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新文:为什么DeFi是未来的关键?

原文作者:

原文编译:深潮 TechFlow

在我们深入了解之前,为什么首先要谈论金融?

在任何货币存在之前,物物交换就已经存在。我养鸡,你种小麦。我给你鸡,你给我小麦。有一年,我的鸡养得不太好,但我仍然需要小麦,我承诺明年给你更多的鸡。我欠你一个人情(IOU)。

也许你不需要更多的鸡,但你的邻居想要这些鸡,所以你可以用这个人情去换取别的东西。在最基本的形式上,这就是货币,标准化的人情,任何愿意接受它的人都同意它值一个既定的价值。最终,我们开始用这些人情来衡量一切。

所以现在我有一堆人情,我开始担心会被抢劫,我需要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来存放这些人情。于是,第一批银行出现了(最初是教会存储这些人情的账本)。社区中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希望开始养牛,他请求教会借给他一些人情,以便他能开始他的农场。教会同意了,但他需要偿还比借的更多的人情,这就是他需要支付的利息。为了保护这些人情,这个人需要把他购买的土地契约作为抵押。存储人情在银行的社区感到感激,因为现在他们拥有了更多的人情,受人尊敬的人也感激,因为这使他能够开始他的事业。

金融的核心一直是关于赋权和让闲置资产发挥作用。在某个时候,由于欺诈、犯罪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判断请求资金的人是否是“受人尊敬的人”变得越来越困难。在今天这个近乎反乌托邦的世界中,我们都被简化为一个信用评分。一个决定我们是否是一个良好的金融候选人的数字。如果你是新加入系统的人,你在信用局的术语中被称为“薄文件”,这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数据来判断你,这意味着你很难获得贷款,即使你符合条件,利率也会很糟糕。你还需要有一个现有的关系。

这就引出了为什么要有去中心化金融(DeFi)。DeFi 不在乎,DeFi 不评判。

每个人都根据系统的规则被平等对待,而这些规则是公开透明的,人人都能看到。传统银行拒绝了你的住房贷款?你可能甚至不知道原因。DeFi 拒绝了你的贷款?你会确切知道原因。

除了劳动和商品之外,利息(或收益)是最纯粹的收入形式之一。总会有人需要资金来开始新事业,或者有人遇到困难,只需要一些帮助度过冬天。这种收入形式是无限可扩展且纯粹的,它不依赖于任何虚假的激励,不依赖于任何外部因素,它只是一个简单的供需生意。

接下来的形式是物物交换,回到我们的第一段,我有鸡,你有小麦。在今天这个互联的世界中,物物交换仍然是日常业务的核心,但找到交易对手可能很困难,或者找到你想要的东西可能很困难。这就是为什么一般市场开始存在,一个每周聚集在一起买卖和交换商品的地方。自动做市商(AMM)是一个物物交换平台,就像在市场上你需要支付一小笔费用才能出售你的商品,在 AMM 中,提供者收取一小笔费用。这同样是一种纯粹的收入(或收益)。只要有人愿意买卖,就可以无限扩展。

在 DeFi 中,你不需要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才能参与这个市场,你不需要住在纽约,你不需要在华尔街工作,也没有任何幕后交易或经纪人,你看到的就是你得到的。

看看全球最大的七个行业:

  • 生命与健康保险

  • 石油与天然气

  • 房地产

  • 养老金基金

  • 汽车销售

  • 直接保险

  • 商业银行

这些是全球最大的行业,即使大多数人不能参与其中,DeFi 消除了所有这些,任何愿意尝试的人都可以参与。这可能是任何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基石。所有其他的都源于此。贸易和借贷是以上所有行业的基石。

当然,有些版本被虚假的激励、膨胀的收益、不可持续的收入所扭曲,但这对传统或去中心化的版本都是如此。这本身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纯粹、透明和完全民主化访问的美丽。

DeFi 是去中心化社会的核心构建块,这仅仅是开始,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直到上述七个行业都上链,完全开放、透明,并对所有人开放访问,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所有的人道主义努力都发生在我们作为一个集体有足够的分享时。而有足够的分享只能通过 DeFi 实现。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Web3 预测市场正在通过利用区块链,从不同参与者中获取并汇聚信息,彻底改变对于现实的预测方式。这些平台体现了“群体智慧”的原则,创建了高效的市场,参与者以下注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信念,并真正参与其中。

这些平台的增长令人惊叹。作为领头羊,Polymarket 在 2024 年 7 月的交易量飙升至 3.6 亿美元,比其 2023 年的平均值增加了五十倍。这一激增直接与美国总统选举事件相关,超过 99% 的下注集中在对选举结果的预测上。然而,在政治热潮外,你也会发现市场在预测第一个市值达到 10 亿美元的猫咪memecoin或下一个病毒式传播的TikTok主题。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Source: Token Terminal

随着这些市场的成熟,更多创新的涌现和巨大的增长潜力,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下一代预测市场会是什么样子?无论是通过技术进步、改善用户体验,还是扩展到新场景,Web3 预测市场的未来都有望优化和改变我们集体预测和面对新兴趋势的方式。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1. 预测市场面临的难题

1.1 流动性和做市难题

1.1.1 长尾事件的困境

为“例如一个有关何时发现宜人类居住的系外行星的预测市场”这种罕见事件定价,是典型的长尾难题。由于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投机性较重,导致流动性较低。在预测市场中,细分度高的事件往往难以吸引参与者,导致订单簿较薄、交易活动有限。这种流动性不足使得交易者难以下单,最终削弱了市场有效性,使得这些潜在热度高但没那么快有结果的预测市场被忽视。

1.1.2 流动性提供者的无常损失

流动性提供者(LPs)——那些为市场的流动性池提供资产以促进交易的参与者——面临由于无常损失而带来的重大风险。例如某个候选人是否会赢得选举这样的预测市场,会随着事件结果变得更加确定,相关代币的价格更趋向于零或一。早期提供流动性的 LPs 可能会持有了过多预测“失败”的代币,这些代币最终将归零,从而导致巨大的无常损失。

1.2 用户参与度和市场吸引力

1.2.1 上限不足

在crypto世界中,每个人都在追逐下一个100x的机会,这使得预测市场显得相对普通。例如,与其在预测市场上下注特朗普对阵卡玛拉·哈里斯,许多人可能更愿意投资像 $TREMP 或 $KAMA 这样的memecoin,这些memecoin提供了无限的潜力和更多的肾上腺素。为了竞争,预测市场可以引入游戏化元素,例如动态的特定事件市场或奖励系统,以及忠诚度计划或分层奖励,以增强用户参与度,使寻求真相的过程像对memecoin的投机一样令人兴奋。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1.2.2 市场多样性与长期性

预测市场需要超越政治事件进行多元化,以维持长期的用户参与。虽然体育和娱乐领域已经有了固定的细分市场,但机会在于创建满足特定兴趣的专业化市场,例如预测 ChatGPT-5 何时发布。然而,对此一个常见的批评是,即使在更广泛的主题中,用户也可能只关注特定的话题,使得这些市场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此外,市场需要运行较长时间且结果不确定,这可能会阻碍用户的参与。许多话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结束,且没有明确的输赢评判标准,这可能难以吸引用户持续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预测平台应专注于快速创建和结束与用户兴趣相符的细分市场,平衡用户参与的需求与预测市场的可行性。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1.3 监管障碍

监管仍然是预测市场发展的重大障碍。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在 2022 年对 Polymarket 处以 140 万美元的罚款,展现了了运营未注册平台的风险。这一监管行动导致 Polymarket 禁止美国用户使用其平台以遵守和解协议。然而,挑战远未结束,最近的事态发展使选举相关的预测市场受到更严格的审查。最近在 2024 年,CFTC 提议一项规则,禁止在美国选举上进行衍生品交易,理由是此类市场可能会潜在地影响选举结果。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Source: CoinDesk

这项提议的禁令对依赖政治博彩市场的平台,如 Polymarket、PredictIt 和Kalshi,具有严重影响。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也公开敦促 CFTC彻底关闭 选举预测市场,理由是担心这些市场可能扰乱民主进程。这些平台目前正参与法律诉讼,以抗衡这些监管措施。

这一情况凸显了预测市场在创新与合规之间必须维持的微妙平衡。随着监管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这些平台将需要适应,否则可能面临运营上的重大限制,从而可能抑制这一新兴行业的增长和多样化。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2. 下一代预测市场

尽管当今的预测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但新一波预测市场的创新即将到来。下一代预测市场正专门设计来应对这些障碍,融入先进技术、增强的市场机制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功能。这些即将推出的平台旨在克服流动性、用户参与度和监管限制的难题,可能会改变预测市场的格局,为更强大和更具活力的未来铺平道路。

2.1 先进的市场机制

2.1.1 专门的流动性解决方案

专门的做市商可以通过为复杂的结果提供流动性,解锁大量的集体知识。一个在该领域创新的例子是Azuro 等项目采用的点对池流动性模型。该模型将资本汇集成一个单一的对手方,以应对平台交易者的需求,确保即使是细分市场也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有效运作。这种系统支持更广泛的预测市场,使得在长尾事件中保持流动性变得更容易。

这种方法对于预测罕见或高度特定事件的市场特别有用,例如某项技术突破的影响。通过汇集来自不同参与者的流动性,这种模型将风险分散到多个市场,减少流动性短缺的可能性,并增强平台的整体稳健性。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Source: Azuro

2.1.2 杠杆与组合投注

能够以更多样的方式获胜对预测市场参与者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这就是杠杆投注和组合投注等高级投注策略的作用所在。杠杆投注允许参与者通过增加投注额来提高潜在回报,这在政治预测等高风险市场中尤为吸引人。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Source: CT

组合投注将多个预测合并为一个投注,提供了更高的回报机会。例如,用户可以对多个相关的经济事件进行组合投注,例如一个季度内的利率变动和通货膨胀数据。这些事件的相互关联增加了潜在的回报,但也伴随着更高的风险。

组合投注的社交属性带来了另一层刺激。参与者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组合投注单,当有人赢得大奖时,可能会创造病毒式传播。这可以驱动更多的参与,尤其是在加密社区中。然而,对于大额收益的管理,支付相关的风险和如何设置准确的赔率仍然是一个挑战。

在 Web3 体育博彩平台 SX Bet 上实施的点对点组合投注系统,允许用户创建定制化的投注,流动性由自动化市场做市商提供。这一创新为各个领域的预测市场带来了更富有动态和吸引人的前景。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Source:SX Bet

2.1.3 无许可的市场创建

由用户创建的非许可市场有潜力大幅扩展可预测事件的范围。通过允许任何人创建市场,平台可以在意想不到的领域挖掘预测能力。例如,小众受众可能会创建市场预测某个特定表情包的成功或某个具体事件的结果,这些通常会被大型平台忽视。

Swaye 在这一领域进行创新,允许用户创建与事件结果相关的市场,参与者甚至可以创建或交易与这些结果相关的表情包币。那些对传统平台上的高机会成本和无法创建市场感到沮丧的用户可以转向 Swaye,在那里他们可以生成市场并赚取费用。例如,用户可能会创建一个市场,预测猴痘病毒是否会在特定日期之前被宣布为流行病毒。结果代币,如 $MPOX 和 $NOPOX,将代表可能的结果,失败的代币将归零,而成功的代币可能会成为永久的memecoin。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Source:Swaye App

2.2 增强用户体验和参与度

2.2.1 移动优先与实时预测

优化移动端,对于捕捉实时洞察至关重要。设想一种移动端的预测市场体验,用户可以在实时事件(如体育比赛或政治辩论)期间进行互动和下注。通知和实时更新可以保持用户持续的参与,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预测并立即查看结果。

2.2.2 与社交网络的集成

利用现有的社交媒体渠道是吸引更多用户和提升预测市场参与度的有效方式。通过与 Farcaster 和 Solana 的 Blink 等平台集成,预测市场可以利用已建立的网络进行分发和用户互动。像 Swaye 和 Bookie 这样的项目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使用户能够直接在社交动态中分享他们的预测,创造病毒式传播的时刻并推动参与。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Source: /swaye on Farcaster

这种集成可以使预测市场更易于访问,并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因为用户可以无缝地参与他们社交圈中分享的预测。

2.2.3 游戏化与社交动态

游戏化预测市场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吸引力,将其从枯燥的活动转变为引人入胜的比赛。排行榜、成就系统和竞争联赛等功能可以显著推动用户参与度。想象一下,用户参与一个社交预测联赛,根据准确性获得徽章并提升排名。由KOL主导的预测可以增加另一层社交属性,KOL分享他们的下注,鼓励他们的粉丝加入并竞争,从而加深社区的参与和互动。

2.3 AI集成

AI有望彻底改变预测市场的格局,解决长期存在的挑战并解锁新的可能性。正如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所建议的,AI与加密货币的交汇,特别是在预测市场中的应用,可能是“认知技术的圣杯”。

2.3.1 内容创建与事件选择

AI可以显著提升预测市场中创建事件的过程。通过分析新闻、社交媒体和金融数据中的趋势,AI可以及时获取相关主题,捕捉公众当下的兴趣。例如,AI可以识别新兴的全球问题,如突发的地缘政治冲突或技术突破,并将这些作为预测市场的主题,确保市场动态并与当前预测市场主题保持一致。

2.3.2 做市与流动性

AI驱动的流动性管理在预测市场中日益受到关注。尽管具体实现仍在不断发展中,AI最终可能在实时动态调整流动性深度和定价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监测市场活动和情绪,AI可以优化流动性提供,减少滑点并增强市场稳定性。这种方法在流动性需求快速波动的市场中特别有价值。

2.3.3 信息汇总与分析

AI系统可能很快处理大量数据,提供全面的预测,将预测市场转变为进行知情决策的首选来源。通过汇总来自各种来源的数据,如经济指标、公众情绪和历史趋势,AI可以提供高度准确的预测,使预测市场更加可靠和具有洞察力。

例如,Polymarket 最近与 Perplexity 的集成 将允许聚合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情绪,为用户创建新闻摘要,并提供视觉数据,从而帮助用户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3.4 AI作为市场参与者

AI作为预测市场中积极参与者的角色有望显著扩展。像OmenETH 这样的平台已经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如何与人类共同交易,提升市场深度和改进预测准确性。这些人工智能机器人特别擅长识别和利用价格差异,帮助保持市场的一致性和效率。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Source: Gate.io

AI的潜力不仅限于交易。通过参与细分和长尾市场——例如预测特定科学突破的结果或新规制对利基行业的影响——人工智能可以使这些先前流动性较低的市场变得更具可行性。人工智能系统具有处理大量数据和迅速响应新信息的能力,可以确保这些专业市场保持活跃,并吸引参与者。一个致力于允许构建这些人工智能agent的项目是Autonolas。

此外,AI还可能彻底改变预测市场中的争议解决方式。AI驱动的系统可以在争议结果(如接近的选举)中提供公正和高效的裁决,减少传统人工仲裁所涉及的时间和成本。

2.4 ZK 使预测保持私密

在预测市场中,隐私不仅仅是保持投注秘密;它对于确保市场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彼此的预测,就存在复制最成功预测者的风险,这可能会削弱这些市场的意见多样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平台可以使用隐私保护技术,保持预测的机密性,直到事件结果揭晓。例如,一种名为“提交-揭示”(commit-reveal)的方法允许参与者以一种在结果揭示之前保持隐藏的方式提交预测。这个过程类似于将你的预测封存在一个只有区块链在正确时间才能打开的信封中。

平台还可以实施高级加密技术,如零知识证明(ZKPs),以提供更强的隐私保障。这些方法确保预测保持匿名,同时不牺牲市场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尽管这些技术非常强大,但它们也有一些权衡,例如增加了不少的计算成本,平台必须仔细衡量这些因素。

IOSG|未来的预测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3. 结论

随着2024年选举周期的结束,预测市场的未来正处于一个关键的交叉路口。乐观的观点认为这些平台将扩展到金融、技术和科学等多样化领域,得益于人工智能集成和先进市场机制等创新。这种演变可能将预测市场转变为决策的重要工具,让集体智慧塑造未来。

然而,悲观的观点则认为预测市场面临重大挑战。预测市场经常面临需求有限、储蓄者的被动资金流入不足以及关键参与者(如比较敏锐的交易者)参与不足等问题。加上来自传统金融工具的竞争和监管压力,可能限制其增长。

在主要政治事件期间,交易量集中在少数几个关键市场,产生了对可持续性质疑的问题。2024年选举之后,用户参与度可能会急剧下降。这可能使预测市场难以维持增长动力,并拓展其在投机之外的实用性。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预测市场重新定义了我们预测和塑造未来的潜力是不可否认的。前路充满不确定性,但如果这些平台能够应对挑战,它们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基石——在这个时代,集体智慧不仅仅是投机的工具,而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力量。

链上知识产权:未来的方向

作者:timtimtim.eth 来源:mirror 

最近看到了story融了$54m又想起了这个项目哈哈哈,之前有看过,然后貌似没什么消息了。至于写这个长文的缘故,主要就是硕士的研究方向是这块。所以就浅浅聊一下吧,毕竟我也不学法,只是为了毕论去看了版权法。了解了一些现有的情况。正题之前,最近想了一下,我就随性发发长文,写写我想写的,想看就看,我也不怎么在意哈哈哈。

什么是版权?

深入探讨知识产权及其多个子领域,特别是版权,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还将涉及这些法律概念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

那正题开始,让我们先从版权和知识产权开始。版权(copyright)和知识产权(IP)其实比你想象中的要复杂。知识产权是多个法律概念的集合,包括但不限于版权、商标和专利等方面。这里的法律概念用于通过某种方式证明创造者的权益。作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你可以销售、转让或管理这些法律概念下的各项权益。你可能看到我们聊到了版权,这时候你会疑惑是吧。

  1. 版权(Copyright):版权是一种针对文学、艺术和音乐等创作作品的法律保护机制。它赋予创作者独家的复制、分发、展示和修改作品的权利,通常在一定时间内有效。

  2. 商标(Trademark):商标则是用于标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文字、图形或符号。它赋予拥有者独家使用该标识的权利,以防止市场上的混淆和不正当竞争。

  3. 专利(Patent):专利保护的是一项新颖和有用的发明或改进。拥有专利权的人或组织有独家生产、使用或销售该发明的权利,通常在一定年限内。

  4. 商业秘密(Trade Secrets):商业秘密是一种未公开的信息,具有商业价值,并且其所有者已采取合理措施保密。这可以包括生产工艺、客户列表或特殊算法等。

其实版权是个细分领域,因为艺术创作和商户或是发明很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区分开来。

在西方,版权常被描述为“一捆权利”(a bundle of rights),这意味着版权不是一个单一的法律概念,而是由多种权利组成的。这些包括但不限于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展示权和改编权等。这种多元性赋予了创作者极大的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需要将各种权利单独或组合地许可给第三方。

为什么版权会有这么多元的性质呢?这是因为在更大的法律框架下,即知识产权,版权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版权是次要的或局限的。事实上,它自身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主体”,可以用于实现各种各样的法律和商业目标。

简而言之,版权是一种用于识别和保护作品创作者权益的法律机制。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创造性表达的世界中,如文学、艺术、音乐甚至软件等,因此需要有一种方式来证明这些作品的原创性和所有权。这就是版权的作用。除了基本的复制和分发权外,版权还给予创作者一系列其他权利,如改编和公开表演等,同时也存在一些特定的限制和义务。

  • 公平使用(Fair Use):在某些特定场合,如教育、新闻报道、评论和研究等,人们有权使用他人的版权作品,而无需事先获得许可。这是版权法中的一个重要例外。

  • 创意共享(Creative Commons):除了传统的版权保护之外,还有一些更灵活的许可方式,如创意共享许可证,允许创作者自由地分享他们的作品,并在一定程度上自定义其他人如何使用这些作品。

  • 转让与许可: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可以选择将其权利转让或许可给他人。这通常需要通过正式的法律文件来完成,并可能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限制。

与商标和专利等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相比,版权通常自动产生,不需要注册(尽管注册可以提供额外的法律保护)。此外,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可能会针对同一产品或服务的不同方面。例如,一款软件可能同时拥有版权(针对源代码)和商标(针对品牌名称)。通常而言,知识产权法具有国际性。

  • 国际协定与组织:很多国家都参与了诸如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国际组织和协定。这些协定规定了最基础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但各国在实施时仍有一定的自由度。

  • 地域差异:尽管有国际协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法仍有明显差异。例如,美国的“公平使用”原则和欧洲的“合理使用”原则有所不同。

  • 跨境问题: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今天,跨境使用和侵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例如,一个在美国注册的商标在中国可能没有保护,除非它也在中国注册。

所以通过这些法律,发明家可以获得专利保护,商家可以获得商标保护,而创作者则可以获得版权保护。

版权框架的痛点

传统版权框架的痛点,何为痛点,为什么痛,为什么我们要变革

通过之前的章节,我们大致了解了什么是版权和知识产权,以及这些概念的细微差别和应用。这为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主题——版权框架的现有问题以及区块链如何可能成为一个解决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我强烈推荐阅读Sebastian Pech的论文”HOW BLOCKCHAIN TECHNOLOGY CAN CHANGE THE ADMINIS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OPYRIGHT PROTECTED WORKS”。该论文详细分析了现有版权系统的不足,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我硕士论文的参考资料之一。

现在,让我们更具体地查看版权系统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确权问题、版权碎片化、使用和支付的不透明性、不平等的利益分配,以及侵权行为。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创作者的权益,还影响了版权作品的整个价值链,从生产到消费。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问题,并探索区块链如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确权问题

正如之前在版权段落中提到的,“版权自动产生,不需要注册”,但这种自动产生的法律效应相对较弱。现阶段,虽然版权注册流程逐渐简化,最大的挑战仍在于如何证明自己是某一版权作品的首创作者。在传统法律框架内,这通常需要依赖大量的文档和第三方证明,这不仅耗时耗力,还对多方用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侵权者在被判罚之前仍然可以自由地使用版权或知识产权,这严重侵犯了真正版权持有者的权益,并可能影响其未来的销售和发展。

版权的碎片化问题

如前段所述,版权在西方通常被描述为“一捆权利”(a bundle of rights)。这意味着版权不是一个单一的法律概念,而是由多种权利组成。然而,在现有的版权注册流程中,我们很难将版权主体与其附属权利(如二次创作、分发、演绎和改编等)有效地分离。这些附属权利虽然可以由不同的法律实体单独持有,但如何公平地将这些收益分配给各个权利持有者成了一个难题,往往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复杂的仲裁和管理。其实更深层度的去挖掘,我们会发现这个更多的是技术问题。当前的版权管理系统,只能管理单一版权,对于多维度的现在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和缺乏灵活性。

不平等的利益分配

这个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台方与版权创作者之间的利润分配;二是创作者与二次创作者之间的分润问题。

首先,让我们从平台和创作者的关系开始讨论。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创作平台的分润机制都相当苛刻。以音乐行业为例,Spotify和Apple Music的利润分成机制一直受到广泛的批评。这也是音乐NFT(非同质化代币)出现的原因之一,它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利润回归到创作者手中。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亚马逊书店(涵盖实体书和电子书)和起点(网络文学)等平台上。这些平台通常会利用其流量优势“绑架”创作者,迫使他们签署不平等的分润协议。

其次,我们来看看创作者与二次创作者之间的分润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下尤为严重,例如在Bilibili平台上广受欢迎的“鬼畜”视频。这类视频通常是基于某个原始视频进行的二次创作。然而,当这些鬼畜视频开始盈利时,问题就出现了:二次创作者是否有义务分享收益给原创作者?目前,这样的机制几乎是不存在的。大多数二次创作者并不会主动将收益分享给原创作者,除非他们购买了二次创作权。

侵权行为:版权体系的棘手问题

侵权、抄袭和滥用是当前版权体系中最为棘手的三个问题。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原创作者的法律和经济权益,还暴露了现有版权体系的不足。

侵权:授权与责任

侵权通常涉及在未经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内使用他人的版权作品。这种行为既侵犯了原创作者的法律权益,也可能对他们造成经济损失。虽然法律有明确的处罚规定,但由于证据收集难度和跨境执法的复杂性,实际执行中往往难以追究侵权者。

抄袭:破坏市场公平性

抄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侵权,通常涉及未经授权地复制或模仿他人的作品,并将其冒充为自己的创造。这不仅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也严重破坏了创作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滥用:背离初衷

版权滥用通常是由权利持有人的不当行为引发的,例如通过恶意诉讼或高额许可费来限制作品的合法流通。这种行为实际上破坏了版权体系的基础目标,即促进创新和信息共享。

显然,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源自未经许可的使用或行为。那么,尽管存在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为何侵权行为仍然屡见不鲜?一方面,网络作为开放平台,在侵权行为尚未形成规模之前,往往难以进行有效追踪和执法。另一方面,法律制度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反应迟缓,与快速发展的技术相比总是步履维艰。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使得侵权行为成为一个持久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更综合、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最后则是全球化的问题,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背景下,版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的版权法,这对跨境版权执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尽管有国际版权条约和协议,如《伯尔尼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但由于法律实施和解释的差异,侵权者仍有可能逃避法律责任。

区块链和知识产权和Web3

在聊Story protocol之前,我想先聊聊区块链和IP之间的关系。区块链天生就适合赋能IP

区块链技术,自诞生以来,已经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在知识产权领域,它被视为可能改变版权管理、专利保护和品牌维权的关键技术。

区块链的三大核心特性——透明性、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工具。特别是在中国,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区块链应用正迅速崭露头角。蚂蚁链的“中国版权链”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代表了区块链技术在确保版权安全、促进创作者权益和简化版权交易中的巨大潜力。例如,2019年抖音起诉百度的案件中,区块链技术就被用于证据取证。

但为何区块链与知识产权的结合如此紧密呢?

  1. 确权:在数字时代,内容的创作、分发和共享速度极快,这使得确权变得更加困难。但区块链技术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它可以为每一份创作内容提供一个不可篡改的时间戳,确保原创者的权益不被侵犯。

  2. 透明性:在传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版权信息、交易记录和授权细节常常缺乏透明度。区块链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保证了所有交易记录都可供公众查阅,从而增强了版权持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任。

  3. 可追溯性: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追溯权利来源和交易路径是关键。区块链技术的连续性确保了每一次交易、授权和转让都被永久记录,为法律纠纷提供了有力证据。

当我们探讨区块链的潜力时,我们经常关注其明显的特性和应用。但我认为,除了这些明显的优势,区块链在版权领域还有一个更深远的影响,那就是知识产权(IP)的资产化。

我们之前讨论过版权的碎片化问题,这主要源于“a bundle of rights”这一概念的抽象性。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难以将这种抽象的知识版权转化为具有高流动性的实际资产。但当我们将这些版权上链时,这种抽象的权利可以被转化或说“资产化”。这与dataFi的思路相似,即将抽象的数据或权利具体化为实际的、可交易的资产。同时我们也可玩出更多的花样,质押,借贷,碎片化等,这些操作在传统的web2世界中时常需要经历多个法律合同签署,但是通过区块链和defi我们可以去简化这些流程

基于这种资产化的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三个关键的机制:

  1. IP代币化:这是将知识产权转化为代币的过程。一旦代币化,这些代币就可以在区块链上自由交易,为知识产权的交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的平台。这实际上是将数字世界的资产“映射”回现实,形成真实的资产,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反向的RWA”。

  2. 智能合约的应用:通过智能合约,我们可以自动化许多与版权相关的流程,如授权和分润。这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大大降低与人工管理和法律流程相关的成本。这种自动化和简化的过程有助于降低产权交易的门槛,使其更加普及和便捷。

  3. 点对点交易:区块链的一个核心特点是其支持点对点的交易,这意味着交易不受地域或货币的限制,只要交易双方同意,交易就可以顺利进行。

当我们谈论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技术时,还有一个核心目标就是简化和自动化传统的交易和合同流程。这种技术的起因,正如您所提到的,是为了实现点对点的交易系统,从而避免中间商的干预和额外成本。在产权领域,一个显著的障碍是与版权转让、授权和其他相关交易相关的繁琐文件签署过程。这不仅耗时,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误解。

链上签名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尤其是像ethsign这样的工具,交易双方可以直接在链上签署合约。这种签名是加密的、不可篡改的,并且可以公开验证。这意味着,不再需要传统的、繁琐的文件签署和验证流程,所有的交易都可以在链上自动、安全地完成。

更具体地说,当产权上链时,可以附属一个基于钱包签名的合约。这样,每当有人想要购买、授权或进行其他与该产权相关的交易时,他们只需要使用其钱包进行签名,然后交易就可以自动完成。这不仅简化了交易流程,而且确保了交易的安全性和透明性。

Story protocol

这段我们聊聊story protocol,之所以写这个起因虽然不是story protocol但是感谢他们推了我一把,谢鸣故事,Sleepy和S.Y.Lee的推文

在这里,我不会深入讨论背景或个人观点,而是直接聚焦于技术层面。特别是,我会探讨网络效应如何与知识产权(IP)相互作用,并对比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最近,S.Y 在一个讨论串中引用了 Chris Dixon 的名言:“The killer app of the Internet is networks”。我对这一观点深有同感。在这个网络化的世界里,每个应用的核心都是人——或更准确地说,是网络中的节点。类似地,如果我们把每一项知识产权也看作一个节点,那么这些“IP节点”有可能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然而,当前的知识产权体系似乎还未能完全适应这一网络化的趋势。具体来说,现有体系存在如下问题:

  • 版权不透明:权益方往往难以追踪其作品的使用情况。

  • 权利不透明:同样,权益方也很难了解到哪些人或组织拥有哪些使用权。

这两个问题限制了知识产权在网络环境中的有效运作。复杂性和多维度的挑战,虽然上述问题主要集中在法律层面,但知识产权实际上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主题。当我们深入挖掘时,会发现这个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由于S.Y曾经创建了一个网络小说平台 Radish,他从小说IP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一系列讨论。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方向,因为我认为文字作品具有出色的拓展性和操作性。

  1. 低侵权成本:在当前的环境下,侵犯小说IP的成本非常低。

  2. 原创与二创的矛盾:目前,二次创作(二创)很少或从不回馈给原创作品。例如,在平台如bilibili和PEPE上,我们很少看到二创作者对原创作者的尊重。

  3. 开放网络的双刃剑:网络的开放性虽然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通,但也使得原创作者更难以保护自己的作品。

IP和平台的爱恨纠缠,之前我们聊了聊利益之间的压迫,问题在于平台与IP始于利益,终于传播。两者的爱恨纠缠,不仅仅只是利益。平台经济压迫新 IP 的成长空间。现有内容品牌和 IP 还面临着平台经济的压迫,平台可以精准控制各品牌 IP 的曝光流量。新 IP 只能不断优化获客成本 CAC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来维持生计。诸如好莱坞等企业一直在炒冷饭,不断翻拍老 IP,也是因为畏惧构建新 IP 的高昂成本,只能把预算花在能收获有效回报的业务上。(引用故事的推文)这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内容缺乏网络效应,必须依赖巨额的内容和营销预算来维持自身。仔细想想,从传统的2/8定律来看,因为平台方控制流量,势必代表只有头部的一些作品才会有更多曝光,剩下的作品只能凭运气和粉丝自发的去推广和宣传。也就是说只有少部分人会赚钱。

总结以上的几个点,story protocol想解决分发问题,保障作者权益,创建新体系。那么他们究竟做了什么。S.Y很有趣的说了一个词Git。对于不熟悉版本控制的人来说可能有些晦涩。一句话概括就是Git是一个分布式的版本控制系统。以Git为核心逻辑创建IP的Git管理系统或是说IP Repo从而实现链上IP基础设施,核心组建分为2个部分

  1. 链上IP库,用于存储IP,回溯分配,上链记录,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

  2. 可组合的IP模块,扩大使用方式,更自由,更自主

在深入探讨 Story Protocol 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Git,这是一个在传统软件开发中至关重要的工具。Git 的核心功能在于版本管理和团队协同,它解决了开发团队在协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诸多挑战。那么,这与知识产权有何关联?正如我之前在讨论版权时所提到的,版权实际上是多种权利的集合体。这意味着不同的人可能持有不同的权利子集——例如,有的人拥有二次创作权,有的人拥有表演权,还有的人可能拥有多种权利。这与 Git 的“版本”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果我们将 Git 的逻辑应用到 IP 管理上,即将每个 IP 视为一个独立的仓库(repository),而各种权利则相当于不同的分支(branch)或版本。这样,每个 IP 不仅在扩展性、可编程性和追溯性方面得到了增强,而且每个“子版本”都能保持其独立性。

当 IP 从一个抽象的主体转变为具体的节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玩乐高”了。通过模块化,IP 获得了更多有趣和有用的玩法。例如,共同创作、权利分发、版税分发,以及基于区块链的 IPFi 等操作变得越来越可行。这与 DataFi 中提倡的“数据资产化”是一个相似的概念。即,通过模块化和封装,我们可以为本质上难以量化的事物添加金融属性,从而解锁全新的商业和创作模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使得我们更容易去管理IP,也更容易去审视IP的使用。这里结合Story Protocol和第三章节提一些想法。

  1. IP构建块(IP Blocks):像乐高一样,不同的IP元素(比如角色、故事情节、设置等)可以被设计为可插拔的模块。这将允许创作者、投资者或粉丝组合这些模块以创造全新的作品或衍生品。

  2. 动态权利管理(Dynamic Rights Management):模块化的IP元素意味着更灵活的权利管理。例如,一个模块可能只包含“表演权”,而另一个模块可能只包含“出版权”。

  3. 去中心化的共创(Decentralized Co-Creation):通过区块链或其他分布式技术,各方可以在不侵犯彼此权利的情况下,共同开发和改进IP模块。

  4. 智能合约与自动化版税(Smart Contracts and Automated Royalties):使用模块化设计,智能合约可以自动分发由多个创作者共同创作的作品的版税。

  5. 模块化金融化(Modular Financialization):每个IP模块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资产进行交易,这不仅增加了流动性,也为小型创作者提供了资金。

  6. 模块互操作性(Module Interoperability):不同IP模块之间可以实现互操作性,这样一部小说中的角色就可以轻易地出现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电影或游戏中。

  7. 社群驱动的IP开发(Community-Driven IP Development):粉丝或社群可以通过投票或其他机制选择或改进IP模块,这样IP的开发将更加民主化和多样化。

  8. 实时数据反馈(Real-time Data Feedback):每个模块的使用情况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进行追踪,从而为创作者提供实时反馈,以优化其创作或营销策略。

Creader.io

我简单聊一下,之前的想法,虽然不成熟但是不乏也是一种思考

我之所以撰写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的硕士毕业论文专注于链上版权解决方案的研究,特别是在文学领域。因此,我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可能比一般人更为深入。

我的核心设想是利用“NFT套NFT”的模式来实现版权的可视化管理。简而言之,这意味着为每一种版权附属权利(如分发、表演、二次创作、访问权等)创建一个独立的NFT。这种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为版权管理带来的高度灵活性和透明性。

让我详细解释一下用户流程:

  1. 注册与封面NFT:用户首先在平台上注册,例如上传一个小说封面。系统随后为用户生成一个与该封面相关的NFT。

  2. 创建附属权利NFT:只有持有特定封面NFT的用户才能进一步创建与之相关的附属权利NFT。

这个框架的核心思想是“权利解耦”。在传统的版权管理体系中,尽管版权和其附属权利都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但每种权利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例如,一首歌可能涉及作曲者、填词者和录音公司三个不同的权利持有者。在这种情况下,每种权利在进行许可、销售或其他商业活动时可能都需要独立的合同。这种方法虽然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但也给管理带来了复杂性。而通过NFT,我们可以将这些权利分离并独立地表示,每一种权利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NFT进行交易和管理

因此,我当时的提议是将产权所有者与其权利分离,将这种关系直接与产权(即NFT)关联。这样,用户与产权NFT建立联系,然后通过该NFT创建各种附属权利。流程可以简化为:用户 → 产权NFT → 附属权利NFT。同时为确保完整性和安全性,当用户尝试创建附属权利NFT时,系统会验证其是否为相关产权NFT的持有者。

NFT和产权

NFT(非替代性令牌)在当下被广泛地与PFP(Profile Picture)或艺术品联系在一起,但其实际的应用潜力远不止于此。从NFT的原始定义来看,它被设计为代表数字或实物资产的所有权。在EIP(以太坊改进提案)中,NFT的定义明确强调了其多样性,涵盖了RWA资产、数字资产,甚至负债。这意味着NFT的应用领域远比目前的普遍认知要广泛。

例如,Uniswap采用NFT来存储流动性池的数据,使得用户交易更为便捷;而Greenfield则通过NFT和ERC-1155标准将数据资产化,为数据赋予了实际的经济价值。这些例子都展示了NFT作为数据和资产容器的强大潜力。

进一步思考,NFT的真正价值可能在于其为资产管理和交易带来的简化。传统的资产交易和管理,尤其是版权和知识产权,往往涉及复杂的合同和协议,缺乏透明性。而NFT,作为一个公开、透明的数字证书,不仅简化了交易流程,还提供了一个可追溯的权利分发历史。这种透明性和简化为资产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6551和产权

EIP6551最早是3月去里斯本之前了解的,为了里斯本之行专门学习并基于这个开发了个dapp打黑客松。如果归根结底去对比,其实我差不多是做了个相似的机制出来但是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弱了很多。先解释一下EIP6551,EIP6551的核心思想是将NFT视为钱包的容器,从而使NFT与资产产生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更多的操作。这种设计的主要优势在于交易隔离和权限隔离,为资产管理带来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在Web2的世界中,每个网站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用户的数据和资产受到网站的管理和控制。但在Web3的世界中,这种叙事被颠倒了。用户成为了中心,而网站和应用则围绕用户展开。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用户对自己的数据和资产拥有更高的控制权,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资产难以分离。当一个用户的钱包被攻击或盗取时,所有与该钱包关联的资产都可能受到威胁。

EIP6551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将每个NFT视为一个独立的钱包,与其关联的资产都存储在其中,从而实现了资产的隔离。这意味着,即使主钱包被攻击,只要攻击没有扩展到所有子钱包,其他子钱包中的资产仍然是安全的。这种设计实现了风险隔离和资产隔离,为用户提供了更高的资产安全性。

那为什么6551 会和产权有关系?

在Creader.io的章节中我们试图通过NFT定义一个新的产权管理框架。但是这个的灵活度就像我上个段落提的一样因为没有资产隔离,一旦权利分发多起来,还是会有很多不便例如资产转移和收费计算。EIP6551可以在已有的框架进行新一轮的定义。通过将每种权利或资产与一个NFT关联,我们可以实现权利的数字化和资产化。每个NFT都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钱包,其中包含与该权利或资产相关的所有信息和交易记录。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交易流程,还提供了更高的透明性和安全性。

此外,EIP6551还为知识产权的交易和授权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例如,一个音乐制作人可以将其音乐作品与一个NFT关联,并将该NFT作为一个独立的钱包。当有人想要购买或授权这首歌时,他们只需要与该NFT进行交易,而不需要与制作人直接交涉。这种设计简化了交易流程,提高了效率,同时也确保了权利持有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我的一些看法

我觉得基于story protocol的文章很多东西比较模糊吧,我觉得network state这个概念有些过于依赖于用户和生态了。我们知道IP还有个很大的问题是独立。举个简单例子,为什么我们没法看到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的结合,你不要和我说同人文,那个不是正统利用。因为原IP是独立且拥有自己故事线的。那么谁来做这个网络还是需要依赖于用户和生态,我觉得无限文的未来可能就是这里。但是这样一来,我觉得story protocol瞄准的不是原创这个点其实更多的是共创或是二创。这可能也是为什么Story Protocol团队把IP形容成Git。大家有基于原创做一个自己的fork,然后开创出新的故事/结局/人物,然后购买其他IP的角色融合成无限文哈哈哈,我也很同意他们团队说的,当前的版权框架不利于网络的开放性原则。宽松约束可能会带来新的叙事。

对比一下我之前的可能最大的点在于具像化和抽象化,目前Story Protocol聊的很多东西都比较抽象,但是核心思路无疑是一样的,宗旨在解决知识产权问题。我的方案更侧重于具体的实施和操作,通过“NFT套NFT”的模式为每种版权附属权利创建一个独立的NFT,从而实现版权的可视化管理。这种方法的核心是“权利解耦”,即将产权所有者与其权利分离,并将这种关系与NFT关联。而Story Protocol则更多地强调开放性和协作,它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和抽象的视角来看待IP的生命周期和交易。Story Protocol强调的是创建一个能够跟踪IP起源和演变,并提供无摩擦许可和混合IP的模块的系统。尽管两者都旨在解决同一核心问题,但它们的方法和重点有所不同。我的方案提供了一个更具体、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而Story Protocol则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和协作的框架。

最后聊一下难点吧

新技术势必带来新的阵痛和机遇

就聊聊区块链和产权的难点。其实新技术的革新通常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就如同新功能破坏了已有的逻辑那样。我们就聊几个比较重要的点,技术接纳,抄袭侵权和交易透明。

接纳

在过去的5000年中,人类文明经历了飞速的进步,至今我们已经生产了兆级别的数据。相比之下,区块链技术仅有短短的十多年历史。这种时间差异导致了明显的学习曲线,使得相关的利益相关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理解和适应这一新技术。在区块链行业内,我们深知用户门槛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对于普通用户,这种新颖且相对复杂的技术需要大量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尤其是当涉及到知识产权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领域时,推广和合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知识产权的管理和执行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标准。尽管链上的知识产权可能采用统一的上链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与各国的法律体系完美对接。这为政府在接纳和实施这一新技术时设置了额外的障碍。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我们需要一个开放且统一的标准。只有当所有参与者都遵循这一标准时,各国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地化的改进,从而简化流程并确保跨国交易的顺利进行。

最后,政府的态度和参与至关重要。通常,政府在接纳和规范新技术方面持有保守的观点。为了确保区块链技术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需要与政府和监管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新技术与现有的法律和规定保持一致。

抄袭和侵权

在探讨抄袭和侵权这两大话题之前,我想先明确一个观点,这也是我导师曾经提到的问题。那就是,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包括区块链在内的任何技术都无法完全避免或消除抄袭和侵权这类人为的不当行为。我们不能完全控制或预防人的行为选择。但链上知识产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那就是确权。在传统的知识产权纠纷中,整个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取证和裁决两个阶段。通过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大大加速取证的效率,从而缩短整个纠纷处理的时间。简而言之,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纠纷的解决速度,减少由此产生的损害,并提高侵权行为的成本和风险,从而间接地提高其犯罪门槛。但是无论怎么改变叙事,我们始终是无法避免链上抄袭链下或是链上抄袭链下亦或是链生态的抄袭。这块的话可能需要社区和AI的协助。最后解释一下抄袭,相比侵权可能更难理解。抄袭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几种是可能出现,直接照搬,或是改写,或是结构和思路。但是缝合怪这一类的灵感层面的抄袭是很难判定的。就相当于游戏玩法相似但是核心不一样因而不构成抄袭。

透明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之一是其透明性,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首先,隐私问题成为了一个主要的关注点。由于所有的交易都是公开的,用户为匿名,创作者的隐私还是可能会受到威胁,特别是当涉及到版权交易和收益分配时。这不仅可能暴露创作者的身份,还可能揭示他们的交易金额和其他敏感信息。其次,过度的透明性可能会带来风险。虽然透明性可以增加信任和可验证性,但它也可能导致某些不应公开的信息被泄露,如创作者的联系方式、合同细节等。最后,区块链的数据不可更改性也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这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一旦数据被添加到链上,任何错误或过时的信息都将永久存在,无法更正或删除。这可能会导致法律纠纷或其他问题,尤其是在知识产权领域。

结语

近期,我一直酝酿着写一篇关于链上知识产权(IP)的文章。事实上,我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链上IP的浓厚兴趣。在我看来,尽管目前的焦点大多集中在数字货币上,但知识产权是一个迫切需要创新和变革的领域。

我对此领域的热情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商业潜力,更多的是因为我看到了它对未来的影响。我甚至考虑将这作为我博士研究的方向,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理想。

知识产权,尤其是成功的IP,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潜力。以《哈利·波特》为例,这一经久不衰的IP已经证明了其持久的吸引力和价值。但在传统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下,很多优秀的IP往往受到了平台和中介的限制,导致其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区块链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工具,使得知识产权管理变得更加透明、公正和高效。我们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打破传统的束缚,创造一个低摩擦、去中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生态。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分享我的观点和理念,更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区块链和知识产权应该结合,以及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启示,也希望未来的知识产权世界能够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公正和繁荣。

FutureMoney:为什么我们选择投资Daylight?

来源:FutureMoney

Daylight是一个专注于DePIN和能源贡献的去中心化协议,作为FMG在种子轮投的一个老项目,最近得到了a16z的领投以及关注,一文解析为何我们看好daylight。

1.绿色能源共识和庞大潜在市场

Daylight是一个专注于DePIN和能源贡献的去中心化协议,用户通过Daylight,可以将他们身边的能源设备(充电电池、太阳能板、热水器、电动汽车)等与Daylight APP进行连接,并获得奖励。

在当今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碳中和和高效能源利用的关注日益增加的背景下,Daylight的核心叙事深刻契合了这些主流价值观。Daylight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项目,它的创新尝试正在重新定义人类文明与能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Daylight同时也是一个DePIN设备市场,目前面向纽约、新泽西、宾尼法西亚等地区,后续会向整个美国辐射,用户可以通过Daylight购买到太阳能电池板、热水器等设备。通过分布式能源网络的布局,Daylight致力于将个人和家庭的小规模能源设备整合成一个庞大的网络,能够在不依赖传统电网的情况下提供稳定而高效的电力。这个愿景不仅顺应了全球绿色革命的潮流,也为未来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

Daylight在DePIN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Daylight不仅提供了一个高效、可扩展的分布式能源网络,还构建了一个激励用户参与的完备生态系统。随着更多地区和用户的加入,这一市场的潜力将会呈现指数级增长,未来可预见的市场规模极为可观。

2. 解决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难题

Daylight通过区块链技术和代币激励机制,成功打破了传统能源网络的瓶颈。一方面,它鼓励用户接入太阳能板、热水器等分布式电力网络,将分散的能源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了整体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效率。

FutureMoney:为什么我们选择投资Daylight?

另一方面,Daylight还打造了一个开放的开发者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基于其协议创建各种创新的能源应用,如虚拟电厂、电气化升级方案、能源交易平台和需求预测工具等。

这种供需双向发力的模式,使Daylight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当前能源网络的复杂性,还能为未来的能源需求提供明确的解决路径。

3. 创新商业模式与深厚技术背景的结合

Daylight的商业模式以三个核心组件为基础:Daylight协议、Daylight市场和Daylight应用程序。通过这些组件,Daylight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硬件设备的采购到能源数据的管理,再到能源容量的市场化交易,涵盖了分布式能源网络的各个环节。

FutureMoney:为什么我们选择投资Daylight?

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不仅提升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还为用户和开发者提供了多重收益的机会。

FutureMoney:为什么我们选择投资Daylight?

与此同时,Daylight的创始团队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背景,Jason Badeaux、Udit Patel、Dallas Griffin和Evan Caron四位创始人分别在能源投资、市场运营和金融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为Daylight的成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管理支持。

Daylight成立于2022年,目前员工规模不到10人,共有4位创始成员:

Jason Badeaux:Co-funder & CEO,他在能源行业投资多年,此前曾在多家风投机构任职,并在Piper Sandler担任投行分析师。

Udit Patel:Co-funder & CTO,他过去有丰富的能源行业工作经验,并在可再生能源公司New York Based Energy Retailer担任市场运营副总裁。

Dallas Griffin:联合创始人,毕业于德克萨斯州麦库姆斯商学院,此前曾在Piper Sandler担任常务董事。

Evan Caron:联合创始人,毕业于宾汉姆顿大学管理学院。

总结

我们在2022年早期就对Daylight进行布局,即使是市场动荡不安,FMG也保持初心,持续不断探索与挖掘。我们选择布局的原因有:

叙事足够大,能源市场是个硬需求且可持续的市场,其潜在市场规模难以估量;

供需逻辑简洁明了,逻辑完备;

团队极度专业、高效、简洁。

投资解析仅代表FMG个人看法,非投资建议。

深入解读以太坊账号抽象赛道的过去与未来

作者:十四君

来源:十四君

前言

本文整体分两大模块:

上半段,将从2015年起的首个AA提案出发,系统整理目前为止的Eip提案主要内容,期望由史出发挖掘AA历史提案的历程,并综合性评价各方案优缺点。

下半段,着重对比EIP4337提出之后面临的市场低迷反馈,再深入分析如今即将被纳入下个版本以太坊升级的EIP7702,此提案一旦合并,将全方位改变链上应用形态。

EIP-7702 具有划时代的改变,且听十四君细细讲来

1、账号抽象的背景

1.1 账号抽象的意义定位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在2023年年底再次更新 ETH 发展路线图,但其中针对账号抽象的设定,并未改过。如今的主流模式也正是从EIP-4337,步入到下一个阶段VoluntaryEOA Conversion(自愿转换EOA账号)。

深入解读以太坊账号抽象赛道的过去与未来

在EIP4337推出一年多以来(在2023.3.1号丹佛的 WalletCon 上,官宣由以太坊基金会开发人员设计实现的ERC-4337 的核心合约已经通过了 OpenZeppelin 的审计,被认为是正式推出的历史节点)。

始终是只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但并不被广泛使用,如此矛盾的市场环境下,让EIP-7702的进度被大幅提前,乃至已经被确认将在下一次升级被合并其中。

1.2 账号抽象的市场现状

无需多言,直接看数据吧。

经过一年半的发展,EIP4337在主流链账号的集合下,仅仅有1200W的地址数,其中最为让人惊讶的是在以太坊主网上,活跃地址仅仅6,764个,或许统计维度有所问题,但至少与EOA与CA的地址数相差甚广,要知道以太坊主网上独立地址数已经达到2亿7千万(数据源于:)。

可以说在主网上EIP4337是毫无实质性发展。

深入解读以太坊账号抽象赛道的过去与未来
(图表数据来源:)

不过,这并不磨灭AA的本质价值,因为他从一开始的EIP4337的设计就注定了,他面对主网严重的往前兼容性问题上无法做好,所以伴随着各类L2层链的普遍嵌入原生AA,EIP4337的地址数在L2上获得爆发,其中base和polygon链的7月月度活跃用户分别是100W和300W,倒也颇为可观。

所以,并不是EIP4337设计错了,他有很多优点,我们一会会系统的总结,如今的现状是源于主网与L2之间的差异,他们需要用各自适合的方案。

2、账号抽象是什么?

账户抽象,听着很费解,但其实本质解决的是产权分离的问题。

EVM架构(即以太坊虚拟机)中有两种账户,外部账户(EOA)和合约账户(Contract Account),外部账户的所有权和签名权其实上是同一个体单位持有的。持有私钥的人不只拥有这个账户的「所有权」,同时还有权利「签名转移所有资产」。

这是由以太坊账号交易结构决定的

从下图的结构中可以发现,其实以太坊的标准交易是没有From方的,那么我做了一次资金转账,具体消费的是什么地址上的资金?实际是是通过其VRS参数(即用户签名)反解析出From地址的。

这里涉及到ECDSA等非对称加密,单向门限函数等概念,咱们不做展开,总之这里是由密码学来保障安全性,当然这也就造成了如今的产权合并的EOA地址窘境。

而EIP4337的核心效果,就是在交易字段里增加了Sender Address字段,从而能让私钥与被操作的地址分离开。

深入解读以太坊账号抽象赛道的过去与未来

那为什么产权分离这么重要呢?

因为外部账户(EOA)设计会衍伸出更多的问题:

  1. 私钥难保护:用户失去私钥(遗失、黑客攻击、密码学上的被破解)意味着地失去所有资产。

  2. 签名算法少:原生协议在验证交易上只能使用 ECDSA 签名和验签算法。

  3. 签名权限高:无原生多签(多签只能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协作),单签即可执行任意操作。

  4. 交易手续费只能通过 ETH 支付,并不支持批量交易。

  5. 交易隐私泄露:一对一交易容易分析账户持有者的隐私信息。

上诉的约束让普通用户很难使用以太坊:

首先,使用以太坊上的任何应用,用户都必须持有以太(并承担以太价格波动的风险)。

其次,用户需要处理复杂的费用逻辑,Gas price、Gas limit、事务阻塞(Nonce顺序)这些概念对用户来说过于复杂。

最后,虽然许多区块链钱包或应用试图通过产品优化提高用户体验,但它们的实际效果甚微。

所以破局之道在于实现账户抽象,将所有权(Owner)和签名权(Signer)解耦(Decoupling),从而才能逐个解决上述问题。

其实历史的方案有很多,最终都会汇聚到两种路线

3、AA历史提案脉络梳理

深入解读以太坊账号抽象赛道的过去与未来

问题的解法看似有很多的EIP提案,但归根究底,就是两种核心思路,所以过往每一个没有被通过的EIP,其考虑的问题也就汇聚成了现在方案的破局之道。

3.1 第一种路线是让EOA地址变为CA地址

早在2015年11月15日,围绕EIP-101,Vitalik 就提出以合约作为账户的新结构。将地址改为只有代码和存储空间,改变手续费支持由ERC20支付,通过预编译合约将原生代币改为类ERC20来存余额(可具备代扣授权等功能),将交易字段精简到只有to、startgas、data和code。

现在看来,简直是大跃进式变革,会大幅改动底层设计,让每个账户地址都拥有自己的“代码”逻辑(其实也正是现在EIP-7702要做到的效果)。

还能衍生出其他的功能,比如

  1. 让交易使用更多加密算法,可以由各地址内部Code来指定验签鉴权方法

  2. 具备抗量子攻击特性,因为代码具备升级特性。

  3. 让以太币具备与ERC20合约一致的功能特性,核心效果有了代扣授权,从而无需原生币的损耗

  4. 提升账户的自定义空间,兼容社交恢复、sbt支持、密钥找回等

没有继续推进的原因也很简单,显然是步伐太大,对于当前交易哈希冲突问题,安全性隐患考虑不周所以一直搁置,但每个优点的理念都成为后续EIP4337以及EIP7702的核心功能之一。

后来还有一系列EIP试图完善这种逻辑

EIP-859:主链账户抽象–2018-01-30

试图解决Code的部署问题,核心作用是,如果出现了若交易方合约未部署,则使用交易附带code参数执行合约钱包部署,其次还提出新的 PAYGAS 操作码,除了支付gas外,也成为一笔交易的参数中验证部分与执行部分的分隔符。

虽然当时无疾而终,但是这也成了现在EIP7702的核心逻辑之一,EIP7702的每一笔交易结合特殊的交易结构,可以附带一定的代码,从而在本次交易中让EOA地址拥有合约能力。

EIP-7702:设置 EOA 账户代码 2024-05-07

这也是本文后续讨论机制的核心EIP,由Vitalik 发表了EIP-7702作为 EIP-3074 的替代方案(2024-05-07)。因此EIP-3074 被弃用,EIP-7702 被确定在即将到来的 ETH Prague/Electra(Pectra)硬分叉中纳入,具体内容咱们在下文展开。

3.2 第二种路线是让EOA地址驱动CA地址

EIP-3074:增加AUTH和AUTHCALL操作码–2020-10-15

在EVM 中加入两个新的OpCodesAUTH和AUTHCALL,让EOA 能透过这两个opcode 授权合约代替EOA 的身份去呼叫其他合约。

结合下图,概括来说一个EOA 能将一则已签的消息(交易)送至自己信任的合约(称作Invoker)上,此Invoker合约可以利用AUTH和AUTHCALL操作码来代替这个EOA 送出这笔交易。

EIP-4337:用交易内存池实现账户抽象–2021-09-29

总之,他受到MEV的启发进行设计,其核心价值是可以完全避免共识层协议更改。

eip4337提出新的事务对象UserOperation,用户将此对象发送到内存池中,由bundlers从矿工维度批量打包交付合约执行交易事务,本质上是把底层的交易与帐户运作拉到合约层面执行。

EIP-5189:通过背书人来操作抽象账户—2022-06-29

这算是优化了EIP4337的逻辑,是面对恶意的Bundler通过建立资金罚款背书endorser的机制来防止Dos阻塞攻击。

3.3 其他用于支持AA的提案

EIP-2718:新交易类型的包装信封–2020-06-13

这倒是一个已经Final的提案,他定义一个新的交易类型,作为未来新增的交易类型的信封。

最终效果是,当引入新的交易类型时, 通过特定编码来区分这是哪一种交易,让其只需有向后兼容性,而无需往前兼容。最常见的例子就是EIP1559了,他区分了交易的手续费,使用了新的交易类型编码,又不影响最初的legacy的交易类型。

EIP-3607:让EOA地址不可部署合约–2021-06-10

这是是AA路径上的补充方案,用于防止合约部署地址与EOA地址冲突的问题。他会控制合约生成方法,让系统不允许将代码部署到已经是 EOA 地址的地址上。这个风险其实很小,毕竟以太坊地址有 160 位长,虽然存在用私钥碰撞出指定合约地址私钥的方法,但以比特币全算力投入估计,也还需要一年的时间。

3.4 如何理解账号抽象发展历程?

首先需要理解转为CA后的价值

基本上也就是EIP-4337的实际效果,他可以实现

深入解读以太坊账号抽象赛道的过去与未来

但是,EIP-4337的核心缺点是违背人性动机原则。

他看起来是更好了,但是陷入了一种市场发展的死循环,Dapp很多还不兼容,那用户就不乐意使用CA地址,甚至使用CA有更高的交易成本(普通转账场景,也会交易费用翻倍),也太依赖于Dapp本身的兼容性。

所以在以太坊主网上迄今为止始终没有得到普及。

成本就是用户最重要衡量的标准,必须降低成本。

但是要真正降低GAS,就必须以太坊本身做软分叉升级,修改GAS计算或者修改操作码的GAS消耗等模块,然而既然要软分叉,那何不直接考虑EIP-7702呢?

4、全面解析EIP-7702

4.1 EIP-7702是什么

它通过新的交易类型来区分,可以允许EOA在单笔交易中临时具备智能合约的功能,进而支持业务上进行批量交易、无Gas交易和自定义权限管理等,且无需引入新的EVM opCode(影响往前兼容性)。

他可以让用户在不部署智能合约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大部分AA的能力,甚至可以提供第三方代用户发起交易的能力,且不需要用户提供私钥,只需签名授权的信息。

4.2 数据结构

他定义了新的交易类型0x04,该交易类型的TransactionPayload 是下列内容的RLP编码序列化结果

  • rlp([

    chain_id, //链ID,用于防止重放攻击。

    nonce, // 交易计数器,确保交易唯一性。

    max_priority_fee_per_gas, //1559交易费用

    max_fee_per_gas, //1559交易费用

    gas_limit,

    destination, //交易目标地址

    value,

    data,

    access_list, //访问列表,用于EIP-2929中的Gas优化。

    authorization_list,

    signature_y_parity, // 3个签名参数,用于验证交易签名。

    signature_r,

    signature_s

    ])

重要的是其中新增了authorization_list对象,存储签名者希望在其EOA中执行的代码,用户签署交易的同时也签署要执行的合约代码,他作为二维列表存在,说明可以批量存放多个操作信息,执行批量操作。

  • authorization_list = [[chain_id, address, nonce, y_parity, r, s], …]

4.3 交易生命周期

4.3.1 验证阶段

在执行交易的开始阶段,对于每个authorization_list的[chain_id, address, nonce, y_parity, r, s]元组:

  1. 从签名r、s中采用ecrecover恢复出签名者地址(注意这是以太坊本身的机制,所以该EIP没有改变签名算法)。authority = ecrecover(keccak(MAGIC || rlp([chain_id, address, nonce])), y_parity, r, s](与之前解签名得出from地址类似,这里得出的是针对这个list的局部签名地址)

  2. 验证链ID(防分叉链重放)。

  3. 验证authority签名者的代码是否为空或已经委托(验证交易是否属于有效7702交易,后续会通过delegation机制去代理执行交易)。

  4. 验证authority签名者的nonce(防authority的签名重放)。

  5. 设置authority签名者的代码为0xef0100 || address(用于绕过EIP3607防碰撞策略的)

  6. 增加authority签名者的nonce(防局部签名重放)。

  7. 将authority签名者账户添加到已访问地址列表中(转热地址,降低查询存储的gas费)

4.3.2 执行操作阶段

要执行的合约代码以及操作指令在哪里?

“新”版本仅更改了代码部署方面的行为。

它不再将帐户代码设置为contract_code,而是从authorization_list中检索代码address并将该代码设置为帐户代码。

所以,当需要执行授权代码时,从authorization_list的address字段指定的地址加载代码,并在签名者账户的上下文中执行。

这意味着用户的合约代码实际上是存储在链上的某个特定地址,而不是直接包含在交易中。

而操作指令和相关参数则存储在交易负载的data字段中。

4.4 EIP-7702有什么价值?

他对于Web3钱包的全链路都会有变化,用户体验也因此巨变,因为EOA发起的普通交易也可以类似合约执行多种逻辑,比如批量transfer。对于CeFi场景会影响交易鉴别,也影响冲提归集手续费

由于其出现,打破了很多曾经的定势,比如:

  1. 打破了账户余额只能因源自该账户的交易而减少的不变量。

  2. 打破了交易执行开始后 EOA nonce 增加1的不变量(可能同时增加多个)。

  3. 打破了tx.origin和msg.sender两个比对的防护逻辑,很多过往的合约有风险了。

  4. 打破了EOA本身无法发出事件的现状,对部分链上事件识别监听可能需要注意。

  5. 打破了EOA地址接受ERC20、721、1155等资产必然成功的现状(因为回调机制,可能失败)

4.5 对比EIP-7702和EIP-4337

1. EIP-7702的优势

  • gas更低,因为无需经过entrypoint模块,减少链上操作。

  • 用户迁移成本更低,无需提前部署链上合约做为主体

  • 与Eip4337相比,同样会有代码委托执行,也同样会有两种方式:

完全委托(Full Delegation)

  • 完全委托是指将某个操作的全部权限委托给一个特定地址。例如,用户可以将所有ERC-20代币的管理权限委托给一个智能合约地址,从而使得这个智能合约可以代表用户执行所有相关操作。

受保护的委托(Protected Delegation)

  • 受保护的委托是指在委托的过程中增加一些限制和保护措施,确保委托操作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 例如,用户可以仅将部分ERC-20代币的管理权限委托给一个智能合约,或者设置一些限制条件(如每天最多花费总余额的1%)。

2. EIP-7702的缺点

他的核心缺点是属于软分叉升级,需要大家共识推动,并且改动巨大,对链上生态影响太广,十四君初步评估下来,就有以下挑战,但是挑战也就是市场的机会:

  1. 自由度极高,难以被审计,用户会更需求靠谱的钱包承担安全防护的保护。

  2. 对原架构变化过大,虽然用不同交易类型区分,但是很多基建尤其链上不可改合约都无法直接适配。

  3. 对EOA地址提供了合约能力,但对应的存储空间无法留存。

  4. 单独交易的成本稍微提高,因为会大量增加Calldata的部分,估算调用的总成本将是16(gas) * 15(字节) = 240(gas)calldata 成本,加上EIP-3860的成本2 * 15 = 30,再加上大约 的运行时成本150。因此,仅仅准备账户哪怕什么都不做,就要增加500的Gas了。

  5. “如果接收者签署了没有接收功能的代码,发送者在尝试发送资产时可能会面临 DoS。” 见案例。这个问题其实是 EOA A 签署了它不应该签署的东西——一个设置了错误实现(没有receive())的可重放文件。

  6. 链上 冲提逻辑可能不一致,比如当转移 ERC-20 代币时,如果接收方账户有代码,则代币合约将调用onERC20Received接收方账户。如果onERC20Received还原或返回错误的值,则令牌传输将还原。

  7. 另外如果 EOA 可以发出事件,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一些基础设施可能需要注意。

这些还只是十四君基于目前EIP7702提案内容,以及对应的官方论坛讨论总结出的一些缺点,最终还需要基于最终的实现代码才能分析完全。

参考如下:

5、 全文总结

本文看似篇幅宏大,实际上文字内容只有6k余字,中间涉及的很多往期EIP解读,都在文中链接可以拓展,我就不进而追溯了。

目前看,账户抽象,确实只能放在第六模块,即修复一切,也即最后在推行,如今大幅加快EIP7702的进度,更多带来的还是对系统安全性的挑战,可以预料到,最终他会实现,毕竟以太坊合并,修改共识算法这样的颠覆性事件都可以发生,又谈何区区新的交易类型呢。

但是这一次颠覆的内容太多了,打破多个链上不可能的潜规则,也打破了大多数Dapp的应用逻辑,但是他死死的占住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用户的成本更低了!对比EIP4337近乎翻倍的交易成本而言。

用户本身还是EOA地址,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去驱动和使用CA逻辑,所以持有成本低了。无需先转换出链上CA身份再做操作,等于用户无需注册了。

用户可以轻松用EOA做到多交易并行,比如授权代扣和执行代扣两种合一,这样对用户交易成本本身就低了,而对于Dapp而言,尤其是需要做链上企业级管理的项目方,比如交易所等更是颠覆性的优化,批量归集一旦原生态实现,基本交易所成本可以瞬间减少一半以上,最终也可以惠及用户。

所以,虽然他改变了很多,但占据成本这个维度,就值得全部Dapp去研究和适配,因为这一次,用户必然站在了EIP7702的一边。

Odaily编辑部投资操作全记录(8月26日)

本新栏目为 Odaily 编辑部成员真实投资经历分享,不接受任何商务广告,不构成投资建议(因为本司同事都很擅长亏钱),旨在为读者扩充视角、丰富信源,欢迎加入 Odaily 社群(微信@Odaily 2018 ,,)交流吐槽。

Odaily编辑部投资操作全记录(8月26日)

推荐人:南枳(X:)

简介:链上玩家,数据分析师,除了 NFT 什么都玩

分享

  1. BNB 先跑一半,RUNE、ETH 昨日清仓。

  2. TON 现在能否抄底?我觉得不行。

(1)在 Durov 被捕之前,TON 的上涨基本面是什么?

① TON 高度控盘,代币筹码集中 ;

② Tg 带来大量的亚拉非用户,对币安和各大交易所都是核心增量,因此生态和币价具有良好预期 。

(2)那么 Durov 被捕之后,上涨逻辑改变了吗? 

① TON 刚好配合币安上币,至少有上币费和 Launchpool 的筹码分发,理论上控盘度下降;

② 而近期合规越来越重要,CZ 是否会“被 Restaking”也是大家所期待的一个问题。 那么各大交易所是否还敢大量对接和扶持来自 Tg 的流量? 

因此 TON 基本面,我个人认为有所改变,暂不适合抄底。

Odaily编辑部投资操作全记录(8月26日)

推荐人:Wenser(X:)

简介:Telegram 创始人精神支持者、Meme 伪学者

分享

  1. Matr1x 的 MAX 悄悄涨回了 0.36 ,维持先前看到 0.5 的判断,小仓位等待后续。

  2. TON 生态陷入 REDO 的热潮,Plane 纸飞机概念等待发现中,fish、Toncat 等老牌的 Meme 币也可以保持关注,更多信息见文章《》《》。

  3. PYUSD 的补贴和收益率下跌了大概 5% ,但仍然算是难得的理财优选,可以考虑从 Solayer+Kamino 的路径刷一下。具体操作路径(群友提供):

(1)提 Sol/U 到 Sol 链;

(2)把 Sol/U 换成 PYUSD(17% 年化);

(3)把 PYUSD 存入 Kamino 中(第三期积分空投);

(4)借出来 JitoSol/Bso 1 等(利率 1.5% 左右);

(5)在 Backpack/Jupiter 换成 Sol(最好用 Bp);

(6)把 Sol 存入 Solayer(年化 6% +空投预期)。

往期记录

推荐阅读

ArkStream Capital:应用链未来可期,应用的机遇已至


TL;DR 

1. 应用链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基础设施的成熟、区块空间的竞争加剧、以及定制化的代币经济模型需求增加等。

2. dApps 与应用链在业务形态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各有其优势和局限。若强调与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dApps 可能更为合适,而若追求自主权和独立性,应用链则是更佳选择。

3. Cosmos 和 Polkadot 的发展受到限制,既有技术层面的挑战,但更多是由于经济机制设计、应用链的门槛偏高所导致的结果。

4. 应用链发展的核心在于构建自身的应用壁垒,充分利用低成本交易促进高频链上交易,进而获取流量和积累用户。技术的支持和增强虽然重要,但它们只是辅助性的因素,而非核心要素。

5. 未来的应用链能够通过聚合层、超级链或链抽象等技术来解决现有的流动性割裂和互操作问题。

6. 虽然应用链的市值或完全稀释估值有获得一定的加成,但真正关键的还是应用本身的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应用链发展趋势的必然 

在 2023 年和 2024 年,越来越多的 dApps 宣布转型为应用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统计了整个应用链赛道,发现这些应用链主要集中在 DeFi、游戏、社交和 AI 等领域。我们认为,应用链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这是由于模块化技术的成熟、通用 Rollup 二层网络的广泛验证、RaaS 平台的增多和服务的完善,以及 dApps 对公链区块空间资源竞争、终端用户交易成本优化和代币经济定制化需求的推动。

对于这一趋势,我们认为 dApps 升级为应用链,并不会立即转变为高估值的基础设施层,因为 dApps 和应用链更多是一种技术选型,而非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应用链的优势在于通过低成本交易,促进更多高频链上交易,利用数据积累提升用户产品体验,形成用户粘性,从而实现网络效应。因此,应用链发展的核心依然在于其独特的应用壁垒和流量。

ArkStream Capital:应用链未来可期,应用的机遇已至

探究应用链的起源 

谈到应用链的起源,我们必须提到一个开创性项目 Cosmos。Cosmos 以其模块化和可插拔的设计理念而闻名,将虚拟机和共识引擎分离,允许开发者自由选择构建虚拟机的框架,并能够自定义共识引擎的关键参数,如验证者数量和 TPS 等。这种设计使各种应用能够以独立链的形式存在,并在灵活性和主权性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这些创新理念使得 Cosmos 在应用链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这一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翻阅 Mintscan 的 Cosmos 应用链生态发展情况,我们发现许多知名和成熟的应用链是基于 Cosmos 框架搭建的,例如 dYdX、Osmosis、Fetch AI、Band 和 Stride。然而,Cosmos 整体应用链的增长趋势并未持续,新应用链的数量也没有显著增加。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 Cosmos 赋予应用链的主权性过强,而在 Atom 2.0 的 ICS 方案推出之前,应用链的安全性以及启动和维护成本较高是主要原因。

ArkStream Capital:应用链未来可期,应用的机遇已至

通常情况下,构建 Cosmos 应用链需要项目方配备熟悉 Cosmos SDK 和 Tendermint 共识引擎的开发团队,这对于以应用开发为主的技术团队来说是一种额外的技术负担。此外,即使 Cosmos 应用链能够配备足够的技术人员,大多数应用链的启动逻辑是通过向 Cosmos 的验证者空投代币来吸引初期的验证者参与和保障网络安全,同时通过高通胀率来激励验证者持续维护网络安全。然而,这种做法的副作用是加速了代币的贬值,导致网络价值迅速下跌。这种情况使得应用链在市场上的立足变得更加困难。

在 Atom 2.0 倡导的 ICS 方案下,应用链的概念将升级为 Permissionless Consumer Chains 模式,尽管它允许无许可地加入消费者链,降低消费者链获取安全性的成本。但这种基于 DAO 的投票治理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同期推出的 Polkadot 插槽拍卖机制,可能会面临类似插槽拍卖机制的低效发展问题。

此外,我们发现 Cosmos 在链的 Liveness 特性、开发者文档资源以及社区文化等方面对应用链的吸引力有所不足。例如,今年 Cosmos Hub 发生的停止出块事件、 2023 年年底铭文火爆时期的开发文档资源不完善,以及 Delphi 联创 José Maria Macedo 指出的 Interchain Foundation 小圈子问题,都对新应用链的加入产生了负面影响。

新型应用链的催化剂 

如果我们将 Cosmos 早期的应用链视为链导向的应用,强调链的主权设计,那么新型应用链则更多是应用导向的,注重自身的应用发展。这种新型应用链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模块化区块链理念的普及、通用型 Rollup Layer 2 的成熟与广泛验证,互操作性和流动性聚合层的发展,以及 RaaS 平台的崛起和完善。

作为最早上线主网的 Rollup Layer 2 ,Optimism 在 2022 年的成功上线标志着模块化区块链理论的实际落地。Optimism 不仅继承了以太坊的安全性,还全面支持以太坊生态的开发技术栈。Optimism 向业内展示了 Rollup 如何高效扩展以太坊,同时,也推动了对业内对于 Layer 2 解决方案的深入探索。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Optimism 借鉴了 Cosmos 的理念和框架,创新性地提出了 OP Stack 概念。这一概念在 Worldcoin、Base 等知名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进一步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随后,其他 Rollup 解决方案也纷纷推出了类似的概念,如 Arbitrum Orbits、Polygon CDK、StarkWare Appchain 和 zkSync Hyperchains 等。这样一来,对于 dApps 而言,应用链成为实现业务逻辑的新途径,原有 dApps 的升级实现不再是难题,主要挑战转向了技术选型、业务设计和运营维护。

ArkStream Capital:应用链未来可期,应用的机遇已至

在实施 Rollup 解决方案时,通常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执行层框架,如 OP Stack 或 Arbitrum Orbits。以 OP Stack 为例,它是一个不断演进的 Rollup 框架,必须随以太坊的更新(例如坎昆的 Blob 特性)进行升级,同时也会支持新兴的功能(如 Alternative Data Availability)。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简化应用链的研发过程,大致遵循以下步骤:

1. 技术选型:评估不同框架的功能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框架。

2. 需求设计:根据对应框架的自定义能力,设计符合需求的应用链。

3. 运营维护:完成部署、测试、上线及后续维护。

虽然 Rollup 框架为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扩展能力,但选择和实施合适的框架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应用链上线后进行更改会更加复杂。因此,像 Altlayer、Caldera 和 Conduit 等 RaaS(Rollup As A Service)平台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平台类似于 SaaS,但专注于 Rollup 解决方案,能够帮助 dApps 快速选择不同的 Rollup 框架,简化应用链开发过程中的复杂步骤,提供定制化的核心特性,并支持应用上线后的维护和优化。

ArkStream Capital:应用链未来可期,应用的机遇已至

与此同时,围绕应用链的基础设施和相关功能也在迅速推进,业内不断推出极具吸引力的协议和功能。例如,Celestia、EigenDA 和 NearDA 等项目引入了降低成本和提升吞吐量的 Alternative Data Availability,RaaS 平台则相继推出了自定义 Gas 代币和原生账户抽象等功能的集成支持。随着 Rollup 应用链的广泛应用,流动性割裂和互操作性问题逐渐显现,促使了聚合和统一层的解决方案,如 Optimism 的 Superchain、Polygon 的 AggLayer、Caldera 的 Metalayer 和 zkSync 的 Elastic Chain,这些方案旨在改善应用链间的互操作性和流动性聚合。

如果说上述这些催化剂降低了应用链的加入门槛,那么当前一二级市场的应用困境正在加剧 dApps 对破局之路的探索。通过 CMC 和 Rootdata 的数据可以看到,二级市场前 100 名的项目中,除去社区驱动和文化支撑的 Meme 类,只有 Uniswap、LDO、Aave、Ondo、Jupiter、Ethena 等少数纯应用项目,其他大部分属于基础设施。这无形中印证了基础设施在整个 Crypto 行业中地位高于应用。对应到一级市场,应用类的融资额也远远低于基础设施类。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Web3应用的 UI/UX 相对复杂,远不如Web2的成熟和易用,同时,相关的应用范式创新也没有真正突破。尽管如此,我们相信应用链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未来可能会成为推动Web3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有一些知名的应用链项目,如 IMX、Cyberconnect、Project Galaxy、Worldcoin 等,它们正在展现应用链的巨大潜力。

新型应用链的优劣 

在技术和创新领域,”银弹“常常被用来形容一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完美解决方案。然而,现实中几乎没有任何技术能够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同样,新型应用链也并非万能且没有缺陷的解决方案。下面,我们针对其优劣进行分析:

优势

模块化设计:应用链通常采用模块化设计,允许开发者定制结算机制、数据可用性等基础设施组件,以满足特定需求。

优化性能:许多新应用链通过引入其他数据可用层方案,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同时,提升吞吐量。

增强的价值捕获:如自定义 Gas 代币、账户抽象等,这些特性可以支持更灵活的应用开发,并且做更加复杂的商业模型和代币模型。

劣势

流动性割裂:新应用链可能会面临流动性割裂的问题。

互操作性和可组合性问题:应用链没有办法再像过去公链的 dApps 那样轻松简易的做组合和互操作。

复杂性增加:与传统 dApps 相比,新应用链的复杂性增加,尤其是在设计和实施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技术资源和支持。

决定应用链的核心考虑 

站在项目方的角度,在决定是否进行应用链的升级迭代或选择时,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 依赖于现有公链的特性:如果你的应用高度依赖于公链上的其他 dApps 时,例如流动性或产品功能,建议继续使用现有 dApps 方案。

2. 需要自定义功能:如果当前应用在协议层面难以支持诸如账户抽象、特定的 Onboarding 机制(Revenue 分享)等业务需求,并且这些功能对于业务开展至关重要,那么,建议选择或迁移到应用链。

3. 成本敏感:如果终端用户对区块空间资源敏感,或者希望降低如 MEV 等损失,应用链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另外,如果应用属于高频交互场景。应用链能够提供更高的资源效率和更低的交易成本。

应用链的护城河构建和发展路线 

我们认为,应用链的护城河永远是其自身的应用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市场痛点,构建 PMF(Product Market Fit)的产品应用。单纯地依赖应用链的链基础设施叙事,是一种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固化思维,并不是构建护城河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的新型应用链浪潮中,如何构建公开透明的链上低成本应用,把握市场需求和解决产品痛点,打磨出完善且安全的产品,并建立庞大和丰富的用户数据积累和分析,搭配具有现金流模型的业务模式,形成强大的用户粘性和规模效应,才是关键。

高举高打的路线并不一定适合应用链。至少在核心产品尚未完善、用户数据和用户增长数据尚未完全建立之前,应用链应以发展为主,宣传为辅。用户数据的积累、用户习惯的培养、产品功能的迭代更新,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稳扎稳打的发展思路更为适合。应用首先尽快形成自身的核心功能,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功能。基于此再研发新功能和产品线,这样,即使在新功能和新产品线时遇到冷淡反应时,也可以采取防守性的放弃策略。对应的是,在应用链的升级迭代方面,也可以多次深入地和原有应用功能做集成。

以知名的 Portfolio 可视化资管平台 Debank 为例,早在很久以前就建立了对 ETH 及 EVM 系钱包地址资产、交易流水、dApps 等仓位的跟踪和观察,并据此迭代了众多功能。尽管 Debank 拥有许多相对不为人知的功能,例如通知、书签和打招呼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核心资管功能的喜爱。对于 Debank 的付费功能,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这一方面的用心,多样化和细颗粒度的付费特性以及整合优化的 Package 功能,都为用户提供了贴心的选择。这些功能的总体数据表现良好,并且与 Debank 的另一条产品线 Rabby Wallet 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用。即使 Debank 宣传基于 OP Stack 开发了 Debank Chain,用户也没有明显的感知。这说明,Debank 的应用链很好地展示了如何为应用搭建核心护城河,并为其他应用链的发展路线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ArkStream Capital:应用链未来可期,应用的机遇已至

ArkStream Capital:应用链未来可期,应用的机遇已至

代币的玩法设计思路 

在构建应用链的代币经济模型时,我们主张采取一种自然发展(Organic)的策略。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减少人为干预,避免依赖于短期的激励措施。我们的希望是让代币的流通和价值增长与应用本身的扩展和用户基础的增加相协调。通过这种方式,代币经济能够与应用的长期发展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同步,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代币在应用的早期阶段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吸引用户,实现所谓的“冷启动”。然而,为了确保这些初期用户不仅被吸引,而且能够被转化为长期用户,关键在于设计一个高效且具有吸引力的机制。这一机制需要基于对应用产品的清晰定位,深入洞察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以及对业务场景的全面理解。此外,代币的核心价值也必须被树立,以确保用户认识到其长远的潜力和利益。通过这样的策略,代币不仅能够吸引用户,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持续参与和产品的深入使用。

代币持有者的数量增长应该和用户基础的扩张保持一致,以确保代币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应避免采取过于激进的代币分配策略,而是致力于实现一种持续增长的模式。这不仅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当前的市场流动性和潜在的市场变化,而且还要确保代币经济模型和应用的愿景紧密相连。此外,NFT 作为一种蓄水池式新型资产,创新和恰当的结合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使用场景,也有助于提升代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是应用链设计代币时避免错误的关键。以 Aevo 为例,作为最近半年内登陆币安交易所的新币,它不会受到流动性不足影响。通过代币空投预期吸引了大量早期用户后,Aevo 在盘前交易市场板块站稳了脚跟。但不幸的是,Aevo 过于激进且缺乏节制的代币设计模型,最终损害了产品的核心数据增长。目前,Aevo 在代币持有者增长、日交易活跃度以及产品盘前交易的基本盘口等关键指标上都显示了停滞的现象。正因如此,为了构建一个既能吸引用户又具有长期可持续性的代币经济模型,我们提倡自然发展(Organic)的思路,核心是以内在价值和用户需求来推动代币的自然增长和应用的扩展。

ArkStream Capital:应用链未来可期,应用的机遇已至

应用链知名项目概览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些当前市场上备受瞩目的应用链项目,并对它们展开分析。

Cyber

Cyber 是主打社交场景的 Restaked 以太坊二层网络,针对 Mas Adoption 做了优化。核心特性包括原生账户抽象,CyberGraph 和 CyberAccount 支持的 Enshrined Social Graph Protocol、低成本高效去中心化存储 CyberDB 和去中心化定序器等。核心应用产品是 Link 3 ,允许经过验证的Web3公司和专业人士在链上创建可重用数据,并且这些数据可以被其他应用组合使用。

XAI

XAI 是由 Offchain Labs 开发的兼容 EVM 兼容的游戏三层网络,利用 Arbitrum 技术,XAI 允许玩家在不使用加密货币钱包的情况下,拥有和交易他们在游戏中的物品,同时 XAI 网络的节点运营者参与网络治理和获得相应的奖励,由此为传统游戏玩家构建一个具有开放和真实经济体验的游戏生态。

MyShell

MyShell AI 是创新的 AI Agent 创作者平台,也是链接用户、创作者和开源 AI 研究者的 Consumer AI Layer。用户可以利用 MyShell 独家集成的文本转语音技术和 AutoPrompt 工具,快速定制具有个性化语音风格和功能的 Agent。对于 Agent 创作者而言,他们可以高效地创建和发布 AI Agent,并且从中集成变现渠道,获得相应 Agent 的收益。

GM Network

GM Network 致力于成为消费者 AIoT 领域的创新者,它采用了先进的 AltLayer 技术,并结合了 EigenDA 与 OP Stack,打造了一个去中心化 DePIN,旨在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 AI 代理。GM Network 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庞大的激励与通信平台,通过将 DePIN/IoT 技术与 AI 的融合,推动 AI 技术在消费者端的广泛应用,从而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其他一些项目

ArkStream Capital:应用链未来可期,应用的机遇已至

投资分析框架 

在进行投资分析时,我们采用以下框架来确保对应用的评估全面而深入:

行业理解与市场定位:深入了解币圈的玩法和操作模式,懂得如何选择市场痛点和提出新颖的应用解决方案。

目标客户群体:应用是针对一个庞大且具有潜力的用户基础,因为直接影响到其市值的天花板。

产品交付与迭代速度:与基础设施相比,应用需要有强大的产品交付能力和快速迭代速度,确保产品功能的持续优化和创新。

用户留存与商业模式:应用要能够构建强大的用户留存能力,并通过 GMV 增长和匹配的商业模型来实现可持续增长。

通过这个框架,我们可以系统地评估项目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前景,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依据。

展望 

对于应用链的发展前景,我们持有乐观的预期。这种乐观基于应用链作为承载用户活动的核心平台,它们可以在社交、游戏等多元化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这些应用链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交互体验,而且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题外话 

1. To B 端和 To C 端的应用业务形态各有特点,但它们与应用链结合的思路是相似的。本文将不对这两者进行严格区分,而是聚焦于它们如何利用应用链技术来实现业务目标和增长。

2. Layer 3 和 Layer 2 的应用链,主要的差异点是 Layer 3 采用特定的 Layer 2 作为结算层和数据可用层,也就是结构上面和 Layer 2 并没有太多不一样。

3. Solana 的官方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 Layer 2 的发展,其重心依然是围绕 Solana 高性能公链而构建,对于一些 Solana 之上的 Layer 2 或者应用链,思路和以太坊系列的应用链类似,不同地方是执行框架和数据可用层。

4. Layer 2 的现状看似鬼城,实际原因是部分 Layer 2 过于依赖代币空投预期营造的链上繁荣,没有充分运营和维护生态。通过 Defillama 的https://defillama.com/chains,Arbitrum和 Base 等 Layer 2 数据同样是非常活跃。

5. 应用链和 RaaS 之间的收益分成一般有多种模式,例如固定付费,根据定序器收入分配等,对于不同体量的应用链,可以根据自身业务情况选择。

参考资料 

Cosmos Hub

Cosmos Hub ForumCHIPs Discussion phase: Permissionless ICS

PANewsDelphi Digital:分析了所有L1区块链后,我们为何最终决定在 Cosmos 上研发?

极客Web3 (Geek Web3)极客Web3 (Geek Web3) on Twitter / X

Cosmos Hub 区块链凌晨开始经历近 4 小时中断,目前已恢复出块

Juno Network 遭攻击、主网停止出块!JUNO 币价下挫逾 5% _Btcfans

Application-Specific Blockchains | Explore the SDK

Mintscan

José Maria Macedo

RPC Node Providers | Optimism Docs

DuneAnalyticsOptimism Overview

StarkWareWhat are Appchains?

Superchain Ecosystem | Chains

Orbit Ecosystem

Build ZK powered blockchains

L2 BEAT – The state of the layer two ecosystem

DuneAnalyticsDeBank Layer 2 Dashboard

SimilarWeb

DeBank | The Real User Based Web3 Community

TokenTerminal

Haotian | CryptoInsight on Twitter

Delphi | What is Appchain?

The Benefits and Tradeoffs of Application-Specific Blockchains

AVAX信托推升AVAX上涨10%,灰度基金成为投资风向标?

原创 | Odaily星球日报(

作者 | 夫如何(

AVAX信托推升AVAX上涨10%,灰度基金成为投资风向标?

昨晚,灰度宣布推出 AVAX 信托基金 Grayscale Avalanche Trust,为合格的投资者提供加密货币 AVAX 的投资机会。此消息一出,AVAX 应声上涨, 1 小时内涨幅超 5% ;截至今日发稿, 24 小时涨幅超过 10% ,暂报 25.7 USDT。

实际上,过去半个月,AVAX 已经在底部企稳并开始反弹。其价格从 8 月 5 日跌至近 9 个月低点 17.29 USDT 开始,最高涨至 26.6 USDT,两周涨幅超 45% 。

除了灰度 AVAX 信托消息刺激,全球资产管理公司 Franklin Templeton 也宣布将其 Franklin Onchain US Government Money Fund 扩展至 Avalanche 网络,再加上 AVAX 代币今年过后解锁事件将大幅减少。多种利好的加持下,AVAX 的价格才能如此上涨。

Odaily星球日报发现,今年灰度频繁推出不同板块或代币的信托基金,相关代币短时间内均取得不错的上涨成绩。灰度推出新基金,是否可以作为散户投资的新风向标?

灰度上新:山寨币市场的风向标

从年初至今,灰度基金频繁推出新的加密货币信托基金,包括 SUI 和 TAO 的新信托、去中心化人工智能基金等,这些动作在加密货币市场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新基金的推出,不仅为合格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相关加密货币的市场表现。

例如, 8 月 7 日,灰度宣布推出 Grayscale Sui Trust 信托基金后,SUI 突破 0.64 USDT,当日涨幅超 10% ;7 月 17 日,灰度推出去中心化人工智能基金(Grayscale Decentralized AI Fund LLC)后,其中涵盖了多个去中心化 AI 项目,如 Bittensor(TAO)、Filecoin(FIL)、Livepeer(LPT)、Near(NEAR)和 Render(RNDR),上述代币均在短时间内涨幅超过 10% 。

灰度通过其加密货币信托基金,为山寨币市场带来了显著的“信心效应”。每当灰度推出新基金,投资者往往认为这些基金所涵盖的加密货币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从而推动其价格上涨。这种现象表明,灰度在山寨币市场中具有重要的风向标作用,尤其是在市场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灰度的布局方向往往能够引导市场投资的重心。

灰度的加密货币信托基金为何能够吸引合格投资者?其原因在于灰度提供了传统金融市场与加密货币市场之间的桥梁,使得投资者能够通过熟悉的金融工具接触新兴的加密资产。此外,灰度信托基金通常受到监管,这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和合规的投资途径。

另一方面,灰度信托基金的特殊机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套利的机会。灰度的“裸多信托”机制,使得投资者可以通过私募认购获得加密货币信托的份额,然后在解锁期后将其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从而利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的溢价进行套利。例如,LTC、BCH、SOL 等灰度信托基金往往在美股二级市场上呈现高溢价,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显著的套利空间。

具体而言,投资者可以在一级市场上通过私募认购加密货币信托份额,锁定期过后解锁这些份额并在二级市场出售。由于灰度信托基金通常存在较高的市场溢价,投资者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显著的收益。此外,灰度的信托基金本质上是“裸多信托”,意味着在短期内这些信托基金只能进不能出,这进一步加大了市场溢价,提升了套利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灰度推出新基金为机构和传统金融投资者提供一个参与加密市场的渠道,并且其中具备一定的套利机会,让大多数传统投资者获得相对稳妥的投资收益,从而让灰度稳定赚取管理费,这无论对于哪一方都有一定的正向收益。

结论

随着灰度不断推出新的加密货币信托基金,市场越来越将其视为一种投资风向标,灰度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市场投资的方向。每当其推出新基金,市场通常会认为这些基金涵盖的加密货币具备较高的潜力和投资价值。AVAX 信托基金的推出及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正是这种风向标效应的典型体现。

然而,投资者在追随灰度布局时,仍需谨慎,避免盲目跟风。尽管灰度的信托基金能够显著影响市场情绪并创造套利机会,但相关加密货币的基本面并不一定得到了实质提升。

作为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灰度的每一步动作都可能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投资者应将灰度的新基金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同时结合市场整体表现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dacc.eth出世,去中心化加速主义是未来吗?

原创|Odaily星球日报(

作者|Wenser(

dacc.eth出世,去中心化加速主义是未来吗?

面对以太坊的持续疲软,一贯佛系的 Vitalik 最近也有些坐不住了。

8 月 21 日,他表示“有人告诉我需要少做哲学思考,多发一些推动以太坊上涨的内容,因此我在这里发布一张以太坊‘牛文(bullpost)’。”配图为一头口衔写有“以太坊很好”牌子的牛。昨天,他又发文列举以太坊在包括L2在内的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并“以太坊的基本面实际上非常强劲”。

在以太坊现货 ETF 通过之后刚好一个月的今天,或许我们终于有时间对 Vitalik 这位“以太坊扛鼎人物”的相关思想理念予以梳理与评析,管窥加密货币行业后续可能的发展走势。

d/acc:防御加速主义还是去中心化加速主义?

如果要说 Vitalik 的核心理念,d/acc 绝对名列前茅,这是由 Vitalik 于去年 11 月发表的长文(原名《My techno-optimism》)提出的理论,全称为 decentralized/defence/democoracy/differential acceleration,可以理解为去中心化、防御、民主、差异化加速主义。

dacc.eth 出世,去中心化加速主义进入关键抉择期

8 月 18 日,Vitalik ENS 域名 dacc.eth,带动同名 Meme 市值一度上涨超 7 倍至 500 万美元左右,也让这一理念再度获得颇多关注。与之相对的 e/acc(即有效加速主义),在以 ChatGPT 为代表的新时代 AI 产品出现以及 a16z创始人 Marc Andreessen 发表《技术乐观主义 (techno-optimist) 宣言》之后,则以“硅谷创投圈推崇备至的理念”而收获一大批拥趸。

相较于 e/acc 讲求效率、鼓吹技术进步的好处,d/acc 更为关心加速主义的力量由谁来掌控、加速主义造就的世界又由谁来建设并享受对应的福祉以及如何应对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等非人类力量和可能的精英极权主义等命题。

或许是这些问题确实到了讨论关键期,近日发生的一件事情或将成为 d/acc 与 e/acc 之争中的关键转捩点。

AI 代理加密支付系统初现雏形,USDC 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 已开始布局

8 月 21 日,由 Ripple 前高管创立的 Skyfire 完成 8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旨在为 AI 代理提供加密支付解决方案。投资方包括 USDC 发行方 Circle、Ripple、Gemini,以及硅谷著名亿万富翁、比特币倡导者 Tim Draper 的风险投资公司。

据了解,该公司开发了一个开源支付系统,允许自主 AI 代理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交易,包括购买数据存储、创意资产、机票和日用品等。其支付网络基于 USDC 稳定币运行,目前部署在 Polygon 网络上,未来计划扩展到其他区块链。

Skyfire 联合创始人兼 CEO Amir Sarhangi 表示,传统支付系统无法满足 AI 的需求,而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提供了 24/7 微交易、低费用和高效率的解决方案。该公司已与多家客户合作,包括印度汽车服务中心的零部件制造商和 AI 基础设施提供商,并正与多个大型语言模型(LLM)洽谈采用基于 USDC 的 AI 代理支付方案。

Circle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Jeremy Allaire 也,USDC 将成为 AI 代理项目的首选稳定币网络。

回看 Vitalik d/acc 理念原文,去中心化力量或成避免技术极权社会的关键

在幻想照进现实的此刻,AI 等超级智能或许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社会现实世界以及加密货币行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甚至,极端而言,不少人曾提到的“加密货币成为 AI 智能体予取予求的财富来源”的危机也并非不可能。由此可见, Vitalik 提出的 d/acc 无疑是具有一定的先见之明的。正如他在文章中提到的:

d/acc 是 e/acc 的一个亚种,只是更具选择性和有意识。

如果你是一位有效利他主义者,那么 d/acc 就是有效利他主义思想的一次重新包装,尽管更强调自由和民主价值观。

如果你是自由主义者,那么 d/acc 就是技术自由主义的一种亚种,尽管更加务实,对「技术资本机器」更加批判,而且愿意接受政府的干预,至少是在今天(至少,如果文化干预无效的话),以防止更糟的非自由未来。

如果你是多元主义者,按照格伦·韦尔的定义,那么 d/acc 是一个框架,可以轻松包容多元主义强调的更好的民主协调技术。

如果你是公共卫生倡导者,那么 d/acc 的思想可以为更广泛的长期愿景提供灵感,并为你提供与你可能在其他方面不一致的「科技人员」找到共同点的机会。

如果你是区块链倡导者,那么 d/acc 是一个比十五年前强调通货膨胀和银行的更现代、更广泛叙述,将区块链放入一个具体战略的背景中,以朝着更光明的未来发展。

如果你是太阳朋克(注:人类通过技术创建出科技与自然紧密相融的生态环境),那么 d/acc 是太阳朋克的一个亚种,并且包含着类似的强调有意识和集体行动。

如果你是月球朋克(注:资助保护隐私的公共物品),那么你会欣赏 d/acc 对信息防御的强调,通过保持隐私和自由。

无论是何种角色,都能够在 d/acc 理念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归属和共性,而这,正凸显了去中心化加速主义相较于有效加速主义更难能可贵的一点:去中心化的力量,推动去中心化的世界。

包含宏观物理防御、微观物理防御(生物防御)、网络防御、信息防御在内的防御加速主义无疑会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与认可,哪怕是以牺牲加速主义产出成果的效率和结果为代价。正如 Vitalik 曾多次发起相关投票中的的那样:“大多数人宁愿看到高度先进的人工智能被直接推迟十年,而不是被单一团体垄断,无论是公司、政府还是跨国机构。”

DePIN、DeAI、DeFi 还将扮演“加密脊梁”

基于以上信息,我们能看到以 Vitalik 为代表的以太坊生态领袖级人物对于学术研究、技术迭代以及发展理念之所以如此执着而又谈论颇多,一方面是因为生态系统的更新迭代上,战略思路要比战术执行更重要;另外一方面,据本人私心揣测,是因为密码朋克出身的技术人员对于“技术力量”的走向与权柄掌控者总是充满不信任感甚至满满的质疑与怀疑。

以此观之,在 AI 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在以及未来,DePIN、DeAI、DeFi 还将继续发光发热,甚至不排除未来成为“撑起加密货币行业脊梁”的存在。

毕竟,在比特币现货 ETF、以太坊现货 ETF 通过后,加密货币行业已经在传统金融行业及相关资本力量的渗透下开始了自己的“中心化主义收编之旅”,而去中心化力量的增长,还需要仰赖众多 DePIN、DeAI、DeFi 项目的发展以及爆发性繁荣。

或许很多人会对去中心化算力网络的成本与效率嗤之以鼻,或许有些人会对 DeAI 赛道的 AI 产品应用不屑一顾,也或许更多人并没真正理解并体验到 DeFi 的去中心化金融真正的价值所在,但“技术乐观主义”无法解决甚至一定程度上在逃避的“谁来决定未来发展走向”、“谁来决定未来世界的福祉权益由谁来享受和拥有”等关键问题,在 d/acc 去中心化(防御)加速主义的理念指引下却可以找到一些不同的答案和解法。

至少,如 OpenAI 这样由非营利组织转变为商业化极权公司的 AI 公司无法褫夺人工智能领域的唯一权柄,而这也是 Vitalik 在长文中予以批评的对象和行为。

小结:去中心化不死,加速主义永存

今年以来,Vitalik 对社区笔记(Community Notes)和预测市场(如 PolyMarket)也关注颇多,且多次提及,二者正是以社区或预测市场的去中心化力量对现实世界真实发生的事件进行监测与记录的重要途径,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去中心化力量具有极强的反脆弱性,由此,才能够在不远的将来为加速主义提供一种类似“压舱石”的保护作用。

尽管中本聪与哈耶克设想中的超脱威权组织、中心化力量的货币系统和主权个人主义在时间的冲刷下并不如同以往崭新熠熠,但萨尔瓦多进行的“比特币之城的建设”、以及 Balaji 启动的连同 Vitalik 在内的加密货币行业中坚力量告诉我们:去中心化不死,d/acc 加速主义永存。

参考文章:

未来可期?探究应用链的起源、发展与前景

作者: ArkStream Capital       

TL;DR

1. 应用链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基础设施的成熟、区块空间的竞争加剧、以及定制化的代币经济模型需求增加等。

2. dApps与应用链在业务形态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各有其优势和局限。若强调与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dApps可能更为合适,而若追求自主权和独立性,应用链则是更佳选择。

3. Cosmos和Polkadot的发展受到限制,既有技术层面的挑战,但更多是由于经济机制设计、应用链的门槛偏高所导致的结果。

4. 应用链发展的核心在于构建自身的应用壁垒,充分利用低成本交易促进高频链上交易,进而获取流量和积累用户。技术的支持和增强虽然重要,但它们只是辅助性的因素,而非核心要素。

5. 未来的应用链能够通过聚合层、超级链或链抽象等技术来解决现有的流动性割裂和互操作问题。

6. 虽然应用链的市值或完全稀释估值有获得一定的加成,但真正关键的还是应用本身的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应用链发展趋势的必然

在2023年和2024年,越来越多的dApps宣布转型为应用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统计了整个应用链赛道,发现这些应用链主要集中在DeFi、游戏、社交和AI等领域。我们认为,应用链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这是由于模块化技术的成熟、通用Rollup二层网络的广泛验证、RaaS平台的增多和服务的完善,以及dApps对公链区块空间资源竞争、终端用户交易成本优化和代币经济定制化需求的推动。

对于这一趋势,我们认为dApps升级为应用链,并不会立即转变为高估值的基础设施层,因为dApps和应用链更多是一种技术选型,而非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应用链的优势在于通过低成本交易,促进更多高频链上交易,利用数据积累提升用户产品体验,形成用户粘性,从而实现网络效应。因此,应用链发展的核心依然在于其独特的应用壁垒和流量。

未来可期?探究应用链的起源、发展与前景

探究应用链的起源

谈到应用链的起源,我们必须提到一个开创性项目Cosmos。Cosmos以其模块化和可插拔的设计理念而闻名,将虚拟机和共识引擎分离,允许开发者自由选择构建虚拟机的框架,并能够自定义共识引擎的关键参数,如验证者数量和TPS等。这种设计使各种应用能够以独立链的形式存在,并在灵活性和主权性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这些创新理念使得Cosmos在应用链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这一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翻阅 Mintscan 的 Cosmos 应用链生态发展情况,我们发现许多知名和成熟的应用链是基于 Cosmos 框架搭建的,例如 dYdX、Osmosis、Fetch AI、Band 和 Stride。然而,Cosmos 整体应用链的增长趋势并未持续,新应用链的数量也没有显著增加。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 Cosmos 赋予应用链的主权性过强,而在 Atom 2.0 的 ICS 方案推出之前,应用链的安全性以及启动和维护成本较高是主要原因。

未来可期?探究应用链的起源、发展与前景

通常情况下,构建 Cosmos 应用链需要项目方配备熟悉 Cosmos SDK 和 Tendermint 共识引擎的开发团队,这对于以应用开发为主的技术团队来说是一种额外的技术负担。此外,即使 Cosmos 应用链能够配备足够的技术人员,大多数应用链的启动逻辑是通过向 Cosmos 的验证者空投代币来吸引初期的验证者参与和保障网络安全,同时通过高通胀率来激励验证者持续维护网络安全。然而,这种做法的副作用是加速了代币的贬值,导致网络价值迅速下跌。这种情况使得应用链在市场上的立足变得更加困难。

在 Atom 2.0 倡导的 ICS 方案下,应用链的概念将升级为Permissionless Consumer Chains模式,尽管它允许无许可地加入消费者链,降低消费者链获取安全性的成本。但这种基于DAO的投票治理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同期推出的 Polkadot 插槽拍卖机制,可能会面临类似插槽拍卖机制的低效发展问题。

此外,我们发现 Cosmos 在链的 Liveness 特性、开发者文档资源以及社区文化等方面对应用链的吸引力有所不足。例如,今年 Cosmos Hub 发生的停止出块事件、2023 年年底铭文火爆时期的开发文档资源不完善,以及 Delphi 联创 José Maria Macedo 指出的 Interchain Foundation 小圈子问题,都对新应用链的加入产生了负面影响。

新型应用链的催化剂

如果我们将 Cosmos 早期的应用链视为链导向的应用,强调链的主权设计,那么新型应用链则更多是应用导向的,注重自身的应用发展。这种新型应用链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模块化区块链理念的普及、通用型 Rollup Layer2 的成熟与广泛验证,互操作性和流动性聚合层的发展,以及 RaaS 平台的崛起和完善。

作为最早上线主网的 Rollup Layer 2,Optimism 在2022年的成功上线标志着模块化区块链理论的实际落地。Optimism不仅继承了以太坊的安全性,还全面支持以太坊生态的开发技术栈。Optimism向业内展示了Rollup如何高效扩展以太坊,同时,也推动了对业内对于Layer 2解决方案的深入探索。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Optimism 借鉴了 Cosmos 的理念和框架,创新性地提出了 OP Stack 概念。这一概念在 Worldcoin、Base 等知名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进一步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随后,其他 Rollup 解决方案也纷纷推出了类似的概念,如 Arbitrum Orbits、Polygon CDK、StarkWare Appchain 和 zkSync Hyperchains 等。这样一来,对于dApps而言,应用链成为实现业务逻辑的新途径,原有 dApps的升级实现不再是难题,主要挑战转向了技术选型、业务设计和运营维护。

未来可期?探究应用链的起源、发展与前景

在实施Rollup解决方案时,通常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执行层框架,如OP Stack或Arbitrum Orbits。以OP Stack为例,它是一个不断演进的Rollup框架,必须随以太坊的更新(例如坎昆的Blob特性)进行升级,同时也会支持新兴的功能(如Alternative Data Availability)。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简化应用链的研发过程,大致遵循以下步骤:

1. 技术选型:评估不同框架的功能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框架。

2. 需求设计:根据对应框架的自定义能力,设计符合需求的应用链。

3. 运营维护:完成部署、测试、上线及后续维护。

虽然Rollup框架为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扩展能力,但选择和实施合适的框架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应用链上线后进行更改会更加复杂。因此,像Altlayer、Caldera和Conduit等RaaS(Rollup As A Service)平台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平台类似于SaaS,但专注于Rollup解决方案,能够帮助dApps快速选择不同的Rollup框架,简化应用链开发过程中的复杂步骤,提供定制化的核心特性,并支持应用上线后的维护和优化。

未来可期?探究应用链的起源、发展与前景

与此同时,围绕应用链的基础设施和相关功能也在迅速推进,业内不断推出极具吸引力的协议和功能。例如,Celestia、EigenDA和NearDA等项目引入了降低成本和提升吞吐量的Alternative Data Availability,RaaS平台则相继推出了自定义Gas代币和原生账户抽象等功能的集成支持。随着 Rollup 应用链的广泛应用,流动性割裂和互操作性问题逐渐显现,促使了聚合和统一层的解决方案,如 Optimism的Superchain、Polygon的AggLayer、Caldera的Metalayer和zkSync的Elastic Chain,这些方案旨在改善应用链间的互操作性和流动性聚合。

如果说上述这些催化剂降低了应用链的加入门槛,那么当前一二级市场的应用困境正在加剧dApps对破局之路的探索。通过CMC和Rootdata的数据可以看到,二级市场前100名的项目中,除去社区驱动和文化支撑的Meme类,只有Uniswap、LDO、Aave、Ondo、Jupiter、Ethena等少数纯应用项目,其他大部分属于基础设施。这无形中印证了基础设施在整个Crypto行业中地位高于应用。对应到一级市场,应用类的融资额也远远低于基础设施类。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Web3应用的UI/UX相对复杂,远不如Web2的成熟和易用,同时,相关的应用范式创新也没有真正突破。尽管如此,我们相信应用链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未来可能会成为推动Web3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有一些知名的应用链项目,如IMX、Cyberconnect、Project Galaxy、Worldcoin等,它们正在展现应用链的巨大潜力。

新型应用链的优劣

在技术和创新领域,”银弹“常常被用来形容一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完美解决方案。然而,现实中几乎没有任何技术能够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同样,新型应用链也并非万能且没有缺陷的解决方案。下面,我们针对其优劣进行分析:

优势

模块化设计:应用链通常采用模块化设计,允许开发者定制结算机制、数据可用性等基础设施组件,以满足特定需求。

优化性能:许多新应用链通过引入其他数据可用层方案,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同时,提升吞吐量。

增强的价值捕获:如自定义 Gas 代币、账户抽象等,这些特性可以支持更灵活的应用开发,并且做更加复杂的商业模型和代币模型。

劣势

流动性割裂:新应用链可能会面临流动性割裂的问题。

互操作性和可组合性问题:应用链没有办法再像过去公链的dApps那样轻松简易的做组合和互操作。

复杂性增加:与传统 dApps 相比,新应用链的复杂性增加,尤其是在设计和实施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技术资源和支持。

决定应用链的核心考虑

站在项目方的角度,在决定是否进行应用链的升级迭代或选择时,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 依赖于现有公链的特性:如果你的应用高度依赖于公链上的其他dApps时,例如流动性或产品功能,建议继续使用现有dApps方案。

2. 需要自定义功能:如果当前应用在协议层面难以支持诸如账户抽象、特定的Onboarding机制(Revenue分享)等业务需求,并且这些功能对于业务开展至关重要,那么,建议选择或迁移到应用链。

3. 成本敏感:如果终端用户对区块空间资源敏感,或者希望降低如 MEV等损失,应用链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另外,如果应用属于高频交互场景。应用链能够提供更高的资源效率和更低的交易成本。

应用链的护城河构建和发展路线

我们认为,应用链的护城河永远是其自身的应用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市场痛点,构建PMF(Product Market Fit)的产品应用。单纯地依赖应用链的链基础设施叙事,是一种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固化思维,并不是构建护城河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的新型应用链浪潮中,如何构建公开透明的链上低成本应用,把握市场需求和解决产品痛点,打磨出完善且安全的产品,并建立庞大和丰富的用户数据积累和分析,搭配具有现金流模型的业务模式,形成强大的用户粘性和规模效应,才是关键。

高举高打的路线并不一定适合应用链。至少在核心产品尚未完善、用户数据和用户增长数据尚未完全建立之前,应用链应以发展为主,宣传为辅。用户数据的积累、用户习惯的培养、产品功能的迭代更新,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稳扎稳打的发展思路更为适合。应用首先尽快形成自身的核心功能,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功能。基于此再研发新功能和产品线,这样,即使在新功能和新产品线时遇到冷淡反应时,也可以采取防守性的放弃策略。对应的是,在应用链的升级迭代方面,也可以多次深入地和原有应用功能做集成。

以知名的Portfolio可视化资管平台Debank为例,早在很久以前就建立了对ETH及EVM系钱包地址资产、交易流水、dApps等仓位的跟踪和观察,并据此迭代了众多功能。尽管Debank拥有许多相对不为人知的功能,例如通知、书签和打招呼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核心资管功能的喜爱。对于Debank的付费功能,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这一方面的用心,多样化和细颗粒度的付费特性以及整合优化的Package功能,都为用户提供了贴心的选择。这些功能的总体数据表现良好,并且与Debank的另一条产品线Rabby Wallet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用。即使Debank宣传基于OP Stack开发了Debank Chain,用户也没有明显的感知。这说明,Debank的应用链很好地展示了如何为应用搭建核心护城河,并为其他应用链的发展路线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未来可期?探究应用链的起源、发展与前景

未来可期?探究应用链的起源、发展与前景

代币的玩法设计思路

在构建应用链的代币经济模型时,我们主张采取一种自然发展(Organic)的策略。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减少人为干预,避免依赖于短期的激励措施。我们的希望是让代币的流通和价值增长与应用本身的扩展和用户基础的增加相协调。通过这种方式,代币经济能够与应用的长期发展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同步,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代币在应用的早期阶段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吸引用户,实现所谓的“冷启动”。然而,为了确保这些初期用户不仅被吸引,而且能够被转化为长期用户,关键在于设计一个高效且具有吸引力的机制。这一机制需要基于对应用产品的清晰定位,深入洞察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以及对业务场景的全面理解。此外,代币的核心价值也必须被树立,以确保用户认识到其长远的潜力和利益。通过这样的策略,代币不仅能够吸引用户,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持续参与和产品的深入使用。

代币持有者的数量增长应该和用户基础的扩张保持一致,以确保代币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应避免采取过于激进的代币分配策略,而是致力于实现一种持续增长的模式。这不仅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当前的市场流动性和潜在的市场变化,而且还要确保代币经济模型和应用的愿景紧密相连。此外,NFT作为一种蓄水池式新型资产,创新和恰当的结合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使用场景,也有助于提升代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是应用链设计代币时避免错误的关键。以Aevo为例,作为最近半年内登陆币安交易所的新币,它不会受到流动性不足影响。通过代币空投预期吸引了大量早期用户后,Aevo在盘前交易市场板块站稳了脚跟。但不幸的是,Aevo过于激进且缺乏节制的代币设计模型,最终损害了产品的核心数据增长。目前,Aevo在代币持有者增长、日交易活跃度以及产品盘前交易的基本盘口等关键指标上都显示了停滞的现象。正因如此,为了构建一个既能吸引用户又具有长期可持续性的代币经济模型,我们提倡自然发展(Organic)的思路,核心是以内在价值和用户需求来推动代币的自然增长和应用的扩展。

未来可期?探究应用链的起源、发展与前景

应用链知名项目概览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些当前市场上备受瞩目的应用链项目,并对它们展开分析。

Cyber

Cyber是主打社交场景的Restaked以太坊二层网络,针对Mas Adoption做了优化。核心特性包括原生账户抽象,CyberGraph和CyberAccount支持的Enshrined Social Graph Protocol、低成本高效去中心化存储CyberDB和去中心化定序器等。核心应用产品是Link3,允许经过验证的Web3公司和专业人士在链上创建可重用数据,并且这些数据可以被其他应用组合使用。

XAI

XAI是由Offchain Labs开发的兼容EVM兼容的游戏三层网络,利用Arbitrum技术,XAI允许玩家在不使用加密货币钱包的情况下,拥有和交易他们在游戏中的物品,同时XAI网络的节点运营者参与网络治理和获得相应的奖励,由此为传统游戏玩家构建一个具有开放和真实经济体验的游戏生态。

MyShell

MyShell AI是创新的AI Agent创作者平台,也是链接用户、创作者和开源AI研究者的Consumer AI Layer。用户可以利用MyShell独家集成的文本转语音技术和AutoPrompt工具,快速定制具有个性化语音风格和功能的Agent。对于Agent创作者而言,他们可以高效地创建和发布AI Agent,并且从中集成变现渠道,获得相应Agent的收益。

GM Network

GM Network致力于成为消费者AIoT领域的创新者,它采用了先进的AltLayer技术,并结合了EigenDA与OP Stack,打造了一个去中心化DePIN,旨在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AI代理。GM Network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庞大的激励与通信平台,通过将DePIN/IoT技术与AI的融合,推动AI技术在消费者端的广泛应用,从而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其他一些项目

未来可期?探究应用链的起源、发展与前景

投资分析框架

在进行投资分析时,我们采用以下框架来确保对应用的评估全面而深入:

行业理解与市场定位:深入了解币圈的玩法和操作模式,懂得如何选择市场痛点和提出新颖的应用解决方案。

目标客户群体:应用是针对一个庞大且具有潜力的用户基础,因为直接影响到其市值的天花板。

产品交付与迭代速度:与基础设施相比,应用需要有强大的产品交付能力和快速迭代速度,确保产品功能的持续优化和创新。

用户留存与商业模式:应用要能够构建强大的用户留存能力,并通过GMV增长和匹配的商业模型来实现可持续增长。

通过这个框架,我们可以系统地评估项目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前景,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依据。

展望

对于应用链的发展前景,我们持有乐观的预期。这种乐观基于应用链作为承载用户活动的核心平台,它们可以在社交、游戏等多元化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这些应用链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交互体验,而且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题外话

1. To B端和To C端的应用业务形态各有特点,但它们与应用链结合的思路是相似的。本文将不对这两者进行严格区分,而是聚焦于它们如何利用应用链技术来实现业务目标和增长。

2. Layer3和Layer2的应用链,主要的差异点是Layer3采用特定的Layer2作为结算层和数据可用层,也就是结构上面和Layer2并没有太多不一样。

3. Solana的官方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Layer2的发展,其重心依然是围绕Solana高性能公链而构建,对于一些Solana之上的Layer2或者应用链,思路和以太坊系列的应用链类似,不同地方是执行框架和数据可用层。

4. Layer2的现状看似鬼城,实际原因是部分Layer2过于依赖代币空投预期营造的链上繁荣,没有充分运营和维护生态。通过Defillama的https://defillama.com/chains,Arbitrum和Base等Layer2数据同样是非常活跃。

5. 应用链和RaaS之间的收益分成一般有多种模式,例如固定付费,根据定序器收入分配等,对于不同体量的应用链,可以根据自身业务情况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