用的任何 Rollup 类型基础设施。

对于需要授权和定制的用例,Token Extension 也能满足大多数需求,如 KYC 或者转账逻辑,同时保持组合性。

推动 Rollup 和应用链的基础设施

如果 Rollapp/应用链理论得到扩展,现有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将能够大大受益,因为他们将进入新的市场:

· 现有的 Rollup 即服务(RaaS)提供商,如,可以轻松地随着需求的出现进入 SVM 市场。像和这样的 SVM 以太坊 Rollup 也在密切关注这一机会。此外,Sovereign Labs 提供了一个,它能够支持在 Solana 上的 Rollup(尚未准备好投入生产)。Helius 是另一家非常适合为 Solana Layer 2 构建基础设施的公司,正如。

· 共享序列器如和对轻客户端如的需求。共享序列器对 Rollup 来说可能很有趣,因为它们能够实现原子套利、MEV 和无缝桥接等活动,减少流动性的碎片化。

· 像、和这样的钱包。多签和智能合约钱包基础设施如。Squads 一直定位为「Solana 和 SVM 的终极智能合约钱包基础设施层」。

· 再质押 SOL:模块化理论也促进了再质押,因为这些 Rollup/应用链可能需要 SOL 共享安全并更与 Solana 保持一致。这将会带来早期参与者如、和、通过的 Jito 和像这样的 LST 以及验证者的收入提高。

最后,Solana 能否应对全球的需求?

当然不能。现实点,即使考虑到摩尔定律,即使硬件能继续提高性能,并且 Solana 针对这种硬件进展进行了优化,但这也是不切实际的。我相信,所有不太关键的交易,如 DRiP 发送 NFT,最终会转移到它们自己的链上,而最有价值的交易都将留在主链上,在那里真正的可组合性至关重要,如现货 DEX。

这并不意味着 Solana 在单体和可组合性之战中输了;它将在依赖可组合性和低延迟的情况下比其他链管理得更好。而且,Sui、Aptos、Sei、Monad 等也没有更好,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它们是否经得起高真实用户活动的考验。

与以太坊不同,Solana 主网并不打算成为「B2B 链」;它一直都是并将永远是消费者链。大规模构建分布式系统是极具挑战性的,而 Solana 最有潜力成为全球最有价值交易的共享账本。

Solana 需要灵魂伴侣:应用链和 Rollup 会是它的完美搭档吗?

市值一度超过TRUMP,DJT到底是不是特朗普发的?缩略图

市值一度超过TRUMP,DJT到底是不是特朗普发的?

持续两周的名人币热度已经熄火。但令社区意外的是,或许是加密 meme 里最大的人物 IP「特朗普」,也有了被「亲自发币」的时候。

北京时间今日早六时,知名美国媒体 Pirate Wires 在 X 平台发表了一条推文,内容为「据传言,特朗普正在 Solana 上推出官方代币—$DJT」。

市值一度超过TRUMP,DJT到底是不是特朗普发的?

这两个月里,特朗普的相关 meme 代币都跑出了令人惊讶的涨幅。这些代币均由社区自发发起,特朗普本人并没有在公开场合回应过这些代币,特朗普的「亲加密」表现也仅在各种竞选演讲之中。这则「特朗普推出官方代币」推文一出,就引起了社区的极大关注。

媒体下场、KOL 认证,市值 3 亿美元的骗局?

DJT 是特朗普的社交媒体平台「Truth Social」的股票代码。自 3 月份上市以来,该股本身一直是热门股票,DJT 的股价高达 79.38 美元。该股目前交易价格约为 35 美元。不止加密圈,FOX Business 也紧跟着做出了长文报道。

在报道中 FOX Business 称,无法确认 Solana 链上 Meme 币 $DJT 是否直接或间接与特朗普有关联,但业内消息人士称,与特朗普有关联的人至少两个月来一直在计划推出一种数字货币。

不论如何,$DJT 的出现给今天惨淡行情里的流动性提供了一个注意力去处。Pirate Wires 推文发出之后,$DJT 在一个半小时里涨幅超 250% 。

但很快,社区就开始从各个方向质疑 DJT 的真实性。

社区对$DJT 的讨论很多,许多人认为$DJT 不可能是特朗普官方团队发布的代币。首先,$DJT 的 LP 池并没有锁定,也就是说团队随时可能抛售代币。

此外,社区发现$DJT 的部署地址从 Kucoin 获得了初始资金。按照平台政策,美国用户不能使用 Kucoin。如果$DJT 确实由特朗普团队发布,只能是他们外包给非美国国籍的发币团队就像此前名人币热潮中的主角那样,但作为参与大选的政治人物,外包团队发币将会对特朗普的声誉造成影响。

市值一度超过TRUMP,DJT到底是不是特朗普发的?

从交易筹码上看,可视化链上追踪工具 Bubblemaps 发现,$DJT 的 67% 的供应量集中在一个集群中。Delphi Ventures 创始人 Tommy 也认为 DJT 是一个骗局。

而此次事件的唯一信源 Pirate Wires 在之后没有放出更多讯息,其主编同时也是 Founders Fund 的 CMO Mike Solana(本人表示 Solana 是他的姓)则转发了原帖并放上了代币合约地址,而同时间诞生的$DJT 官方推特也与其互动密切。

市值一度超过TRUMP,DJT到底是不是特朗普发的?

也有人从「种种信号」中找出了$DJT 的特别意义。比如在特朗普团队的官方社交媒体平台 Truth Social 上,特朗普本人发布了一条内容,并以字母「DJT」结束了推文,但此前他并没有这样做过。曾指出 io.net 的 GPU 数据显示有问题、并得到 CEO 回复的社区用户 Martin Shkreli 也转发了 DJT 相关讯息,这为 DJT 的可信性又加了一层。

市值一度超过TRUMP,DJT到底是不是特朗普发的?

$DJT 能冲击「PoliFi」龙头吗?

市值一度超过TRUMP,DJT到底是不是特朗普发的?

在多方猜测之下,$DJT 上涨乏力。再一次点燃动力从疑似特朗普亲近人士 Bo Loudon 下场发推开始。

上午 11 点 47 分,一个头像为特朗普合照的 Bo Loudon 发文表示「$DJT IS THE ONLY REAL TRUMP TOKEN(这是特朗普唯一官方的 meme 代币)」,据 Blockbeats 了解,Bo Loudon 跟特朗普家族还有特朗普系显贵交往密切,是特朗普的铁粉,其推特背景图是一张和特朗普家族的合照。

此外,Bo Loudon 的个人网站上有多张和 Trump 的合照,也有一些和特朗普家族成员的合影。正因如此,社区推测 Bo Loudon 的喊话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官方的态度。在 Bo Loudon 发出推文之后的半个小时里,$DJT 一路从 0.02 美元涨到 0.045 美元附近,可以说「应声翻倍」。高峰时,$DJT 的市值突破 $ 380 M,超过另一特朗普系 meme 币$TRUMP 的$ 325.6 M,交易量达 12.8 万美元。

市值一度超过TRUMP,DJT到底是不是特朗普发的?

$DJT 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其他特朗普概念 meme 币的流动性,$TRUMP 的价格快速下降了近 50% 。

市值一度超过TRUMP,DJT到底是不是特朗普发的?

推特用户 BILI 就发现,$TRUMP 代币在今日早盘出现大幅下跌,跌幅一度超过 30% ,引发投资者抛售潮。多位大户选择获利了结,以百万美元计的代币被大量抛售。与此同时,$MAGA 代币也未能幸免,跌幅接近 20% 。

「PoliFi」格局会被冲击吗?社区转而猜测,对于和特朗普题材相关的 meme 财富密码,以特朗普的亲戚名字命名的 meme 代币有可能也会跟随上涨,成为下一个财富密码。

截至撰稿时,$DJT 的价格为 0.029 美元,较高点回落 30% 。$DJT 的官方推特 TrumpCoin ($DJT) on Solana 的关注者不乏 Jito 创始人 buffalu、Framework 创始人 Vance Spencer 这样的加密社区重要人物,其官方 telegram 频道成员已经超过 2700 人。

回顾这个上午,$DJT 之所以能引起关注,是因为这次的发币传闻来自 Pirate Wires 这样的机构媒体,在之前的几位美国名人下场发币后,竞选期间与加密话题互动密切的特朗普发币也成了很多社区会想象的事情。但事情真相还不得知,BlockBeats 提醒投资者,加入 meme 狂欢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本金。

版块无轮动、多数人踏空,这轮牛市到底谁赚钱了?

来源:Waterdrip

这轮牛市到目前为止到底谁赚到了钱?

首先肯定不是 VC。VC 投资的大部分项目还没开始发币呢。即使是那些被社区骂的高 FDV 低流通的币,看起来账面几十倍,但如果接下来没有一个山寨牛市到来的话,等 VC 解锁的时候,再跌 90% 不算多。

其次也不是散户。大部分散户都炒 meme,玩山寨,开合约,赚到钱的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极少数,跟玩彩票的概率也差不多。

观察下来,赚到钱的有这几类:

1.Bitcoin holder。持有比特币,全世界都给你打工。去年这个时候 25000,现在 65000,暴赚。一年之内涨到 100000,也是确定性很大的事情,但大部分人看不上这个涨幅,也就赚不到 BTC 的钱,合理。

2. 中心化交易所。交易所一直是币圈食物链的最顶端,整个币圈基本都在跟交易所打工。当然,干交易所也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居无定所,海外漂泼,内有盐城外有 SEC,风险跟收益成正比,合理。

3.Tether 等 CeFi 平台。Tether 一季度赚了 47 亿美元,比大部分交易所赚的还多。当然,严格讲这些钱并不是从币圈赚的。此外,一些币圈金融服务提供商,也默默的赚的很开心,比如托管理财平台等等。他们给币圈提供了好的服务,赚的钱也很合理。

4. 一些公链/DeFi 产品的运营团队。Uniswap 等 DeFi 产品流量其实很大,而交易手续费跟治理代币持有人毫无关系,几乎都进了团队口袋,这个收入其实很可观。Base 团队靠 Friendtech 一个产品贡献的手续费收入可能都有几千万美元。Tron 公链靠每天的 USDT 转账,也赚到手软,大部分也是进了团队口袋。这些项目不靠给散户画饼卖币,而是靠发展业务赚钱,其实类似传统互联网业务,他们是币圈的希望,值得所有项目方学习。特别是有 MakerDAO 的表率,Uni 也有提案准备分红,这些都是这轮牛市的 Alpha。

5. 高市值以卖币为主要目的的发币项目方,如果已经上线了 CEX,他们这一轮也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了。他们不需要什么收入,比如有的 ZK 项目,空投完之后链上日活只剩两三位数,也不影响他们市值几十上百亿,做市商开心的帮团队卖币。另外一些高控盘的 DeFi 币,全是工作室没几个活人的 GameFi 币,也是类似情况。这些币圈毒瘤,源源不断的在币圈吸血。这些毒瘤背后的操盘团队,当然也是赚到钱的帮凶。可笑的是,前阵子还看有人在 twitter 上吹嘘操盘项目赚了多少钱,这种奇观也就币圈有。

还有一些,比如量化团队等等,赚个辛苦钱,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谁有更多发现,欢迎回复到留言让我羡慕下。

不过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考虑建个币圈永赚 portfolio,主要持有的标的从 1-4 里选,避开 5。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原文作者:,BlockBeats

原文编辑:,BlockBeats

周末,来自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称 Farcaster 会像大多数协议一样推出代币,让近半月持续处于下滑趋势的 Farcaster 日活数据再次回暖。5 月 22 日,Farcaster 以近 10 亿美元估值完成了 Paradigm 领投的 1.5 亿美元融资,这一消息让年初就曾引起市场热捧的 Farcaster 及其最大的前端应用 Warpcast 又一次获得瞩目,日活在宣布融资后的一天达到历史新高。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上周,知名休闲小游戏发行商 Voodoo 耗资 5 亿欧元收购主打熟人社交的 BeReal,因看上了后者拥有的 4000 万活跃用户以及增长模式。Voodoo 用接近自身一年的营收完成这次收购,无论赢家是谁,都表明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基础和增长潜力对投资者具有极大吸引力。这也可以佐证为什么 Farcaster 能够以近 10 亿美元的估值完成 1.5 亿美元融资,与 TikTok 的 2000 亿估值相比, 10 亿或许是加密 VC 们给出的一个合理预期。

TikTok 遭抵制、Twitter 和 Facebook 审查封号情况愈发严重,地缘政治和审查议题已经成为当今主流社交媒体不可避免会面临的巨大挑战。这种局面也给了 Mastodon、Farcaster 等抗审查、去中心化社交产品崛起的空间,在马斯克接管 Twitter 后,主打去中心化架构的 Mastodon 活跃用户不到一年增长了 600% 。

但 Farcaster 核心团队明确表示要赢得主流用户,首先必须赢得加密货币,Farcaster 目前才仅仅迈出第一步。融资消息刺激的不仅仅是 DAU,开发者也将 Farcaster 视为一片热土,开发客户端、搭建垂类应用、设计 Frames 等等。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赌 Farcaster 发币从而积极运营账户是最简单的下注方式,但对于一个开发者而言,认清这个生态的格局并且躬身入局,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大家都在给 Warpcast 打工

Warpcast 的 Frames 功能为其带来了第一波主流用户增长,但其对核心功能的掌控使得其他客户端只能充当「备胎」。Farcaster 协议的开发难度加上 Warpcast 的资金与用户优势,使得第三方客户端开发者面临巨大挑战。这一场竞争不仅是技术和功能的比拼,更是对去中心化社交生态未来的探索。随着 Warpcast 的继续主导和聚合应用的兴起,Farcaster 生态的前景充满变数。

最卷太子

6 月 4 日,一个支持定制化信息流的 Farcaster 客户端 Nook 宣布停止开发,引发 Farcaster 生态讨论起客户端的生存问题。目前,Farcaster 协议有十几款前端应用可供用户选择,其总用户数量超过 46.3 万,但 90% 以上的用户使用的是 Farcaster 协议开发公司 Merkle Manufactory 亲自打造的客户端 Warpcast。

在 Farcaster 开发者生态内,也有一部分人意识到,Warpcast 过于垄断,成为这个生态里的某种阴影。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今年年初,Warpcast 因为上线 Frames 功能而收获第一波扩圈势能,Frames 之于 Warpcast 类似小程序之于微信,用户可以不离开应用完成交互,解锁更多场景。除了 Frames,Warpcast 还掌握着几大核心功能,比如私信(Direct Casts)和频道(Channel)。

这意味着如果你使用 Warpcast 以外的 Farcaster 协议客户端,是无法向其它用户发私信,以及只能浏览频道、无法在频道中发布内容。如此一来,Farcaster 协议的一些前端应用就只能变成「备胎」,在 Warpcast 宕机时临时救急。

开发 Farcaster 协议客户端并非易事。Farcaster 协议及 Warpcast 创始人 Dan开发 Warpcast 花了大概 20 个人一年的时间,其核心架构和主流社交 App 相差无几,但就算这样,Warpcast 在算法、搜索、私信等功能上也不能算是尽善尽美。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反观其余 Farcaster 客户端,是由小团队甚至个人独立开发完成,这其中一部分客户端是作为 Warpcast 功能的完善,比如 Recaster 对非英语用户有内置翻译功能,宣布关停的 Nook 也有定制信息流的特色功能。Farcaster 协议第二大客户端 Supercast 虽然享有轻量级运行、用户体验更流畅等赞誉,在用户体量上仍然不如 Warpcast。

这些客户端都区别于 Warpcast 进行了创新,并且还有源源不断的开发人员正踌躇满志创建新的 Farcaster 客户端,但背后所要面临的是 Warpcast 团队 1.5 亿美元的新资金储备,是 90% 的用户通过 Warpcast 使用 Farcaster 协议。更让开发成本上升的是 Farcaster 协议还不够开放,有开发者对 BlockBeats 提到,尽管 Farcaster 协议架构相对于 Nostr 等协议来说更友好,但开发者文档相对于 Web2 来说不够齐全,开发过程中的辅助资料也很有限。

除了功能相对齐全且有协议官方资源扶持,Warpcast 与第三方客户端的竞争还会受到传统互联网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平台整合历史潮流。微博、Twitter、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几乎每一个主流互联网社交应用都有与第三方客户端竞争并获得胜利的历史。

它们的第三方客户端在用户体验、差异化功能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但官方客户端通过限制 API 调用、收购兼并等方式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或许也将成为未来 Warpcast 与 Farcaster 第三方客户端之间的竞争路径。

Nook 创始人 Kartik 在停运公告中称 Farcaster 目前只是一个适合副业项目的平台,而不是严肃的公司,并且他认为不会有另一个客户端能够与 Warpcast 竞争,「alt 版 Farcaster 客户端可以创新,但大部分时候人们只是想浏览内容到并与其他用户互动,在我看来,Warpcast 就足够了。」

Farcaster 协议 API 服务商 Airstack 创始人也直接表示,「虽然任何人都能构建一个客户端,但实际上没有理由这样做,除非你对用户需求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这些需求尚未被 Warpcast 解决。」

普遍观点是,如果你想开发 Farcaster 客户端,得有一个足够有力的痛点或需求,要么将大量用户从 Warpcast 转移到你的客户端,要么新用户加入并留在你的客户端。又或是你可以构建一个单一的真正有价值的功能,而这个功能是 Warpcast 不太可能自己开发的(例如流媒体视频、音频空间),但它可以无缝地与 Warpcast 协同工作。

总之想取代 Warpcast 是一个不理智的选择,没有经济模型,做第三方客户端更像是给 Warpcast 团队打工。

聚合应用进一步挤压空间

第三方客户端增长面临的挑战不止来自 Warpcast,越来越受到主流关注的应用聚合客户端也成为 Farcaster 生态的有力竞争者。随着社交协议演变越来越成熟,内容碎片化也会成为和流动性碎片化一样的老大难问题,社交聚合的必要性还未被大规模感知但又是去中心化社交生态的核心痛点之一。

说到聚合客户端,扎根最深的是 Mask Network 旗下的社交应用 Firefly。其特点大而全,不仅聚合了 Farcaster、Lens 等去中心化社交协议,还因为上线时间够早而低成本接入 Twitter API,此外还能在应用内浏览 Mirror 和 Paragraph 上的文章。近两月,另一大社交协议 Lens Protocol 最大的前端应用之一 Buttrfly 和 Phaver 也分别宣布接入 Farcaster 协议,用户可以在上面同时发布内容到 Farcaster 和 Lens。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社交聚合应用;左:Firefly;右:Yup

据称 Vitalik 也在使用 Firefly 客户端,对于在不同平台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 KOL 来说,聚合客户端的设定足以满足想要以最简便的方式全平台同步内容这一使用需求。

除此之外,Firefly 等聚合客户端也在建立个人用户的社交矩阵,如 Farcaster 前沿探索者 0x luo.eth,Firefly 的方向不仅是同步发送,更重要的是做链上活动聚合,「聚合的目的是重新做信息分发,打通不同的社交图谱,找到更多感兴趣的人,发现更多感兴趣的内容。」

这些已经存在一定用户基础的客户端在进行 Farcaster onboarding 时会有更简洁的流程以及丝滑的用户体验。以及 Twitter 在目前来说仍然是内容密度最高的社交平台之一,对于大多数 Crypto 用户而言,聚合社交客户端的存在有清晰的产品场景,这使得 Farcaster 原生客户端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受到挤压。

机会在哪里?

Farcaster 协议正在逐步开放其核心功能,从而削弱 Warpcast 的独占优势,鼓励更多第三方客户端的开发。尽管目前存在一些运营上的挑战,Farcaster 协议仍处于早期红利发掘阶段。

Warpcast 不完美

你的敌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在 Warpcast 上常能见到对其运营「独裁」的抱怨,比如活跃徽章黑箱、英文至上等问题。Warpcast 虽然在应用界面和传统社交应用相差无几,但用户体验远称不上完美。如果非要死磕前端应用,分这一杯羹,那找到 Warpcast 最薄弱的地方进行优化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几天前,Dan 在 Warpcast 上开启了一场文字 AMA,有人问道「对于非英语母语人士在获得 power badge(Warpcast 的一种活跃等级标志)时遇到困难有什么建议吗?」Dan 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表示「如果你不会说英语,那么游戏很难玩」,他称 Warpcast 的核心是英语,而如果你不是英语母语者,可以将目光转向其它客户端。在帖子中,Dan 还提到了前文提到的客户端聚合应用 Firefly 等产品。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Warpcast 是一支总部位于美国的团队,没有计划进行国际扩张。我们认为我们可以为英语用户打造一个出色的客户端,因为没有足够的带宽来为国际用户做好工作。」Dan 的傲慢发言时常让社区用户感到不爽,「你能够筹集到 1.5 亿美元的原因是来自美国以外用户的爆炸性增长。想象一下,如果 Jesse Pollak 说 Base 只会优先考虑美国社区的 Onchain Summer 活动,那将会怎样。」

除了对非英文用户不友好,Warpcast 在产品方面还为社区所诟病的是其算法一刀切以及不透明的等级制度。

为了对抗机器人和 spam,Warpcast 采取了活跃徽章、优先模式等设定。获得活跃徽章的用户被定义为活跃的、对其他人感兴趣且不是 spam,但其评定标准并不透明。而优先模式是指用户开启后,你只能看见你关注的帐户、带有活跃徽章以及发帖人与其有互动的帐户的内容。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Warpcast 的优先模式按钮

而优先模式是默认开启的,也就意味着新用户进入 Warpcast 很难获得流量,没有互动,甚至拥有活跃徽章的人如果和新用户互动太多会被剥夺徽章。一些人开始把 Warpcast 看作是活跃徽章用户们的一个封闭圈子,又或是一个回音壁。

此外,Warpcast 的搜索功能也不尽如人意,其只有最简单的时间顺序检索,没有类似 Twitter 的高级搜索功能,Warpcast 的核心架构 Channels 中同样没有检索功能,这对于内容发现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在早期的社交媒体竞争中,MySpace 曾是领头羊,然而 Facebook 通过更简洁、用户友好的界面设计,以及更强的隐私控制和个性化体验,逐渐吸引了大量用户,最终成功超越 MySpace,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而在搜索引擎赛道,AltaVista 曾领先市场拥有技术优势和大量用户。但 Google 通过更精准的搜索算法,不断优化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和速度,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彻底改变了搜索引擎市场的格局。

这两个案例都表明产品思维的重要性,即使没有先发优势,只要真正关注用户体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就能赢得用户支持和市场认可。对于去中心化社交产品而言,社交数据掌握在用户手中,这意味着决定权也在用户手中,哪款产品好用用户会用脚投票。

「协议红利」正在强化

尽管 Warpcast 马太效应严重,但 Farcaster 协议目前已经意识到需要更加开放,为生态开发者带来了趋势性红利。

下图是一位用户被问为什么购买了 Supercast 还会被迫使用 Warpcast,他回答「只能在 Warpcast 上使用私信功能,(Supercast 创始人 Woj 说 Farcaster 母公司 Merkle 不想分享)。另外,用户不能用 Supercast 加入频道,有很多东西必须只能用 Warpcast 登录」。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前文也提到,目前私信功能还仅限于 Warpcast,Channels 属于「半去中心化」状态,非 Warpcast 客户端只能展示 Channel 而不能创建 Channel。举个通俗的例子,假设微博是 Warpcast,那 alt 客户端没有私信功能,超话也只能看,不能在自己的客户端建立超话。

在 Farcaster 的融资公告中,官方表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一是提高日活用户数量,第二就是升级 Farcaster 协议,比如向 Farcaster 协议本身添加 Channels 和私信功能。

这件事情的背后,可以看出 Farcaster 正在弱化应用,强化协议。开放核心功能等于弱化 Warpcast,不具有独占优势对其它客户端而言就是一种鼓励。

届时,用户在第三方客户端也创建一个频道,所有数据都可以在多个不同客户端上运行。这对于像 Supercast 这样有一定用户基础的客户端来说是一件好事,结合区别于 Warpcast 的优势功能,用户体量上有望冲击第一梯队。而对于中小型的垂类客户端来说,协议更加开放也会增加开发人员的自由度,完成更多功能设置。

如此一来,开发者不用重复造轮子从而降低开发成本,第三方客户端功能丰富度提升也会削弱用户的备胎心理,为其带来与 Warpcast 同水平的竞争机会。

格局打开

一个生态的早期红利就在于解决协议的痛点。对于 Farcaster 来说,增强去中心化程度、降低开发成本等都是迫切的发展需求,目前正是创新者切入的最佳时机。

「充分去中心化(Sufficiently Decentralized)」是 Farcaster 联合创始人 Varun Srinivasan的一个口号,这也是 Farcaster 一直致力于完成的目标,但目前 Farcaster 协议并不能完全称为去中心化。

Farcaster 除了用户直接接触使用的前端层之外,还包括链上和链下两个。链上负责 ID 注册、存储注册和密钥存储,链下部分是由 Hubs 组成的服务器。Hub 的概念类似于一条链的节点,运行在传统的硬件上,负责处理不需要链上确认的数据,以加快响应速度并减少交易成本,主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处理用户发布的内容、传播同步数据等。

运行 Farcaster Hubs 这件事大部分情况是开发者出于搭建客户端或是开发 Frames 等请求数据时顺手做的一件事。并且运营 Hubs 需要成本,但协议层本身对 Hubs 运营者没有经济激励。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 Farcaster 协议不那么去中心化的原因之一。

一年前,就有用户问到运营 Farcaster Hub 是否有激励,Varun 回复称大多数应用程序开发人员都会运行一个 Hub,就像每个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运行一个节点一样。「没有经济激励,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不容易被操纵的方案」,是他给出的运营 Hub 没有激励的原因。

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但随着 Farcaster 协议不断发展,关于激励问题也逐渐诞生新的解决方案。此前,运行 Hubs 可以定期获得一些 Warpcast 内部流动代币 Warps,尽管后来 Dan 又暂停了这项激励。6 月 6 日,EigenLayer 官方账户转发了一条名为「Ferrule」的 AVS 上新,意在激励人们运行 Farcaster Hub,增强 Farcaster 协议的去中心化程度。

Ferrule 的激励措施是 Hub 运营商将资产(比如 ETH)再质押到 Ferrule 合约中,根据网络行为动态地将资产委托给 Hubs。一部分质押收益将作为奖励分配给 Hub 运营商,同时也会支付一部分存储账户租金成本。Hub 运营商将 ETH 质押进 Ferrule 合约意味着他们的资产与 Farcaster 协议的安全绑定在了一起,Hub 的不作为或恶意行为将通过削减机制受到经济惩罚。

相关阅读:《》

除此之外,为了管理状态增长,Ferrule 还引入了数据分片和路由机制,以确保没有单个 Hub 需要存储所有数据,从而将存储负载分布在整个网络上。其还会创建一个数据位置地图,确保高效的数据检索。

借由 AVS 框架,Ferrule 便可以为 Farcaster 协议增加一个激励层。目前,这项由 Anagram 研究团队提出的想法正在处于落实阶段,提出者也在公开文档中表示如果开发者愿意一起完成这个项目可以以 EIR(创业公司驻场企业家)的身份一起加入。

而 Farcaster 生态还有很多这样的第三方服务的创业项目,从落地程度乃至融资上表现都十分亮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开发者工具 Neynar,是今年 a16z Crypto 春季创业加速器的入围项目。5 月 30 日,Neynar 宣布完成由 a16z、Coinbase 等机构参与的 11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在 Neynar 之前,想要在 Farcaster 协议里开发的唯一方法是运行 Hub,但每月要花费数百美元的成本。Neyner 本质上是为开发者运营 Hub,每月最低只需要 9 美元,极大的降低了开发者成本。Warpcast独占优势渐显,Farcaster上还有机会吗?

Farcaster 协议 API 服务商,Neynar 已成为第二大独立用户连接方;图源:Suji Yan

除了 Neynar、Ferrule 等生态创业项目,Farcaster 团队自身也在为了网络同步、数据复制、状态增长等核心议题做,其背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 Farcaster 协议的去中心化水平以及为下一个数量级的用户涌入做准备。因此,这个生态仍然有许多值得开发人员持续深耕的可能性。

Farcaster 看不见终局

Dan 常说的那句「构建你自己的客户端或使用另一个客户端」并不是让 Farcaster 协议变得更加去中心化或是用户增长的解药。Warpcast 目前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提供一种可能性,以及为普通的加密货币用户提供一个有创造力的场所。就算是聚合类客户端,在搜索功能、内容整合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Farcaster 生态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协议的开放性、不断丰富的功能、社区的积极参与,这些都为 Farcaster 的未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Farcaster 协议之上就已经衍生出了诸多产品,比如创作者平台 Paragraph、内容金融化应用 Jam、社区任务平台 Bountycaster。可能以后很多开发者作出的产品根本不会被称为 Farcaster 客户端,它使用 Farcaster 协议,但会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

把蛋糕做大,Farcaster 仍然是一座富矿。

深度迷思:资产放在冷钱包还是交易所?到底怎么选?

作者:OneKey 中文 来源:X,@OneKeyCN

最近一段时间,币安和 OKX 都不太平。币安有用户反馈恶意插件 Aggr 绕过币安的 MFA(多因素身份认证),通过对敲盗走了用户的资产。OKX 则有用户称黑客使用 AI 换脸绕过 MFA 后更换了手机号、邮箱以及谷歌的验证器,随后盗走用户资产。

受害用户们撰写了生动的长文,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人心惶惶,各种截图谣言四起催促着人们赶紧提走代币。

但仅仅是迁走代币,就够了吗?或许,这个问题本身折射的思维模式,未必正确。

安全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

了解 Web2 账户安全的防线:MFA

如果你非要在冷钱包和交易所之前二选一,其实本质上,就是在「私钥」和「MFA 多因素身份认证」之间选择。

对于 MFA,如果你是一个多年的互联网冲浪选手,或许你已深有体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简单的密码已经不够了。短信验证码、邮箱验证码,甚至是人脸识别、谷歌验证器才是「主角」。国内有的 APP 甚至不需要设置密码,只需要手机验证码。

这很好理解,大部分普通人设置的密码根本不够安全(很多密码库已经被各大海内外网站泄露无数次了),所以需要层层保护:

第一层,只有你知道的信息:如密码、安全问题;

第二层,只有你在持有的物品:如 SIM卡、手机、谷歌验证动态密码等;

第三层,只有你本人有的特征:如指纹、虹膜、人脸、声音等。

一个常见的认证因子组合:密码 + 邮箱验证码 + 手机验证码 + 谷歌验证器动态密码 + 用户人脸身份信息。

是不是听起来无懈可击?理论上来说,启用了完全的 MFA ,账户应该非常安全。即使某一层被突破,黑客也无法访问帐户,除非他们也获得了其他身份验证因素。

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中的业务流程中,他们可能会为了简化用户的操作采取动态式的、选择性地验证。

这时候,真正重要的便是其风控方案(如异地登陆、异常操作识别)能否覆盖到用户操作的边缘情况。

以推特为例,2023 年 9 月,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遭遇了 SimSwap(Sim 卡交换)攻击——即有黑客通过社会工程学,让服务商 T-mobile 转移 Vitalik 手机号到黑客手机上。随后 Vitalik 的推特发布了诈骗信息,导致了约 69 万美元的损失。

Vitalik 事后在 Warcast(一个去中心化社交平台) 上感叹,一个电话号码足以重置 Twitter 账户的密码,电话号码并不安全。慢雾科技的首席信息安全官也表示,SimSwap 攻击成本不高,甚至黑市里都有 SimSwap 劫持的报价。(出处(https://x.com/WuBlockchain/status/1701407498174108136 、https://chaincatcher.com/article/2101231)。

可见,即使有 MFA 的存在,在手机号验证权限过大、没有识别出异常登陆的情况下,推特没有阻挡黑客的攻击。当然,这也可能是推特在效率和安全上的平衡。

这种平衡,在涉及管理用户资产的交易所更是一个难题。

以币安用户因恶意插件丢失资产为例。黑客实际上并无法通过直接提币到链上盗取用户的资产,因为这肯定会需要过 MFA。所以,黑客使用了交易操作进行对敲,通过来回亏损交易某个小市值代币让黑客从波动中获利。随后快速地从另一个账户提走,完成盗币。

然而,对于登陆状态下的交易所,大部分人肯定是希望交易能够及时、快速。大家肯定不希望在快速买卖的过程中还要验证几层 MFA。在这一点上,币安只能通过升级更复杂的风控方案(比如识别对敲)来解决,而不是使用 MFA 去影响用户交易的效率。

放弃一劳永逸,唯有狡兔三窟

看完前一部分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理解了 MFA 并不完美,仍需要通过风控方案来进行平衡效率和安全。强如世界级大所,也需要一直升级。

而选择私钥,便是自我承担风控方案的开始,这升级的压力来到了你的身上。

你是否做好了准备完全控制自己的加密资产?你也许一开始只是简单地从小狐狸上抄写私钥到小纸条上,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这远远不够。

你依然需要:

– 以相同的力度防止黑客入侵你的电脑;

– 以相同的警觉度防范最新的黑客钓鱼、社会工程攻击;

– 在常用热交互钱包、冷钱包之间分配资金,同时管理授权;

– 付出一些额外成本,如使用硬件钱包保护隔离私钥,甚至是更高级的方案

到这一步,你会发现「放在冷钱包还是交易所,到底怎么选?」并不是一个好问题。私钥和 MFA 都各有好处和权衡。

对于系统性地管理资产安全,思考这几个问题才是更重要的:

– 有哪些风险?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就是防黑客入侵与钓鱼;

– 如何分散风险?通过多样化和冗余的策略来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在 Defi 圈子里,有句话叫「一矿一地址」,可以体会下;

– 如何降低风险?是否在能力范围内采取各种各样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措施,比如安装安全插件、使用硬件钱包甚至是多签;

– 如何应对风险?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比如如何最快联系到如慢雾这样安全机构进行资产被盗后的补救。

这些问题,对于不同资产规模、不同需求的用户,回答都不同。

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或许我们就不会再问标题所提到的问题,做一些诸如把全部资产放在一个交易所、使用存放大额资产的钱包去交互陌生网站的操作了。

(推荐阅读:A0 ~ A9 成神之路的加密资产保管方案,你在什么段位?https://x.com/OneKeyCN/status/1792075838617452688)

结语:安全是反人性的

投资通常是反人性的,安全亦然。

安全被黑客攻破,最终往往是由于人性的弱点被利用——如懒惰、贪婪和轻视。

我们深知一些用户只想要一个简单的答案,比如用 App 这个就安全、买了这个硬件钱包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就像大家永远在问,买了哪个币能发财。

作为一家负责的加密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必须诚实地说——安全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思想和实践过程。

有人说,认知决定了财富获取的高度。

同样地,认知也决定财富守护的底线。

Bitget研究院:BTC合约资金费率转负,市场流动性极差有暴跌风险缩略图

Bitget研究院:BTC合约资金费率转负,市场流动性极差有暴跌风险

过去 24 小时,市场出现了不少新的热门币种和话题,很可能它们就是下一个造富机会,其中:

  • 相对造富效应强的板块是: TON 生态、AI 板块

  • 用户热搜代币&话题为: CARV、ZKsync、BGB、Velodrome

  • 潜在的空投机会有:Magic Eden Wallet、RedStone

数据统计时间: 2024 年 6 月 18 日 4: 00(UTC+ 0)

一、市场环境

过去 24 小时,加密市场整体下跌,山寨币大幅回调,BTC、ETH 较为承压,BTC 最低触达 65500 美金的关口,然后开始回调。合约数据上看,BTC 的合约费率转负,市场流动性极差,未来可能有持续走弱的可能。近期 ZK、Layerzero 发币导致市场稳定币需求紧张,直接导致了市场流动性不足。

外部市场来看,在微软、苹果两家权重科技股带领下,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再创新高。美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并没有传导到欧洲股市、加密市场中,反而是产生了“吸血”的效应。后续需要继续关注纳斯达克和 BTC 的相关性,如果相关性开始转正,但是纳斯达克开始下跌,对加密市场的打击会比较大。

二、造富板块

1)板块异动:TON 生态(TON)

主要原因:

  • 资金持续流入:Pantera 直接投资 TON 生态后,TON 价格一直处于上涨区间,资金持续流入;

  • 生态项目表现不错:NOT,TON 生态的游戏项目,近期表现良好,引起市场对 TON 生态的关注。

上涨情况:TON 7 日逆势上涨 8.5% +;

影响后市因素:

  • 后市交易活跃情况:目前 Ton 生态中较大的短板是相对其他公链交易活跃人数较少,交易量与其他公链相比不在一个量级。如果 TON 能跑出来热度高的 MEME 币,能够激发交易用户的活跃度,那么 TON 价格和流动性均有继续上涨空间。

  • 未来 Pantera 对于 Ton 生态支持的落地情况:Pantera Capital 创始人 Dan Morehead 在社交媒体提到,Pantera 最近对 Telegram 的 TON 区块链项目进行了该基金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笔投资,使得 Ton 生态关注度增加。如果项目融资和产品上线等支持能够及时落地,Ton 生态的繁荣会更快到来。

2)后续需要重点关注板块:AI 板块

主要原因:

  • Binance 近期宣布支持 FET、AGIX、OCEAN 合并为 ASI,在欧美地区引起热议,社区关注度高;

  • Arweave AO 宣布已上线 AO 代币铸造,用户持有 AR 可获得 AO,AO 发行比较公平,做数据层的业务;

具体币种清单:

  • TAO:Bittensor 是一种开源协议,为基于区块链的机器学习网络提供支持。机器学习模型协同训练,并根据它们为集体提供的信息价值在 TAO 中获得奖励;

  • NEAR:近期 NEAR 生态较多 AI 项目处于 Build/ 融资阶段,NEAR 有望打造成未来的 AI Hub;

  • ASI:FET、AGIX、OCEAN 合并后的代币,在合并后波动率可能比较大,有炒作机会;

  • AR:Arweave 的新代币 AO 即将发行,有技术基本面背书,赛道良好。

三、用户热搜

1)热门 Dapp

CARV:

CARV 是一个专注于游戏的 ID 基础设施,旨在建立一个用户拥有的游戏身份,实现成就展示、朋友和游戏发现、直接货币化,并且可以带到任何地方。昨日该 Dapp 的独立活跃钱包数达到 61 万以上。近期该项目动作频频: 4 月 26 日,CARV 宣布完成 1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5 月 31 日,Animoca Brands 宣布战略投资 CARV 并成为其节点营运商。

2)Twitter

Bitget研究院:BTC合约资金费率转负,市场流动性极差有暴跌风险

ZKsync(ZK):

ZKsync 昨日开放空投申领并上线各大交易所,代币价格未达预期,上线后稳定在 2.5 美金左右,晚些时候随大盘下跌至 2 美金。按照目前 ZK = 0.21 美金的价格计算,ZKsync 的代币完全流通市值为 44 亿美金,而 Starknet 的这一数值则为 74 亿美金。

Bitget(BGB):

近期,Bitget 开展高息理财的用户活动,在目前市场行情下跌的环境下,Bitget 能够提供高息的稳定币理财,获得了社区和用户的认可。该活动在社群获得用户等的大力宣传。目前 Bitget 稳定币理财的年化收益率可以做到 10% 以上,可以关注。

3)Google Search 地区

Bitget研究院:BTC合约资金费率转负,市场流动性极差有暴跌风险

从全球范围来看:

Velodrome(VELO):

美国众议院议员 Michael A. Collins 的资产交易报告显示,他在 2024 年 5 月 17 日进行了一笔 1, 001 – 15, 000 美元的 Velodrome 资产交易,文件公布后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从各区域热搜来看:

(1)亚洲地区除了对 ZK 空投的关注以外,受到 FTX 还债完成或要重启的市场传言影响,LUNC、FTX 分别登上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的热搜榜单;韩国昨日热搜第一的词汇是“a16z crypto”。

(2)欧美地区的热搜和亚洲地区的差异显著:Velodrome 出现在美国、加拿大、波兰、荷兰等地的热搜上;同时,DePIN 和 AI 依然是欧美地区用户最为关注的两个板块,FET 和 grass 持续出现在多个欧美国家热榜上。

四、潜在空投机会

Magic Eden Wallet

Magic Eden 是知名的 NFT 市场,Coinbase、Paradigm、Solana 等重量级 VC 投资。Magic Eden 曾在推特发文称,钱包内的代币申领产品将于第三季度晚些时候推出。

Magic Eden Wallet 是其移动端的 App,除了通过交易 NFT 等方式获取“钻石”积分的方式,近期 Magic Eden 会在官方 Twitter 放出 Magic Eden Mobile Wallet 的测试链接供用户测试,这也可能是一种获取空投的方式。

具体如何参与:(1)关注 Magic Eden Wallet 的 Twitter 账号(https://x.com/MagicEdenWallet),设置提醒;(2)当账号发出测试邀请链接时,可快速点进去使用并测试该 App,每次放出的名额只有几千个。

RedStone

RedStone 是跨链预言机项目,RedStone 是 LST 和 LRT 的模块化预言机,为多个 L1 和 L2 上的 dApp 和智能合约提供频繁更新、可靠且多样化的数据源。市场预计该项目 24 年下半年发币。

2022 年,RedStone 完成了 7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Lemniscap 领投,Coinbase Ventures、Blockchain Capital、Distributed Global、Lattice、Arweave、Bering Waters、Maven 11 和 SevenX Ventures 等参投。2023 年,Aave 创始人、Polygon 联创等在天使轮投资了该项目。

具体如何参与:(1)通过参与 RedStone 与其各个合作伙伴发布的链上活动、Galxe 任务等获取 RSG 积分。(2)通过制作内容并参与 RedStone Discord 服务器上的指定活动(例如每周最佳内容或名人堂),也创作者可以获得 RSG 积分。

对话Dragonfly合伙人:名人Meme和zk引发的空投争议

整理 编译:深潮 TechFlow

对话Dragonfly合伙人:名人Meme和zk引发的空投争议

对话嘉宾:

Haseeb Qureshi,Dragonfly 管理合伙人

Tom Schmidt,Dragonfly 普通合伙人

Robert Leshner,Superstate 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Tarun Chitra,Robot Ventures 管理合伙人

播客源:Unchained

原标题:$Mother, Hamster Kombat, zkSync – The Chopping Block

播出日期: 2024 年 6 月 15 日

本篇播客亮点

  • 加密市场情绪:讨论最新的市场趋势以及通货膨胀数据如何影响社区。

  • Memecions 与名人:Iggy Azalea 的 $Mother 分析以及名人推出的 Memecions 现象。

  • 新兴 Memecions:对新 Memecions 的见解,包括虚假和被黑客入侵的账户问题。

  • Tap-to-Earn Games:概述 Hamster Kombat 等简单点击式游戏的快速增长。

  • 空投争议:探讨最近的争议,特别是涉及 ZK SYNC 和 Layer 0 的争议,以及 Sybil 攻击的挑战。

  • 未来的空投策略:讨论对清晰、不可玩的指标的演变和需求。

当前市场情绪

Robert 提到,最近的市场情绪可以从价格变化中反向推测。他指出,今天(周三)发布了令人鼓舞的通胀数据,市场对此非常乐观,认为美联储可能在今年降低利率,进而使市场回到正轨。

然而,这种乐观情绪仅持续了几个小时,随后市场出现了大幅抛售,导致价格回落。最终,市场情绪回到了一个相对平静和观望的状态。

名人 memecoins 和市场影响

$Mother

对话Dragonfly合伙人:名人Meme和zk引发的空投争议

Tarun 指出今天加密推特上的最大新闻是 Iggy Azalea 推广她的 memecoin。

Haseeb 引用 Iggy Azalea 在一次采访中的话,质疑 Vitalik 对慈善机构和医院的看法,并暗示 Vitalik 从 gas 费中获利。

Haseeb 介绍 Iggy Azalea 与她的 Memecoin「Mother」的背景,指出她现在更多是一个网红,并且与加密社区中的一些知名人物发生冲突。

展示了一张 Iggy Azalea 和 Vitalik 的 meme 图,图中 Vitalik 被描绘成一个婴儿,正在由 Iggy Azalea 哺乳,暗示她是他的「母亲」。

市场影响

Tarun 提到本周 Memecoin 市场并不平静,许多名人开始涉足 Memecoin。

Haseeb 解释 Hulk Hogan 的 Memecoin 是一次黑客攻击,并且指出黑客现在通过推出假 Memecoin 来牟利。

他提到 Andrew Tate 推出了一个名为「Daddy」的 Memecoin,并与 Iggy Azalea 的 Memecoin「Mother」竞争。

Haseeb 强调当前 Memecoin 市场的名人参与度达到了一个高峰,但认为未来可能会有更高的峰值。

Haseeb 讨论名人通过 Memecoin 和其他方式货币化的未来,指出名人代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正和游戏。

他提到名人代币和传统产品代言的区别,认为名人代币可能会在初期创造价值,但随着市场的饱和,这种价值会被侵蚀。

Robert 认为名人通过新业务(如酒品牌、维生素水、耳机等)货币化是最有价值的方式,这些业务是合法且能创造价值的。

他认为 Memecoin 在突破性成功时可能会创造正财富,但通常情况下是零和游戏。

Robert 提到 Doge 的独特价值主张,Doge 是第一个讽刺的加密资产,它试图成为类似比特币或莱特币以及其他比特币分叉的模仿区块链,使其在加密货币历史中有更大的持久性,而其他名人代币则缺乏这种独特性。

Robert 讨论 Memecoin 市场的饱和问题,认为市场需求有限,最终会达到一个顶峰。

Tom 认为每种市场趋势最终都会饱和,当前的 Memecoin 市场也不例外。

他提到名人代币和传统产品代言的不同之处,认为 Memecoin 可能会在初期创造价值,但随着市场的饱和,这种价值会被侵蚀。

Tarun 认为 Memecoin 的核心真相在于它们试图简化收入分成协议,但实际上并未解决这个问题。

他讨论 Pump.fun 作为第一个成功的代币发射台项目的独特性。Pump.fun 易于使用,且有趣。Tom 认为它比许多区块链游戏项目更接近于真正的病毒性消费应用。

Robert Pump.fun 是第一个类似 Launchpad 的项目,而且做得很好。

点击赚钱游戏:Hamster Kombat vs Notcoin

Haseeb 提到两个值得讨论的区块链游戏项目:Notcoin 和 Hamster Combat。

Haseeb 介绍 Hamster Combat 是一款基于 Telegram 的点击赚钱游戏,玩家通过点击屏幕上的仓鼠图片来获得反馈和积分。

Hamster Combat 已经有超过 1 亿用户,每日活跃用户数超过以太坊。

Haseeb 认为区块链游戏的成功可能会被视为一种社会问题,因为这些游戏可能会让人上瘾并浪费时间。Haseeb 谈到了这些游戏的简单性和病毒性,认为它们满足了人们对「数字增长」的需求。

Robert 认为点击赚钱游戏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们简单且容易上手,适合那些希望通过轻度工作获得奖励的人。

Robert 提到这些游戏的短期吸引力,认为玩家会在一段时间后失去兴趣。

Robert 继续讨论了这些游戏的经济循环问题,认为一旦空投结束,玩家可能会失去继续玩的动力。他还指出这些游戏的设计非常简单,几乎不需要任何技术创新。

Tarun 提到点击赚钱游戏的流行可能是对复杂游戏和 AI 泛滥的一种反应。他认为这些简单游戏的成功与其低计算需求和易用性有关。

Tom 认为点击赚钱游戏的流行可能是对高端游戏的反应,人们更喜欢简单且不需要太多投入的游戏。

Tom 提到文化的周期性,认为当前的趋势是回归简单。他认为这些游戏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数字增长」的需求,可能是社会某种不满情绪的表现。

空投争议

Airdrop Meta (zkSync LayerZero)

Haseeb 讨论了最近的空投趋势,指出许多大的空投都伴随着争议和戏剧性事件。他提到 ZKSync 和 LayerZero 的空投。

ZKSync 是一个零知识 rollup,他们宣布将空投总供应量的 17.5% 给用户。尽管空投规模很大,但只有大约 11% 的用户合格,这引发了很多愤怒,特别是来自 farming 类型的用户。

LayerZero 的空投策略是允许用户自我报告,如果自我报告为机器人,可以获得原本空投的 15% 。如果举报他人成功,举报者可以获得被举报者 10% 的空投。这种方法也引发了不同的反应。

Haseeb 提到最近的空投几乎都没有得到一致的正面反馈,认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Tarun 认为空投的期望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导致越来越难让所有人满意。他认为空投的期望值是由第一个采用新颖机制的项目设定的,后续的项目需要支付更多的「溢价」来满足这些期望。

Tom 赞同空投期望值不断增加的观点,认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公平空投的挑战

Haseeb 提到最近六个月内几乎没有一个主要的空投能让所有人满意。

Tom 认为在面对大量用户和潜在的机器人时,空投的公平性和透明性是一个重要问题。他提到 GMV 的空投是近期少数几个没有引发大量负面反应的例子之一。

Tarun 提到 Celestia 的空投是一个例外,他们将空投分配给开发者和研究者,这种方法被其他项目效仿。

Tarun 提到行为经济学中的一种现象,即一旦期望值被设定,后续的期望值会越来越高。

他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例如一些人因为在 Celestia 的空投中获得了大额奖励,现在期望在其他项目中也能获得类似的奖励。

Tarun 认为这种期望值的不断增加类似于薪资期望的上升,一旦期望被设定,很难降低。

空投产业化

Haseeb 提到空投产业化的问题,认为这可能是导致空投争议增加的原因之一。

六个月前,空投产业化的规模远不如今天。那时,虽然也有空投猎手,但数量和工具都远不如现在。

他指出,现在许多新兴市场的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指南和工具轻松参与空投,这使得空投产业化变得更加普遍。

Haseeb 认为对于一些项目,比如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或需要提供流动性的项目,衡量用户行为相对简单,因此争议较少。

而对于一些不明确的项目,比如 Layer 1 协议或 Celestia,用户不清楚该做什么才能获得空投,这增加了不确定性和争议。

Tarun 认同 Haseeb 的观点,提到 Celestia 的空投也被产业化的 famers 所利用。提到一些 meme,反映了用户对空投的不满。

Tom 认为一些空投要求用户投入更多的「皮肤在游戏中」(skin in the game),例如提供资本或支付交易费用,这样的空投争议较少。

他提到 ZKSync 的 Discord 中的一个 meme,反映了印度用户的强烈不满。

Tarun 则认为整个生态系统有点失控,用户通过各种方式来操纵指标以获得空投奖励。

他认为目前的空投系统过于复杂和容易被攻击,不是一个有效的代币分发方式。

Tarun 预测未来空投的趋势可能会完全改变,因为当前的系统并不理想。

未来的空投策略

Haseeb 指出,当前的空投机制缺乏对抗性,难以有效区分真实用户和虚假账户(Sibyl 攻击)。随着空投猎手技术的提高,反 Sibyl 技术的效果变差,误伤真实用户的概率增加,错误率也随之上升。

他认为项目方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空投猎手的存在,因为这有助于提升项目的指标。

空投猎手和项目方之间存在一种「浮士德式交易」,即项目方允许空投猎手存在以提升短期指标,但长期来看,这会导致更多的用户不满。

Haseeb 指出,未来的趋势可能会有所变化。他认为,项目方可能会更早地让事情变得清晰可见。比如,项目方可能会提前告诉用户他们将奖励什么,并选择一些难以被操纵的指标,如流动性等。这样可以避免惊喜因素带来的不满和操纵问题。另一种可能性是,空投猎手和项目方之间的「猫鼠游戏」将永远持续下去,双方不断尝试击败对方的 Sibyl 攻击和反 Sibyl 措施。

Robert 认为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在比特币中的成功在于其与项目核心目标的紧密联系。然而,当前的空投机制类似于「假工作」,没有为项目提供实际价值,更多是为了光学效果。未来的空投机制需要更好地将工作与代币分配联系起来,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Tarun 讨论了工作量证明(PoW)和权益证明(PoS)之间的差异,认为 PoS 在某些方面不如 PoW。空投机制需要更多的随机性和持续性,以减少期望值管理的问题。他还提到,其他领域如游戏和 Spotify 中的欺诈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空投也不例外。

KYC 在空投中的作用

Haseeb 提出,未来可能会走向全面的 KYC 以获取空投,因为现在已经有一些地区(如卢甘斯克、克里米亚、美国、印度等)被排除在外。如果已经在做这些限制,那么全面 KYC 也许是下一步。

Tarun 反对这个观点,认为 KYC 无法扩大规模,会导致资产分配更加集中在那些能够通过 KYC 的人手中,而不是广泛分布。他还指出,很多空投猎手可能无法通过 KYC。

Haseeb 进一步解释,当前的反 Sibyl 攻击(即防止一个人创建多个虚假账户)措施实际上是一个「蹩脚的 KYC 版本」,通过各种信号来试图验证用户是否是真人。

Tom 则认为,回归线性空投(即根据某些难以操纵的指标进行分配)可能是更实际的解决方案。

Haseeb 提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些零知识证明(ZK)技术,能够在不泄露用户 KYC 信息的情况下进行验证。

Tarun 认为这种技术未来可能会实现,但目前还不够成熟。而且,即使有了这种技术,仍然会有很多人被排除在外。

Tarun 担心,如果采用 KYC,政府可能会更容易将其视为证券,这将增加复杂性和合规成本。

AI,一场科技界“卖拐”

AI,一场科技界“卖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琢磨事(ID:zuomoshi)

AI相关的发布会狂欢,有时候会让人想到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如果我们回想元宇宙的发展过程,你会发现这几乎和“卖拐”的过程一模一样。先是把一个科幻的概念结合新技术进展再包装,再加大输出功率宣讲各种自圆其说的故事,然后扎克伯格扮演了范伟的角色?拐也卖了(Facebook都改Meta了),可元宇宙在那里呢?

AI的发布会也有点这么个意思。

畅想有点多,应用有点少。

AI假如真的那么厉害,那能像互联网那样生活缺了就不行么,它的超级应用在那里呢?

致命的思维模式

从技术看应用和从战略角度看应用,是两种要命的思维模式,要命的原因是这种视角下其实看不到超级应用,甚至很难看到有用的应用。

AI,一场科技界“卖拐”

这里的常识性问题在于,AI再怎么发展也不是整个世界的镜像,而超级应用注定在世界和它的结合处。

也就是说,横跨两个领域才能造就新的超级应用,这就需要一种从外往里的视角。

技术视角正相反,从AI往外看,这时候看到的就是各种简化版本的可能性,看到的是骨架子,而没有血肉的产品怎么可能成为产品。与此伴生的就是纯粹自上而下的战略型思考。

这其实是研究院的模式,研究院可以有伟大的开始,很少有伟大的产品是彻底从研究院出来的。

这时候不要扯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个起点,迷惑处在于它会让人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世界的本质,然后被当成终点。

PC、互联网大潮刚过不远,可以简单回顾下。

PC、互联网的简单回顾

是施乐的研究院发明的图形用户界面,但是乔布斯、盖茨看到后把它变成了现在两万亿美金市值事业的根基。这两人做的到底是什么工作?

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后,国内是马云、马化腾等完成了它的切实落地,他们做的到底是什么工作?

反面教材反倒是Facebook,这家公司早期崛起全是因为基本没技术含量的校园内的社交产品,后面一想发挥自己雄才大略基本就挂了。第一次是App的选择上,它们觉得应该还是H5类网页,然后为了善后大肆收购,包括花190亿美金收购WhatsApp。最近则是元宇宙,改名这事实在是决心下得够大,然后眼看着也是一地鸡毛,眼看着是有点瘸了。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真的想去寻找AI的超级应用,真的不必太在意谁说了什么。

核心就是一点:回到现场去感受新技术,然后思考和实践它到底能干什么,形成体验的闭环。

回到现场

回到现场、建立自己的测试集,就会陆续看到很多新的可能性。

现在有什么应用是过去不能做,现在真能做得了的么?

过去,我带队做产品的时候设想了大量产品,有的尝试过后限于当时的技术放弃了,但现在看起来有些产品逐渐变得可以做了。

之前有个产品叫VIPKID,主打就是用外教陪小朋友练习英语口语。很多家长为了让小朋友练习英语口语应该都买过。后来则逐渐销声匿迹了,一说是因为运营成本过高,成本包括流量成本和外教的成本。

那是不是可以把外教换成AI?用AI来做外教能做到什么水平?

过去的麻烦是,如果是AI又必须用小爱同学这样的唤醒词,那整个交互过程就会非常蹩脚。如果不用唤醒词又没法区分到底哪些是交互的内容,哪些是周围的干扰。

不要低估这事儿,真实场景的交互受到环境干扰是很麻烦的。否则也不至于地球上组织了几万聪明人,最终也还是只能选唤醒词。

现在好些了,用模型在后端判断是否在和自己交互的可能性变高了,这样就可以真的打造一种去除唤醒词的交互方式。因为这个场景不像Siri那么开放,相对垂直,免唤醒的交互方式成立的可能性在变高。

类似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打造一种真实场景下的“妈妈讲故事”。AIGC生成各种有趣的故事,用妈妈的音色放给小朋友听?

有人也许说,这东西我做过。

这时候就别学扎克伯格了。而是回到现场,打磨细节。

交互真的流畅么,故事真的精彩么?

智能音箱差不多把所有的这些都做过一遍,但现在哪里变了呢?

上面这类应用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类产品的起点都是对某种角色的置换。

妈妈、教师、女友……整个一个AI版的角色扮演。

扮演好一个角色,需要新技术,但画龙点睛的那一笔是要理解角色、理解感受。

所以这种产品先天和研究院模式、战略式的自上向下思维是冲突的。校园社交网络这种创意为什么不是思科的人先做呢,他们显然更理解网络?大致上是这么个意思。(参见:《角色中心式计算:AI大模型颠覆性的起点与终点》)

寻找超级应用

上面这种角色越多,就越可能造就新的超级应用。

举一个开脑洞的例子。

过去我们有一个产品大类叫UGC,抖音甚至知乎都是这种产品。

那假如上面说的各种AI角色已经哪里都是,那真的还需要UGC么?

为什么不是根据偏好判断直接产生内容?

当然可以保留社交属性,可那不是现在的这种产品形态了。毕竟多半以上的人,并不是内容生产者而是消费者。

如果AIGC的水平真的达到一定程度,那所有UGC的产品(包括搜索)其实都要重来。

现在没有,还是智能水平还不够。

角色重组,会导致新的应用形态诞生,不能老盯着过去成立的产品。

回到切实成立的角色,加一点想象力来寻找超级应用可能更靠谱一点。

AI,一场科技界“卖拐”

从以终端为中心到以智能为中心

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AI其实必然以智能为中心。

这和移动互联网很不一样,移动互联网基本上以手机为中心。

当然所有产品都会有端、有云,但以App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和以Web为中心的PC互联网,其实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

移动互联网差不多把App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

手机这个终端的重要性超过所有其它终端的数倍还多。

AI就不是这样的。ChatGPT是不是App就没有那么关键。小爱同学这种产品是不是智能音箱其实也不关键。

这是什么模式?这是以智能为中心的模式。非要类比会更类似Web,而不是移动互联网。

这种模式决定了很多事,比如:早期AI企业规模恐怕没互联网涨得那么快。

一定程度上除了小品类,恐怕也不会以手机为主战场。不是不行,而是既有力量太强大。

以智能为中心的产品模式,需要找到自己的新立足点。

为什么强调这点呢?

因为我发现即使很有名的人也用互联网术语来描述AI。

DAU这些其实可以扔一扔了。如果非要创造一个,我觉得适合用Value Per Role(VPR)。

我们对比过AI和互联网的差异,AI如果像我们说的那样是打深井,那就应该计量每口井的出水量。计量覆盖多大面积有什么意思?(参见:《为什么说互联网方法论在AI上差不多全是错的》)

智能的价值密度

之前提过“智能的价值密度”这个概念,这次正好结合以智能为中心,再表述下:

就和矿有富矿和贫矿一样。

不同角色的智能成分是不一样的。

以能干为前提,AI不求矿多,求的是富矿。

度量贫富的就是“智能的价值密度”。一个情景里面智能占比越高,如果能做,AI实际效果越好,比如下棋。

反过来比如搬砖,那其实大模型这类智能的价值就没想的那么大。过去的技术也就覆盖了。

所以AI的核心是找得准。

这事并不难想明白,但思维惯性太大,太多人还是在老的模式下思考这事了。

很简单的问题,AI是烧Token的,如果100个人用,90个人每天问“今天天气怎么样”这类无价值的问题,但它花的成本和有价值问题是一样的,这显然就会增加商业模式成立的难度。

假如我们还用互联网那个转化率漏斗,那大概率从点击率到成交率,即使是符合互联网的漏斗也是不赚钱的,因为你成本高了。除非英伟达真的把这种Token生产变得和加减乘除一样便宜。互联网通过硬的基础设施(云等)、软的基础设施(缓存等)优化了这些成本。所以啊,GPU显然比一般服务器还是贵很多。

怎么对冲这类发散导致的问题呢?

显然需要角色的精准,和以智能为中心的应用。(参见:《智能的价值密度》)

一点点方法论

典型的落地方法论其实叫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大家自己查是谁说的)

也就是自下向上和自上向下来回穿梭。

当试错成本低的时候,纯粹的感受派(自下向上)就会占绝对上风。但自下向上就看到机会容易,看不到跃迁的可能性。

当试错成本高的时候,战略派(自上向下)就会占上风。但这容易看到框子,却看不到抓手和落地点。

AI产品正好要求变高了。这时候单一维度恐怕是不灵的。先从角色开始,再有整体趋势认知恐怕更合适。

小结

AI这种纯粹硬科技驱动的事业会导致一种迷信,大家会相信一些“似乎知道更多”的人,但这很要命。冷静的人一定会意识到,这个时候大家都所知不多,最多知道一点方法的方法。这点方法的方法有点用,但真说落地的话,重要性远不如回到角色和感受上。而如果回不到角色和感受上,就会很容易变成科技界的卖拐。

通过意图我们能创建以群体智慧作为基础的完全去中心化产品么?

撰文:Tia,Techub News

「起因是觉得,现在的产品不够去中心化,因为产品一定是由某个人设计出来的,在成型的时候就已经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团队的中心化想法。意图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大家都有同样意图的时候,或者说当相同意图集体式出现的时候,也许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涌现,即某个需求或者想法或者潜在产品的诞生。」

我接触过一些 DAO,他们通常都是由某个人或以一群人为中心发起,以一个愿景作为主要目标进行运作,其中去中心化的部分通常只有在任命职位时才出现,即通过投票来确定职务。并且,DAO 几乎没有什么盈利能力,资金来源通常来自于创始人或其他投资人或者其他项目的拨款。但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组织,创始人这一角色天然就与 DAO 不融合,DAO 应当是群体智慧的产物,不应由一个人发起。并且,在运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财务是来自于某一群人。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一来,DAO 不能仅让投资人们完全不重视盈利,只是为爱发电。二来,由于资金影响,成为很难说 DAO 的后续发展路线不受出资人的影响。

但「意图」的出现也许会扭转这一局面。如果说生物界是依靠信息素进行信息传递,那么意图则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良好工具,这一工具应当比当今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价格」要来得好得多。意图可以涌现为思想,进而进化为愿景。Anoma 的意图机器允许用户表达偏好以及意图,这为拥有共同意图和偏好的群体创建了一个土壤,以进行共同创造。所以也许我们也可以基于一组群体意图来进行产品搭建,或是共同创作。

至于融资问题,我想我们可以搭配以 meme 代币的形式来探寻更广泛群体对该意图或偏好的看法,以便让 meme 代币不仅仅是停留在只以价格作为载体的偏好表达。它可以检测市场对于该意图的看法,并且为下一步「创造」带来资本流入和一定程度的营销。

剩下的问题就是关于治理了。相较于 DeFi、链抽象、DA 等这些受人追捧的热点,去中心化治理和 DAO 一直以来都不那么受关注。许多人都低估了治理的重要性。人们常说,in blockchain,we trust。没错,我们通过代码和智能合约确实消除了对于信任的需求,但一系列代码的背后代表的其实是一系列规则的制定,如果没有达到去中心化的治理,web3 将最终重回 web2 的循环。

领袖的好处和坏处都很明显。靠意图式的无领袖自然演化的过程是集体式的进步,slow but steady。当集体中出现一个思想高度异于常人的人,让他来带领大家确实会快很多。但也有很多弊端,尤其在集体智慧很大落后于其个人智慧时,这代表了集体智慧在此阶段容易遭致蒙骗,尤其是当另一个同样智慧但怀有恶意目的的人出现时。追随不是一个好的方式,集体需要逐渐生长出自己的智慧。

这是我的个人政治倾向,当然,当我们去从公司的角度去思考,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这其中涉及到竞争,也就是区分是否是公共物品的主要特点。公共物品是反竞争的。从这一角度来说,也有可能促进一个反竞争社会的构建。但就这一块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看是否有更好的答案。又或者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开放选项,让群体自行选择。

何种形式进行治理,其中治理媒介应当如何设定,是以 NFT 的形式还是代币的形式,是否应当将经济价值赋予其中,还是应当保持其纯粹性,投票的比重又应当如何抉择,这其中需要进行大量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