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投资机构为行业发声:好事总多磨Crypto 仍在进步

原文标题:《Good Things Take Time》

撰文:Gaby Goldberg,TCG Crypto、Bridget Harris,Founders Fund;编译:Yangz,Techub News 

当前 CT 上的悲观情绪比以往更加浓烈。诚然,在这个由价格主导情绪的行业中,人们对行业前景及其应用场景感到困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我们退一步观察,会发现大部分的 FUD 其实并没必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行业已经取得的成绩。毕竟,好事总是多磨。 

 「但是加密货币行业没有用例!!!」 

行业是有用例的,只是你没注意到而已。许多从业者希望行业的发展能以某种特定方式进行,要么与他们所期望的完全一致,要么与其他行业长期以来的发展方式并行不悖。然而,对每个行业来说,发展都是不同的,尤其是考虑到一个全新的资产类别从 0 到 1 的发展过程。在面对自身行业的泡沫时,我们很容易对行业的停滞不前感到愤慨。但事实并非如此,下面我们将尝试为大家介绍一下加密货币行业的现状,以及它是如何变得越来越好的。

加密货币行业已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 

从行业整体来看,超 66% 的加密货币用户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而中低收入国家的用户则继续显现出对加密货币的持续需求(截至 2024 年 3 月,印度、巴西和越南的加密货币采用率位居世界前列)。美国的加密货币采用率同样很高,但美国人并不一定需要使用加密货币来避免通货膨胀,或者获取相对于美元更为稳定的货币。反观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用户,加密货币对其而言是一种必需品,是一种能够保护他们免受本国政府和金融体系(往往是残缺不全的)影响的机制。例如,在拉丁美洲,人们拿到工资后「立即换成 USDT 或 USDC」的情况非常普遍。此外,超过三分之一的拉美人使用稳定币进行过日常消费,表明许多公司已开始接受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Tron 上的 USDT 表现尤为强劲,其流通量约为 600 亿美元,拥有约 4400 万个独立地址。简而言之,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美元支持的稳定币已成为加密货币的杀手级用例。 

就像 Scott Alexander 在《为什么我对加密货币没有无限敌意?》中指出的,「如果人们尝试进入行业,但只看到猴子 GIF,那不是加密货币的错。」 

加密货币的竞争优势 

在上述例子中,加密货币被视为是一种技术产品,倘若单纯将其视为一种「轨道」,其上存在整个应用和用例生态,能带来比 Web2 时代更好的用户体验。全球最大的预测市场 Polymarket 就是这样一个突破性应用。Polymarket 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所依托的加密基础设施。对于这样的应用来说,加密货币具有竞争优势,这其中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原因,也有很多不常见的原因: 

  • 全球可访问性:如果市场不是全球性的,就会产生巨大的流动性和准确性问题。

  • 退款风险:人们不可能用信用卡下注 10 万美元,如果赌输了,他们可能要求把钱退回来。对于未采用加密货币的博彩网站来说,这种风险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网站历来收取高昂费用的原因。反观 Polymarket,目前是零手续费的。

  • 复杂的协调:对于未采用加密货币且跨境运营的预测市场来说,银行、监管辖区和外汇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协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除了给用户带来额外成本外,这也使得这类预测市场平台发展缓慢且困难重重。

 作为加密货币如何解锁此前无法大规模运行用例的一个强有力新兴范例,Polymarket 在很大程度上比传统新闻来源更快,且正在向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发展。这种新形式的媒体既是真相的来源,也是一个点对点的社交平台,还是一种激励正确性(至少在现有信息条件下尽可能接近正确性)的参与机制。

Web3 投资机构为行业发声:好事总多磨Crypto 仍在进步

我们甚至可以在 Substack 上看到实时更新的 Polymarket 嵌入(原文中为网页嵌入形式):

Web3 投资机构为行业发声:好事总多磨Crypto 仍在进步

这些小成就不断积累,慢慢地将加密货币带入主流。

Web3 投资机构为行业发声:好事总多磨Crypto 仍在进步

关于 Polymarket 的最后一点是,该团队为同一个愿景努力了很长时间。在近五年的时间里,他们的交易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他们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即使公司差点因为 CFTC 的 140 万美元罚款而倒闭,他们也没有动摇。加密货币行业总是固有地偏向于「当下之事」,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一朝功成」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Web3 投资机构为行业发声:好事总多磨Crypto 仍在进步

胖企鹅(Pudgy Penguins)是另一家成功破圈的加密货币公司,其产品目前正在美国 Target 、沃尔玛 和 Walgreens 出售(迄今已售出超过一百万件玩具)。胖企鹅并不是「默默 build 然后等待用户到来」的那一类,相反,该公司积极地为现有用户群提供产品。具体来说,胖企鹅正在开发一条易于使用的 L2、一款基于区块链元素的游戏,以及一档节目,所有这些都围绕其可爱的品牌形象(最初只是一个 NFT 系列)展开。值得注意的是,胖企鹅在为其堆栈构建底层基础设施之前,首先在社区分销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这与目前大多数 L2 的做法恰恰相反。大部分 L2 会选择先构建技术,然后再试图引导社区,吸引应用在其生态中构建。 

为吸引用户,胖企鹅想出了一些创意方式,例如,每个实体玩具都会带有一个二维码,可以在 Pudgy World 游戏(Webkinz 风格)中兑换。通过慢慢地向用户介绍加密货币,并确保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 ,这些用户更有可能保持参与并更深入地探索加密货币。 

Web3 投资机构为行业发声:好事总多磨Crypto 仍在进步

为应用搭建桥梁 

Bridge 为消费应用领域的许多项目提供了关键的基础设施。该公司的重心是稳定币 API,特别是发行和协调(在 Bridge 将其模块化之前,这是一个公司规模的问题,各项目必须在内部解决)这两个层面。Bridge 已经证明,做好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加密货币领域的一条稳健之路,也正因如此,他们有着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客户名单。看似简单的应用程序接口在后台其实相当复杂。Bridge 需要负责处理所有的 KYC 和合规事宜,而企业只需与他们整合,就能在法币和稳定币(或不同形式的稳定币)之间进行即时转换。尽管稳定币是加密货币的核心用例,但一直以来都很难找到既能快速又合规地进行转换的解决方案。此外,稳定币种类繁多,每个平台通常都偏爱其中一种。Bridge 以灵活易用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钱包不是难题 

加密货币领域(尤其是对新人而言)被普遍吐槽的一个问题是钱包。选择哪种钱包,如何选择一种能连接最多 DApp 的钱包,以及是否有替代品,是许多用户的困扰。好在,像 Dynamic、Privy、Capsule 和 Coinbase WaaS 等供应商正在为加密货币应用及用户解决该问题,允许个人在不下载第三方钱包应用或托管助记词的前提下进行链上活动。不断修复集成、管理更新并在发布时添加新钱包(确保 TAM 不受限制)是耗费公司重要工程资源的一个问题。而在用户方面,痛点也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这些嵌入式钱包,用户可能就没有受支持的钱包(或者,如果他们是行业新人,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钱包)。简化新用户的入门流程是行业实现大规模采用的关键。在这方面,这些公司(其中许多是最近几年才成立的)发挥着关键作用。 

Web3 投资机构为行业发声:好事总多磨Crypto 仍在进步

拥抱陌生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了一路上取得的成就。归根结底,如果你认为金融体系应该是快速、全球化、低收费、可访问和为人民服务的,那么加密货币就是唯一的终极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新事物在成熟的过程中都会经历成长的阵痛,或者遭到彻底的反对。印刷术最初问世时就遭到了宗教权威的极力反对,因为这会削弱他们对信息的控制。伊斯兰教直接禁止印刷,而瑞士学者 Conrad Gessner 「要求欧洲国家的当权者执行一项法律,规范书籍的销售和发行。」因为在他看来,普通人不应该接触到如此多的书籍。15 世纪末,意大利作家 Filippo di Strata 曾写道:「笔是处女,但印刷机是妓女」。 

如果说印刷机是妓女,那么以其来类比公众对加密货币的看法可能不是很妥当。但为了进步,我们愿意接受这种抨击。拥抱陌生,就是要知道新技术在开始时往往看起来很「怪异」。 

我们也承认,加密货币领域的绝大多数实验可能都不会成功。但如果你一直坚持这种观点,那你就从根本上误解了突破性技术的发展过程。这一理念并不新奇,互联网的成熟就要求我们告别内部服务器群、网络环路和索尼的 AIBO 机器狗。在人们尝试新技术的过程中,这是一种自然而健康的演变。成功产品的「幂律」正是投资者在进入这些领域时所遵循的。  

基础设施为应用铺路 

本周期的许多突破性应用都得益于新的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在上一周期根本不存在。是的,基础设施似乎比应用多,但如果没有强大的底层框架,应用就无法真正存在或扩展。由于大部分基础设施已准备就绪,应用方面的创新也在加速。 

Joel Monegro 在 2016 年提出了著名的「胖协议」概念,即在区块链网络中,大部分价值来自协议而非应用层。

Web3 投资机构为行业发声:好事总多磨Crypto 仍在进步

我们认为,协议层的模块化压缩了该层的价值获取份额,为应用层留出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应用可以利用协议层的模块化组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组合和搭配,最终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同时也能获得更多利润)。现在,用户基本上是通过前端向应用付费,而这些前端越来越多地抽象出了协议层。 

有趣的是,由于基础设施的模块化,以太坊应用开发者如今面临的许多问题往往不在技术,而在文化。对于这些构建者来说,他们选择构建的生态对其品牌、社区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有时,这些应用会称自己是「构建在 xxx L2 上的项目」,但如果 L2 不能持续下去,就会降低其产品和品牌的价值。在 Solana 上构建是统一的,因为每个人都默认在同一个单一平台上构建,而以太坊则为开发者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我应该在哪里构建?由于大多数链抽象协议尚未准备就绪,「任意部署」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选择。当生态变得比应用本身更重要时,两者之间就会产生寄生关系,应用和生态会争夺同样有限的注意力。  

这一切的起因可能是以太坊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零投入,迫使 L2 创建自己的品牌和风格。这种可信的中立方式造就了丰富多样的 L2 生态,但也导致了分裂。Vitalik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强调了这一点,他将 L2 比作以太坊本身的文化延伸,「对于亚文化来说,L2 是行动的终极竞技场」。实际上,这些亚文化可能是新兴应用的最佳孵化地。在这些孵化地上,用户会被低费用等优势吸引,社区紧密团结,构建者也大量涌现。此外,底层 L2 的文化也能帮助其应用加强和壮大自己的文化。当然,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看,以太坊上的许多 L2 正日趋成熟,使更多的应用得以存在和扩展。

Web3 投资机构为行业发声:好事总多磨Crypto 仍在进步

总结

我们已经经历了多轮牛熊转换,知道基础设施会催生应用,而应用也会催生基础设施。循环仍在继续,我们抱怨的新兴技术正是实现低收费链、更好的分销和更高质量用户体验的产品,而所有这些最终都会推动采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值得肯定的是,尽管行业经历了 FTX 等巨头的崩塌、面临不断的监管阻力和市场的剧烈波动,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的行业还很小,还处于发展初期,我们所做的工作应该是正和的。是时候重新点燃心中的壮志了。正如老话所说,好事多磨。

OKX总裁Hong:新加坡之旅与未来发展

9 月 2 日,OKX 总裁 Hong 发表最新 blog 《》,具体译文如下:

今天,我们宣布了在新加坡的两项重大发展。这两项发展都表明了我们对在狮城进行负责任地建设的长期承诺。

首先,继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获得大型支付机构执照的原则批准后,我们“很高兴现在 已经获得了 MAS 对 MPI 执照的批准,非常荣幸有机会继续以安全、透明与周到的方式为本地社区做出贡献。新加坡是我们全球战略的重点市场,获得 MPI 执照是我们对新加坡的长期承诺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其次,我们非常高兴任命 为我们的新加坡 CEO。我们的信念和做法就是聘用最好的本地领导人并赋予他们充分的权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客户。 Gracie 是一位非凡的领导者,她在公共政策、投资管理、资本市场和初创科技企业方面拥有广泛的相关经验。我们很幸运由她掌舵,以推动市场增长和投资。

我们正在努力根据当地法规为新加坡客户优化我们的产品套件。目前买卖/转换交易已经上线,此外,在获得 MPI 执照后的第一个产品升级是与当地银行账户的无缝连接, 使得新加坡客户能够轻松存入和提取资金。请继续关注进一步的更新——团队正在努力工作。

我们在新加坡的长期愿景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还将致力于通过与监管机构、合作伙伴、更广泛的社区和客户密切合作来推动负责任地创新,并成为当地数字资产行业发展的关键贡献者。我们将调整产品以满足本地客户的需求,同时积极发展基础设施、人才和教育,进而为行业的增长作出贡献。

长期愿景

我们的使命是为客户提供负责任地创新。并通过以下两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这一目标:

1. 本地建设

过去几年,我们的重点是在可持续增长潜力巨大的国家进行本地建设。

包括雇用并授权最优秀的本地领袖。加深我们与客户联系,了解并优先考虑本地需求。我们在本地提供产品创新,并努力成为当地社区的建设性贡献者。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Crypto 的力量一直有——并且永远会——来自基层社区。如果我们不接近真正的加密用户,我们就会失去焦点和相关性。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已经在欧洲、中东、美洲和亚洲等关键地区建立强大的本地团队进行了大量投资。我们为过去几年当地领导层的质量感到自豪。

Gracie 担任新加坡 CEO 是我们致力于在重点市场深化我们的全球领导班子的一部分,她将加入、、、、、和的充满激情的 OKX 领导人团队。我感到非常幸运能与如此强大且多样化的领导团队合作。

2. 负责任地建设

我们战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负责任地建设,这一原则指导着我们的工作。原因在于我们需要与大众建立信任,并为客户提供加密货币和 TradFi 之间的无缝转换。

我们致力于投资创新所需的资源,以长期造福我们的客户。因此,我们的全球本地化领导层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共同努力,在日益监管的加密货币环境中寻找世界各地的商业机会。

最近,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是,这将使我们能够向数亿欧盟客户提供加密资产服务。

展望未来

我们在加密领域已经走过十年之久,对当前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的同时还将继续前行。从长远看,实施本地化和负责任地建设战略是推动客户负责任创新的关键。

通过加强在新加坡的布局,我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期待新加坡继续成为与客户及合作伙伴紧密合作的关键地点,同时推动负责任地创新,积极回馈社区。

展望未来,我们将在 2024 年及之后持续分享新加坡及其他地区的更多进展。

Odaily编辑部投资操作全记录(9月2日)

本新栏目为 Odaily 编辑部成员真实投资经历分享,不接受任何商务广告,不构成投资建议(因为本司同事都很擅长亏钱),旨在为读者扩充视角、丰富信源,欢迎加入 Odaily 社群(微信@Odaily 2018 ,,)交流吐槽。

Odaily编辑部投资操作全记录(9月2日)

推荐人:南枳(X:)

简介:链上玩家,数据分析师,除了 NFT 什么都玩

分享

  1. 如约而至, 8.25 清仓后一直在等 9.1 的基准价格,朴素抄底位置为 9.1 起始价×(1 – 十年平均跌幅)= 58900 × 94.8% = 55800 USDT。

  2. 个人进行套利抄底中,方案为选择抄底价值币,U 买入后在币安抵押借出不看好的 VC 币,卖出得到 U 转入链上生息。

例如: 1 w U 购入 SOL,借出 7800 U 的 ARB,卖出为美元并转入 Kamino 生息。

潜在收益:SOL/ARB 汇率对(基于 ARB 的解锁下跌)+差额的 SOL 上涨+链上利息 5.32% -币安借款利息 2.01% +Kamino 空投

潜在风险:汇率对大涨,差额 SOL 下跌,链上被盗

变量:价值币、VC 币的选择,链上生息的选择(例如 scallop 为 6% )、CEX 借贷产品的选择(详见新鲜出炉)。

推荐人:golem(X:)

简介:比特币生态捕手、撸毛练习生、永远吃不上热乎选手

分享

最近玩比特币生态的重点还是在 Fractal 上,有许多 pre-Fractal 概念和矿机概念的 NFT 发售。但是整体参与下来发现,并未有想象中的财富效应发生,多数 NFT 项目陷入无人打和打完即破发的命运,因此奉劝大家谨慎出手。

这说明两个情况,一是经过多轮迭代目前比特币生态用户质量已经显著提高,对于只玩概念的粗糙项目有了较高的筛选门槛;二是或许用户对于 Fractal 生态的期待过高,而实际在大盘下行和比特币生态整体活力不佳的情况,Fractal 很难吸引除 Unisat 用户外的更多人参与。

当然,也可能是 NFT 天然流动性和破圈效应不如同质化代币,Fractal 主网上线不久就会启动 BRC 20 ,期待生态到时能有较好的表现。

往期记录

推荐阅读

猜测区块链未来五年发展的几个潜在方向和目标

来源:闪电HSL

最近区块链行业有点低迷,价格低迷,但和担心价格相比,我觉得整个区块链大社区好像失去了发展方向,这才是更令人担心的。

我感觉今年x上讨论时间最久、最剧烈之一的主题是meme币是不是合理的讨论,包括V神、各大主流VC、KOL等都加入了论战。

主要的观点是,一方认为meme是区块链的噪音甚至是负面的东西;另一方则认为meme才是代表了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本质。

另外一个大焦点是,美联储、sec和华尔街等等这些组织机构已经成为了币圈核心焦点了。且不论加密数字货币的初心是不是反这些机构的,但行业都围绕这些机构转来转去,似乎也意味着行业失去了主心骨,而是自甘沦为美帝的一种政策工具。

我并不想参与这两个大焦点的是非讨论之中,我只是拿这两个现象来论证区块链大社区好像失去了发展方向,正在陷入一些不重要的细节纠纷当中。

在n年前(2016年前后),比特币扩容几乎成为了整个区块链行业的唯一重要的事,但以太坊却偷偷猥琐发育成功完成了区块链最重大的一系列创新,包括智能合约、defi、rollup这些重大改变行业的发明。

从现在回顾当时比特币的扩容讨论,其实那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就是行业发展道路上的小插曲。而那几年里,智能合约、defi等的发展才是正宗主旋律。

我感觉,现在区块链大行业集中精力搞的meme,和花如此之大精力围着美联储转,都是行业发展道路上的小插曲。主旋律是下面这些。

我认为行业真正的大方向,并且大概率未来5年会成功实现的目标是下面三个。

1.稳定币会在全球经济活动当中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非得找数据来猜的话,我觉得可以是。

1)稳定币的总量会超过1万亿美元;2)稳定币的交易量能占到全球贸易结算的10%。

链上的稳定币实在是太好用了,有区块链和法币的双重优点,并且还剔除了法币的重大的缺陷。

稳定币对比最重要的优点有效率高,远远高于银行转账,特别是在面对国界这个限制时链上稳定币的优势几乎是秒杀级别的。

稳定币的交易成本对比法币也是非常明显的。

还有一个重大的优点就是nokyc这一套,当然这个有点政治不正确。

我觉得这些优点,在国际贸易当中,对比法币是好10倍以上的。

一方面稳定币的总量会大幅度上涨,5年内达到1万亿美元的数量应该不难。

另一方面,稳定币的种类也将会变的更多,大概率会复制现有国际贸易的主流货币的种类,如除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美元稳定币外,还会有欧元稳定币,人民币稳定币,英镑日元等稳定币。

这是区块链大行业非常值得去追求的目标。

2.我觉得区块链行业未来五年会有大发展的另一方向是会有更多的现有资产上链,就是RWA。其实就是把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这些在现在的证券交易所交易的产品弄到链上来交易。

对标现在的BTC和ETH的ETF来定义,我觉得与其称之为RWA,不如称之为股票债券等的反向ETF。

BTC和ETH的ETF是将链上的资产变成现在的证券交易所能交易的产品,而股票token化也可以采用类似的ETF机制,只不过是和ETF反过来,将股票等托管在某个基金公司,然后发行对应的token上链。

链上资产的好处 vs 证券交易所的资产,前者也是十倍级别的好。

链上的资产可以在defi里如鱼得水。

股票发展了几百年了,积累了一些内生性问题,买股票在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只能以更高价卖出去,股票没有别的用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外部创新,区块链就是可借用的力量之一。

币,可以参与defi的种种机制。特别是用户可以铸Lptoken这样的流动性资金池来赚取交易手续费,可以将币注入借贷资金资以赚取利息。

试问,你的股票啥时候可以借给别人赚点利息呢?

其实在用过区块链后,目前的证券交易所这一套玩法是完全过时的。

纳斯达克就应该自己在以太坊上发行一个rollup,然后构建一个链上的纳斯达克dex。

3.我觉得第三个行业大方向和目标是强化隐私保护,这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区块链在透明性上是做到了极致,但这给保护隐私带来了麻烦。

随着ETF的落地,现在整个行业越来越有美国化的倾向,区块链有可能就成为了美元的一个工具,美国执法力量很可能会完全渗透进链上。区块链许诺给用户的去中心化、抗审查、无须许可等特性可能会在美元化的背景下被强制性剥夺。

一个隐私保护的方向是zk,这是以太坊生态的强项。

但,其实我主观感觉,以太坊生态在这一方向上投入越来越敷衍。现在它们拿zk来做rollup,这不是保护隐私。真正的保护隐私是拿zk来隐藏或搞混交易细节,让交易变得更难追踪,让交易内容变得不那么透明。

自从龙卷风项目被执法后,以太坊生态好像还没有涌现出真正的扛起保护隐私大旗的项目了。反而在配合审查方向上越来越乖,比如makerDao的Dai,升级成了sky的usds后就具备了黑名单功能。

另一个隐私保护的方向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UTXO生态发展起来,UTXO技术整体在隐私保护上还是优于以太坊的账户制。起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到UTXO黑名单技术。

隐私保护是bitcoin core开发者特别注重的,但Core的保守同时也带来了比特币的可编程性太弱的缺点,也就是搞不了tokenize和defi。

虽然经常我们都能看到在比特币生态上冒出来各种发行资产的方案,各种二层啥的以提高可编程性。但我觉得这些都属于是社区表达了强烈的愿望,至今还没有看到真正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

其他UTXO链,也就BCH生态愿意发展这些技术,还有微弱的希望,而其他如LTC,doge等,都毫无竞争的意识。

没有token化技术和defi,那整个生态就不够繁荣了。

总的来说,UTXO派系技术并没有重视这一切。很可能,希望还得落在以太上。

以上三个方向,我觉得唯一值得担心的就是隐私保护,现在看来确实没有强大的力量在推动这个方向。

稳定币达到1万亿美元,反向ETF运动,我觉得这是接下来五年必然会实现的。

而且大概率隐私保护这个方向也最终会成功。

你要问为什么?答案就是对去中心化的信仰。

黑神话第一个投资人谈Web3游戏:不热爱游戏怎么可能做出好游戏

米哈游大伟哥在一条朋友圈下面评论,「我就在这里暴言一句,过去五年中国游戏行业最强投资人:Daniel,没有之一。」

发这条朋友圈的人叫吴旦(Daniel),他是第一个投资《黑神话:悟空》的人。七年前,他担任总裁的英雄游戏以 6000 万投资游戏科学,占股 20%。直至 2021 年腾讯入股前,英雄游戏是其唯一的投资方、最大的外部股东。

所有人不知道的是,除了 6000 万的股权投资,英雄游戏在《黑神话:悟空》这个项目上又至少追加投了一个亿。这一个亿也让英雄游戏成为了《黑神话:悟空》唯一的联合出品方。

黑神话第一个投资人谈Web3游戏:不热爱游戏怎么可能做出好游戏

Daniel 的朋友圈

事实上,从投资维度来看,上半年全球重磅发行《鸣潮》的库洛游戏可能是 Daniel 更为成功的投资案例。从 2017 年第一笔投资起一路加注,他一度持股高达 49%。

他是眼光独到的谋士,更是陪在创始人身边真正的朋友。游戏科学立项《黑神话:悟空》,他在第一时间跟进了一个亿,并帮着黑神话项目组搬迁到杭州,在杭州找了一座山里僻静的工作地。他甚至借了一辆他父亲在杭州的车,供创始人冯骥(Yocar)使用,方便他在杭州出行。

黑神话上线,Daniel 在朋友圈写道:很多人来问,怎么投的黑神话,怎么投的鸣潮。「我其实答不上来,因为这里面的方法论简单到没啥可说的(多说一句都是装逼),就是:事在人为….. 人对了就行。如果真有什么方法论,其实还是带我入投资行当的老师,徐老师,王老师,和 Anna,给我植入在内心深处的一些对人的感觉,和对人的信任。每到有点小成绩时候,都会格外想念真格的老法师们。」

2012 年,在德勤做审计的 Daniel 在一个饭局上遇见了 Anna(方爱之,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兼 CEO)。

Anna 说,「吃完饭他就说想来真格,还要找我谈话。我就觉得我们没有预算,还要付房租,这帅哥来我们这干嘛呢?但正好我们天天在做表,缺个财务,工资还能付得起。那行吧,就来帮我们做点报表。」

那时候 Daniel 喜欢穿大裤衩和拖鞋上班,天天痴迷打游戏,memo 也不写。徐老师(徐小平老师,真格基金创始人)就对 Anna 说,那就不要让他做那些财务了,你就让他看游戏好了,他能变成中国最好的游戏投资人。

入职一年半后,Daniel 升任真格基金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他在真格的三年,投出了《超级英雄》、《全民枪战》、《虚荣》,一度占整个市场上成功创业团队手游的 70%。后来他从投资人转型成为了一名创业者,与应书岭一起创办了英雄游戏。

上周,Daniel 回到了真格,和我们谈起了《黑神话:悟空》和《鸣潮》投资决策中的投人哲学。游戏行业做了这么多年,关键还是「从人本身出发」。

以下为访谈节选。

黑神话第一个投资人谈Web3游戏:不热爱游戏怎么可能做出好游戏

很爱做饭的 Daniel(左)在 Airbnb 做早餐

大一暑假,他曾在杭州一个酒店厨房里学习

王老师(右)表示,

「Daniel 的葱油面是真格早期看项目必吃的」

01「撇开所有商业的条件,我想他成」

Q:回到那个时间点,Yocar 带着老同事从腾讯《斗战神》出来。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在抢的白马项目吗?

Daniel:说实话,他们当时是一个肯定有人看得上,但也肯定有人看不上的团队(笑)。比较两极评价的团队。客观回想,当时应该也有别的公司给了 offer,但是估值和给钱速度,都没有我的 offer 更让团队心动。当然,我的决策速度和给钱速度,肯定也是受了真格的影响。在真格的时候,徐老师推过一个改革叫做一页纸 TS(Term Sheet,投资意向书),给我的投资风格带来了很深的影响。

现在回头看,很多人说黑神话团队很厉害,做过《斗战神》。但假如你了解游戏行业,《斗战神》是一个在当年花了那么多钱,但商业回报不够好的项目。那时候所有人考察一个游戏团队厉不厉害,只有一个指标,叫做「能不能赚钱,商业化能力强不强」。这个一定是受很多人质疑的。但同时,他们的内容能力,制作经验,又让很多人心动。

Q:为什么会轮到英雄投?《斗战神》当时在行业内是很有名的,但腾讯不投,网易也不投。

Daniel:我觉得是个双向选择。两位大厂不投,要么是决策慢,要么是不想投,要么是给不到我给的估值,背后都有可能性。

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团队商业化能力不行,太理想主义。但结果最后赚钱它也不是靠商业化能力,它是一定程度的靠理想主义。或者创始人说的,务实的理想主义。

但我当时聊完,是坚决地,决绝地,想立刻,第二秒钟,就和团队签约打款。英雄当时并不是很有名,我们也只是一个初创公司,有点像真格早期作为一只新基金的状态。但真格过去给我的培训,让我在那一瞬间,知道,我只有足够快足够「狠」足够有诚意,才能达到我想要的。

Q:当时「坚决地,决绝地」决定投资的原因是什么?

Daniel:当时我和 Yocar 聊完,太罕见了。这样的人才。

首先那时我已经在做英雄了,过程中就会深入研发,深入研发就会理解「工业化水平」能力,就是怎样让很多很多的人在一个项目上发挥足够好的耦合能力,安排好流水线,让生产能力很高效。

当时我有一个浅显的判断,假设游戏往后走,工业化水平是最重要的。工业化水平一定是基于项目经验而来的。你没有经历过两三百人的项目,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工业化的经验。这里面很复杂,有对管线的理解,对工具的理解,等等。

全中国能有这样大项目经验的,是很少的,腾讯的《斗战神》和《天涯明月刀》,网易的《逆水寒》,就这三四个大的 MMO 项目,很少很少。这样的项目经验是 100% 稀缺的。

其次,当时聊完的第一感受是,他是个全才。游戏行业的制作有从技术、美术、策划、运营出身,都有。某种程度上都会有短板。但 Yocar 真的都懂。他既有很强的审美,也懂策划,也懂些技术,都有很强的理解。

然后他还很高知。和他讲话有种在和生物学家讲话的感受,理论上他是可以读到生物学博士的人。但同时他又很人文,能和你聊数学、聊哲学、聊创作表达,聊宏观环境,就和王老师一样(王强老师,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什么书都读。

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最后会折化成什么。当时你不会想象到他所有的这些,最后都会在《黑神话:悟空》这个产品里折现出来。但那一瞬间我很被吸引。就是天才,全才。

Q:见第一面聊了什么?据说只聊了不到半小时。

Daniel:第一次见在深圳,Yocar 和我讲团队的历史,和当时做《战争艺术:赤潮》的思路。他的聊天方式非常战略,你不会觉得他是个游戏制作人。他永远会先讲,我举个例子,今天有个《流浪地球》,这证明了什么?理论上中国应该有什么样的市场?宏观到微观的一种讲事情的方式。

还有个聊天细节很有意思。《斗战神》和《百将行》的宣传片质量非常高,像电影一样。我问他,为什么这些片子可以拍得那么好?他说你知道我大学干嘛吗?我大学每天就在寝室里沉迷看广告片,看了几百部。

他就是这样的人。Yocar 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看他的朋友圈,每隔几天就推荐一部动画,隔几天推荐一部电影,隔几天又推荐一本书。他永远在各种各样的内容作品里遨游。他所有的推荐都是用押韵的打油诗来描述,但凡哪天朋友圈突然不押韵了,底下还会一堆质疑,今天怎么不押韵了?

Q:2017 年英雄投了 6000 万,占 20%。在那个时代也是很贵的钱了。

Daniel:这哥们毕竟还是一个师出有名的人。当时想一想,无论如何还是得投。这样的人才太稀缺了,这样的团队太稀缺了,这样的项目经验也太稀缺了。

其实突然碰到一个 6000 万的项目,还是要咬咬牙的。原来在真格做的 deal 都是几百万几百万的。。。相当于一直做天使投资,突然遇到了一个天使项目但要 B 轮融资的金额在当时。

Q:其实英雄投资时是奔着《战争艺术:赤潮》去了,团队还没有开始做《黑神话:悟空》。确定要立项做单机,这个决定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又给了 1 个亿?

Daniel:到 2018 年团队在正式做《黑神话:悟空》之前,做过 3 款产品,从《斗战神》,到《百将行》,再到《战争艺术:赤潮》。简单来说,大概是 12 年, 三四年一款产品,也可能更久(斗战神的实际开发时间不详)。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做完赤潮了,团队处在一个相对迷茫的状态,那时账上的钱已经不多了。我们就在深圳的湘赣农庄聊,这地方巨好吃,安利。我问他以后怎么办?

那时候经过仔细地讨论,Yocar 说了他的想法。也就是他新华社采访里说的那些,其实都是真实客观的情况。他怎么看待单机市场,怎么看待这个机会,等等。对我来说,当时最打动我的,还是他展现出来的那种状态吧。就是一种时刻先自省,面对困境或者失败,向内寻因的能力。

大概的意思是,他说:我们首先要先了解自己。我这个团队就不能做纯商业游戏。我们有自己审美的坚持,和玩法的坚持。我们对很多纯商业游戏的热爱和体验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做更打动自己的产品。

对我来说,既然这个团队做不了商业游戏,也不那么想做了,那就还是做自己喜欢的再试一把。

其实当时我主要是基于几个判断,也就是这件事情要成立的几个大的假设。1)假设单机市场真的存在,有这样的大机会。2)假设讲好中国故事,有大的时代红利。3)假设团队能真的做好中国故事,以及有实力制作出 3A 水准的游戏。

这里面,1),2),有电影行业已经跑在了前面,验证了这样的大 story 的成立。

而 3),其实是我最最看重的。也就是,我深刻的相信,这个团队有真的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以及有制作出 3A 游戏的能力。我记得 Yocar 当时的原话,「人一定要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崛起绑定,才能获得最大的动能,这是最朴素的情怀也是最基本的理性」,这是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而他们历来的游戏作品里,所体现出的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如何把中国文化用一种自己的审美能力所产品化的能力,也让我坚信,虽然 3A 游戏制作很难,但他们有这个能力去实现。

讲好中国故事是个大命题。很多人是假的,但他是真的。

Q:英雄内部怎么看?

Daniel:公司大部分还是反对我。其实做完赤潮,公司内部对这个团队的反对声音还是有的,至少参与赤潮项目的团队。。。大部分都离开英雄了。。。

而且某种程度,投入这样级别的项目,也是和公司内部的项目团队抢资源,毕竟公司的钱是有限资源。

Q:但从你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商业模式更好的游戏有那么多,赚钱的路有那么多条。即便他能做出第一个像《流浪地球》一样的单机游戏,为什么不去投资其他能带来更高回报的项目?

Daniel:某种程度上就是你希望他成。对 Yocar 这一个人,我撇开所有商业的条件,我想他成。

他不成,我也替他不甘心。其实是有这样的情绪在的。这也是真格人文的部分带给我的,我也很想一个中国文化的东西在某个时间点以这样的形式出来。我也很想玩这样的一款游戏, 且我深信不疑这个团队能做出来。

02「最难的是他的心性」

Q:很多人说黑神话的成功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

Daniel:他的天时太关键。当时我们立项的思考出发点,就是《战狼》加上《流浪地球》的火爆。我们判断假设有突破技术和品质天花板的作品出来,国人自豪一定会带来很大的商业成绩。

西游是中国故事。这支团队做过《斗战神》,本身就是一帮西游学家,西游学家这个词也是团队教会我的一个词。做一个 IP,花时间最多的其实是世界观和美术怪物的设定上。比如今天我画一只怪物,它长什么样?需要大量的研究。所以理论上他们一直做一个风格的游戏,就会越做越顺。

在那个时间点,中国市场上卖过最多的单机是 10 万套,我们当时判断《黑神话:悟空》是 1000 万套(上线仅三天,黑神话全平台销量即破 1000 万)。

最难的是你要真的能做成《流浪地球》,那就是团队的实力。但我们判断他有实力。

再往后就都是走一走、试一试,不断吃苦,在无人区里探路的过程。第一个片子出去,b 站就有 5000 多万的播放,就很好。

Q:有没有想过发售后最差的结果?

Daniel:最差的是平淡无奇,你卖了,举个例子,一两百万份。

我最担心的,其实从投资人角度来看,你卖了十万份,那无所谓,你就知道这个市场不存在。你卖了一两百万份,不上不下,钱也不够做下一款游戏,成绩也不足以融钱做下一款,你就卡这儿了。这其实是最难受的。

Q:Yocar 作为创始人,最关键的特质是什么?

Daniel:一方面,是他真的深刻地爱国,这个上面也提了。想做这件事情,和能把这个产品做好,都离不开他深深地热爱祖国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另一方面,我的角度看,创始人的特质,最难的其实不是研发实力有多好,最难的是他的心性

泼天的流量进来,很多人会飘的。第一支片子出去之后,5000 多万播放,就开始有很多人都来找他。他对我说,Daniel,你帮我全挡住。我们现在要屏蔽所有外界的干扰。

当时他们还专门从深圳搬到杭州,为什么?就是因为判断,团队的心性也很重要。我不能今天在深圳,做一会儿一个人过来挖你。杭州是安静、合适的城市。其次,闭关在杭州的一个山里,其实是很「苦」的。有一次我去杭州看他,坐他的车,他说他加一桶油可以开三个月。你想,我一桶油没几天就能开完。

黑神话第一个投资人谈Web3游戏:不热爱游戏怎么可能做出好游戏

游戏科学杭州工作室

他们内部永远有一句话,完成比出彩更重要。也是每次我去看他们,Yocar 不断跟我强调的一句话。

做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做减法,一定要有项目的边界感。很多时候项目一做就是十年,或者一做就无止境地花预算。其实今天从专业的游戏角度去看,这个游戏可能还是有很多问题,玩家也有很多挑剔的地方。但我们很清楚,完成本身就是突破。

《黑神话:悟空》组织结构上有 7 个合伙人。所有采访都说这 7 个合伙人一起吃苦。吃了那么多年苦,从来不散。最后那么大的内容量,是所有人齐心协力的结果。

他甚至杠杆了英雄所有的能力。上线之前,英雄整个发行团队几十号人是自愿住在杭州,陪他一起发行。你很难让一个人在别的城市住一两个月,但《黑神话:悟空》有这个团结你的能力。他让你觉得你在为一个理想奋斗,是这个理想的一部分,有很燃的感觉。

我还想到徐老师当年跟团队说的一句话,忘了是在什么场合。他说他投了那么多公司,往往那些真的做得好的创业者,都是心怀对他的感恩的。

今天《黑神话:悟空》这个游戏打完,玩家会看到一长串的名单。名单里有很多很多英雄的人,都是在他做《战争艺术:赤潮》时英雄团队帮过他的人,这些人有些在《黑神话:悟空》的上线过程中是不起作用的。但他感激这些人。这可能也是他的心性的一部分,让人很温暖。

03「我关注的是自洽的天赋」

Q:你在判断要不要投一个游戏团队的时候,你会问什么问题?

Daniel:嗯,是这样,(欲言又止地笑了一下,战术性喝水)原来我在真格的时候,我也很好奇别的投资人会问什么样的问题。当时最开心的事就是和 Anna 去见大佬,我也去听听大佬们都在聊什么,就感觉是一个很好的吸收嘛。

但当我自己真的开始做英雄之后,我发现投资人和团队看重的是两件事情。所以我觉得最终不在于我会问什么,而是你已经有了水平。

你的水平一定来自于你和创始人泡在一起,你了解他在想什么。他在想什么,就是你要问什么。你还不了解他在想什么的时候,你问什么都是错的。

因为我只在游戏这一个行业,我太了解这个行业所有人的想法。我在英雄研发也管,发行也管,投资也管,理论上游戏涵盖的所有方向我都管。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这能在真正意义上驱动你很多东西。

Q:判断一个游戏制作人的能力有哪些标准?

Daniel:一个游戏制作人最需要的能力是宏观的思维。无论是单机还是网络游戏。

游戏有很多玩法,系统、数值,彼此之间都是嵌套耦合的。上来就要想好,怎么耦合,我的目标用户是大还是小,所有的立意、美术、技术都会围绕这个中心去做延展。最完美的状态就是我今天做了一个立项策划案,列了一二三四五条目标。三年做完了回去看,这几个目标没有变过。这是最厉害的,一上来就想得特别清晰。

大部分人只会停留在第一层,「我要做一个好玩的东西」。但他讲不清楚用户群体、系统结构,那就说明想得不完整,是赚不了钱的。游戏最怕想不清楚返工。

再就是看他的游戏审美。游戏审美会趋同于他要做的游戏方向。因为他的游戏审美就是他喜欢玩的游戏类型,游戏类型的经验决定了他制作游戏某种程度的倾向性。你一天到晚读王朔,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这种风格。魂系游戏某种程度上你觉得它小众,但它增长率足够快,也可以支撑你的投资逻辑。

我投资库洛也是因为发现《鸣潮》的制作人是一个天才。他 90 年,游戏制作经验在当时算是非常非常浅的。但我发现他的审美和画面感非常适合做很酷的二次元的游戏。

如果你了解这个领域,当时成功验证的二次元游戏,大部分都是日式赛璐珞。但相对硬核,带一点点写实感的风格也是二次元一个很大的赛道。当时没人做。这个制作人他虽然年纪很轻,也没完整做过游戏,但对这个文化非常熟悉,很痴迷。更重要的是,他想问题的方式,也是宏观完整,微观惊艳,所以就很坚决地投了。

Q:有哪些事情是见第一面的时候就可以确定的?

Daniel:某种程度还是过程接触。其实我后来觉得,比如你今天和一个人谈投资,我会突然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杀到他公司底下,说下来抽根烟或者下来喝杯茶。你要在不经意之间,在非正式场合去聊天。这样能聊出更多东西。

Q:在和创始人长期的过程接触中,对你来说看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Daniel:我真正时刻观察的是他们有没有聚焦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坚持不变。

第一要务是战略层面一定要非常确信,不能瞎变。游戏行业有个最大的特点,一个战略至少影响你三年。今天确定要做这个游戏了,假设一年 10 个亿的成本,第二年换战略方向了,这 10 个亿就白烧了。这个过程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能因为任何情况产生变化,不能追热点。

第二要务就是看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必须符合你的生产要素。其次就是看创始人和管理层之间,因为什么事情在高兴?因为什么事情在不高兴?很多小事情在内心里藏着,压抑久了会不好。很关注这种事情,因为这种事是直接影响组织稳定性的。

Q:从一开始在真格进入游戏投资摸爬滚打到现在十多年,你看一个游戏团队的角度有没有发生变化?

Daniel:原来在真格,我最关注的事情是团队的天赋。事在人为,因此那时候只想着人。

我现在关注的是自洽的天赋。这个自洽很关键。它来自很多层面,比如你对这件事情的认可、你和投资人之间的耦合、组织结构,比如这个项目需要很多人,那管理能力就必须得跟上。还是围绕一个事儿要成,它背后一定有几个要素。把要素拆明白,看他这个人能不能搞得定。

Q:对于游戏制作人,从 good to great(从优秀到卓越)的最后一公里是什么?

Daniel:最后一公里就是你的野心。最后一公里一定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你的愿景,你的产品野心。这背后的能量超大。

你必须有这么强的野心才行。因为做的过程是很苦很苦的,游戏行业是全世界最加班的行业,真的永远在加班,永远在试错,永远在无人区迭代。

Q:你怎么识别一个人有没有这样的能量?

Daniel:就跟他聊天的感觉。他在他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他会想成为谁,举个例子。

Q:你投资的原则是什么?

Daniel:必须特别早期,这可能跟在真格待过有关系。

第一款产品的发行权要给我。然后持续加注,深筹很关键。只有这三个点结合在一起,你才能利润最大化。

Q:所有人都说不好,只有你觉得好的项目 VS 所有人都说好的项目,你更倾向于前者?

Daniel:一个事情是非常辩证的。假设你问了很多人,所有人都说不好,但你就是觉得好。你就可以吃死它。

我往往最担心的是所有人都说好。你就会觉得这个机会为什么是你?为什么这个项目属于你?一旦形成很强的竞争关系,我一定往后撤。

基本上我的每笔投资,问别人,都有很多的质疑,这会让我觉得更有安全感些。当然,前提也是,我有过真格的经历,我对自己做的投资决策本身有自信和逻辑。

Q:听起来你只投黑马。在游戏行业投白马成立吗?

Daniel:完全白马在游戏行业跑出来的不多。

因为假设你是白马,代表你一定有很强的成功作品。你有很强的成功作品,就代表你一定有路径依赖。你有路径依赖,就代表你一定还是和传统大厂擅长的领域在竞争。

一个行业发展到成熟期代表着什么呢?代表你所有要卷的东西,大厂会花一万倍的时间或者资源跟你去卷。

Q:你从 VC 出来进入产业,现在会给纯 VC 的机构投资人什么样的建议?

Daniel:投资是一个去掉 ego(自我)的过程。你必须是一张白纸,才能真正了解别人。我的好处是我天然是张白纸,我的性格是这样的。

有时候你已经想过一百遍一个方向不靠谱,可能只是他当下想的方向不靠谱,但是人靠谱。就要避免因为 ego 而错判。

看人有三个角度。你可以仰视地看人,俯视地看人,平视地看人我个人比较喜欢,永远保持一开始平视地看人。如果慢慢地你开始仰视地看这个人了,这可能就是你要加注的时候了。

Q:你说过自己现在其实没什么时间打游戏,只打一点作为消遣。当你把自己作为一把尺子去量团队的时候,你是如何保持这把尺子的敏锐度的?

Daniel:提炼的尺子其实不是对产品的尺子,还是对人的尺子。这把尺子一旦形成了,就形成了。我现在很少花时间在提炼这把尺子。

产品审美好的前提是人的审美。对人还是要想明白很多维度。

04「下一个时代的游戏投资机会,两三年之后才好判断」

Q:游戏行业这么多年,最大的爆款都做对了什么?

Daniel:我觉得最大的爆款都是因为你做了别人做不了的事。当年《原神》是这样,《黑神话:悟空》今天也是这样。

因为游戏行业它不是 rocket science(造火箭),花个很多年都能做出来,难的是你有没有这个胆子和耐心去做。

Q:《黑神话:悟空》的投资成功可复制吗?

Daniel:我觉得是不可复制的。主创团队也是很难复制的。这个团队人能做,别人做不了。游戏行业是非常吃天赋的,和吃导演一样。

从我个人的判断来说,今天的年轻一点的开发者很难做出这种单机游戏。为什么?

黑神话这样的游戏,这对一个人整体的人文层面的沉淀要求就很高。年纪相对大一些的开发者,经历的时代变化更多,经历的人生事情更多,沉淀也就更多。而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相对顺遂幸福,做不出这种带厚重感的游戏。往后走,再过十年,看今天被《黑神话:悟空》启发的年轻一代可能才十五六岁,他说我要做这样的东西。那有可能。

下一个时代的游戏投资机会,其实在两三年之后才好判断。眼前我基本全部不投了。

Q:你现在不投(外部的游戏初创公司)了,那在做什么?

Daniel:我现在就在非常专注地做英雄游戏。我一直在做自己的项目,现在 2000 多人。

因为你在投资中有很大的正反馈,反而就会想有一个作品是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这也和客观规律有关。英雄游戏在经历的阶段,也许是黑神话团队当年在做《斗战神》时经历的阶段一样。游戏行业跳脱不出的规律就是需要积累,需要沉淀。我现在会花更多的时间让英雄的团队在正确的事情上积累和沉淀。

Q:这两三年你在等什么?

Daniel:两三年之后 AIGC 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变量,到那时应该会带来新一轮的投资想法变化。但眼前 AIGC 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它提升了一定效率,但还不够。

Q:我们看见一个新技术兴起时往往会出现「技术+游戏」的趋势,比如 Web3 游戏、AI 游戏,但最后好像都很难出来。

Daniel:我觉得任何时候都是游戏加别的。

任何时候。就是我刚刚说你要关注团队,不要被一些新的方向给骗走。我见过大量的游戏行业创业者在 Web3 出来之后去做 Web3,那些人我就死都不投。首先他就不热爱游戏,那还怎么可能做出好游戏?很浅显的道理。

很多人问我,要不要去做一个 Vision Pro 游戏?我说我们不用做 Vision Pro 游戏,因为我们每天在吃苦锻炼的能力是内容制作的生产能力。它一方面是质量,一方面是效率。

假设 Vision Pro 真的普及了,依托于我的质量和效率本身,就提供最好的内容。不是做得早,就能提供足够好的内容。它是两种逻辑。像早年所有人都说要投一个移动游戏公司,未来颠覆腾讯。不会的。最终还是腾讯碾压这个市场,因为它的生产质量和效率摆在那里,只是这个市场成熟了。

你要抓住的是大厂做不出的。要么是大厂吸引不了这样的人才,比如二次元人才不喜欢进大厂,要么就是大厂没有这个组织效率去做的事,其实你只需要关注这些。

05「自己足够痛苦,但要给所有人希望」

王老师:以前在真格,我们觉得你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很温和、闪着光的孩子。但就是那样一个人,后来到了英雄,现在管 2000 多个人,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一号位。从进入真格做游戏投资人,到创立公司、做 CEO,你最大的成长是什么?

Daniel:最大的成长其实是足够痛苦。

我原来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一起开会就是翘着二郎腿,团队就没有压力感。现在我不是这个状态,我会逼自己尽量不笑。

你会意识到有很多事情都要做得很残酷。公司转型时我上来就开了几百个人。那段时间我手机后来都关机了。那种痛苦在于团队的某个人的老婆会给你发短信说我小孩才几岁,你凭什么这么对我?

转型这一刀下去,慢慢你会找到一些感觉。开人只能一刀,不能今天开一些,明天开一些,后天开一些,会让整个公司的士气不断降低。一刀下去,留下来的人就知道不会是我了。

在整个公司管理过程中,你最后发现最难的其实是找到自己的弱点,或者说,最难的,永远是如何更了解自己,以及怎么和自己合作。比如,今天我虽然表面上相对严苛了,但我内心不是一个很能给团队施压(push)的人,那我就交给会 push 的人。

假设在这个公司我是一个刘备,配合我的人必须是关羽、张飞、赵云这种抽鞭子的人。谋士根本就不搭我,你必须是个武将。另外,因为我不是一个严苛的人,我不会抽鞭子,这代表和我长期合作走得远的人,他必须自驱力特别强。我不喜欢花太多的时间教人带人。

这几年我在英雄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周期转换。很大的内部调整、思维模式的调整。对我来说,先要确定具体方向,再去调整思维模式,让小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去用小部分人卷剩下的人。在公司内部去慢慢形成这种感受和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卷。我的投资,对我来说,就是让小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内部团队的卷,是一种标杆,当然这些标杆现在很大了,可能对行业都是标杆了。。。

我现在每年给公司写一封内部信。春节我不出去的,在家闭关写内部信,慢慢会感觉到自己思考的变化。

其实这也是我在真格学的。徐老师原来不也写信吗?文字的力量远远大于嘴的力量。写多了之后发现自己还可以,还真能写。

17 年写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能做发行商,我们要转型。18 年写为什么我们要做某几类游戏,我们怎么做?19 年写我们的组织怎么从小团队变成工业化管理团队。20 年写,我们转型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东西,以及外部的世界的变化,诸如此类吧。每年坚持写。

为什么大公司特别好管?王者荣耀的所有人每天都在加班?游戏行业所有人都卷不过大公司,因为它有明显的先富带动后富的效应。一个项目组赚那么多钱,全腾讯的人都知道,那所有人都跟他一样拼命。

创业团队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因为你没有一个先富在前面,你就得自己造一个先富。对我来说,我是靠投资,用生态的力量。其实某种程度,腾讯可能也是这样,他们也是先靠投资做的好,当年的四小龙,英雄联盟,dnf,穿越火线,都是投资的。再带动内部实现了研发转型,成就了现在的霸业。其实最早开始做英雄的时候,研究了很多他们的策略和思路。

必须这么一层层往下来,首先不能急。你得找到这个事物发展的规律,得特别耐心。得去观察他们,陪伴他们,这样发展起来。

Q:《黑神话:悟空》对英雄之后会有什么影响?

Daniel:没什么影响。我们在过程中提炼出了很强的发行能力,作为联合出品方,发行工作很多都是我们在做。比如 KOL、KOC 怎么选?怎么做异业联动?这些做下来,我们其实也是有很强的经验提升的。

这个过程学到了很多。比如我们现在整个 KOL 的管理有一套算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算法,基于播放量、人次等背后的逻辑,我们可以精准地算出哪些 KOL 的直播带货效果最好,这其实对我们后面做所有游戏都很有帮助。你必须经过一个这样的游戏产品的上线发行,去试,才能试得出来,来打磨你的算法。

Q:你自我成长的方式是什么?有人是读书,有人是思考,有人是聊天。

Daniel:我的方式就是多找人聊天,想尽一切办法和最厉害的人聊。当然我也挺爱读书的。

Q:你最大的天赋是什么?

Daniel:我觉得我最大的天赋就是不要脸。

我讲个故事。大家都不知道这个故事,我今天第一次讲。原来我刚来真格呢,给我的名片是分析师。但当时游戏行业已经兴起了,我的难处是我要见到行业的大老板,把游戏卖给他们。我就自己去印了个名片,叫真格合伙人。这个名片我到现在还有,哈哈。你是还得自己想办法。

比如我最早遇到 Anna,我就主动地说你能不能把我招进去?死皮赖脸地销售自己给 Anna。

王老师:我知道名片这事,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有一次你带我去上海见一个留学生,你就给我亮出了这个名片。我说你就悄悄地用,哈哈。徐老师也不知道。

Anna:?(一脸震惊,转头对大家说)你们可别学坏了!

Daniel:对,我当时就用这样的方式认识的周亚辉。所以你还是得自己想些招的,这个很难亲授。哈哈。

王老师:Daniel 本身也是真格投人哲学的一个案例。所以 Anna 当时你把 Daniel 拉进来,那时候怎么判断的?

Anna:我一直开玩笑,因为他工资便宜。

但肯定不是因为这个。首先我真的觉得在那个时候,有任何人特别想进真格我都会愿意。直到现在我们所有人还是眼里只有真格,肯定不会去申请别的工作。你说你想赚钱,那你可以去大的机构。你肯定是要热爱这件事情,热爱天使投资。

Daniel 当时来了真格之后老打游戏,memo 也不写。徐老师就让 Daniel 去做游戏投资,我是通过徐老师学会了看人,学到了跟随天赋找到每个人的闪光点。人就完全别干自己不想干的。

徐老师真正改变了 Daniel 的方向。我后悔的是他被老应挖走去做自己真正擅长的事情:创办游戏公司。

(随后 Daniel 继续分享了两小时未公开内容)

黑神话第一个投资人谈Web3游戏:不热爱游戏怎么可能做出好游戏

2012,刚成立两年的真格在美国加州团建

Daniel 在 C 位

分形比特币能否打破比特币链上计算能力局限性?

引言:比特币作为当前牛市周期的核心驱动力,其相关概念备受关注。随着比特币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扩展性问题日益凸显,分形比特币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一创新思路最初由 Unisat 团队提出,旨在探索比特币网络的扩展可能性。然而,分形比特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比特币二层解决方案(L2),其本质更接近于一种侧链结构。

一、分形比特币的概念解析

分形比特币的定义和核心特征

分形比特币是一种创新的区块链扩展方案,基于递归虚拟化技术,通过创建多层网络结构来增强比特币的可扩展性,同时保持与主网络的安全连接。

核心特征:

1)递归虚拟化:

分形比特币使用递归虚拟化技术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创建多个层级。每个层级都作为独立的实例运行,但都锚定在主比特币网络上,确保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和共识机制得以保持。

2)无限扩展性:

通过不断创建新的层级,分形比特币能够处理持续增长的交易量和数据量,而不会造成网络拥堵。这使得它能够适应区块链技术日益普及带来的处理能力和存储需求的增长。

3)动态负载均衡:

分形比特币能够根据实时需求动态分配资源,将交易分散到不同的层级中。这一特性防止了单一层级成为性能瓶颈,确保即使在使用高峰期也能保持流畅运行。

4)安全性和一致性:

分形比特币是比特币的分支,并非直接的拓展,它采用工作量证明(PoW)共识机制,并将其应用于所有层级。这确保了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和一致性,享有与比特币相同的信任度和可靠性。

5)更快的区块确认:

相比比特币通常 10 分钟的区块确认时间,分形比特币将确认时间缩短到 30 秒或更短。这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并支持高频应用和交易。

6)高效的资产桥接:

分形比特币引入了强大的资产桥接功能,允许用户在不同网络层级之间安全传输各种数字资产,而无需对代币进行封装,从而保持资产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总的来说,分形比特币保持了比特币网络的基本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增加可拓展性。

分形比特币产生的背景

分形比特币的创作背景源于 2023 年,Ordinals 和相关应用程序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将开发人员的注意力转向了比特币的广泛应用潜力,但出于安全考虑,比特币在其迭代中对操作码和块存储空间实施了限制。为解决比特币区块链固有限制的需求,特别是在链上计算能力和区块空间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分形比特币的概念。

在数学中,分形模式在每个尺度上都会重复出现,这一原理反映在分形比特币的架构中。每一层都可以看作是整个网络的一个较小复制品,能够无限扩展以容纳更多用户和交易。这不仅确保网络保持高效和快速,而且还为未来的增长和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框架。而比特币L2的一些解决方案更像搭建一条侧链,需要跨链等操作,因此开发者寻求能够增强其功能而不损害核心原则成为最优解。

当然,SegWit 和 TapRoot 等技术的引入,促使这个想法有落地的可能,从而提升比特币的可编程性和效率。也是为探索更复杂的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以改善比特币的可扩展性和实用性。

二、分形比特币的技术实现及其它扩容解决方案

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创建多个独立层级。每个层级作为独立实例运行,但仍然锚定在主比特币网络上。这种分层架构允许分形比特币分散交易负载,每一层可以同时处理大量交易,为了管理这些层级,分形比特币实施了动态负载均衡系统。这个系统能够根据交易需求的波动,灵活分配资源并分配交易,防止任何单一层级成为瓶颈。为了实现跨层级的资产转移,分形比特币采用了轮换的多方计算(MPC)签名系统。这个系统允许高效和安全的资产转移,无需用户包装他们的代币,保持了生态系统内资产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分形比特币能否打破比特币链上计算能力局限性?

图片来源:DaFi Weaver

在实际应用中,分形比特币为特定用途创建了专用实例。例如,它为序数创建了专门的实例,确保 100% 兼容性并优化了这些资产的处理。这个专用实例采用了一种机制,将主链上的特定 satoshis 锁定并映射到实例,允许序数在实例内无缝流通,同时保证它们在返回主链时保留原始铭文。

总的来说,技术上就是通过将这些交易与主网络分离,分形比特币减少了潜在的摩擦,同时保持了比特币主要用例的纯粹性。

侧链技术:扩展比特币的可能性

侧链技术通过创建可与比特币主网络互操作的独立区块链来实现这一目标。这种机制允许用户将他们的比特币存入比特币区块链上的合约中,然后在侧链上创建等量的比特币供使用。这种双向锚定不仅增强了比特币的功能性,允许在不改变主网络的情况下试验新功能和应用,还通过将交易从主区块链转移出去解决了可扩展性问题。侧链可以支持多种用例,如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从而拓宽比特币的实用性并促进其生态系统内的创新。

闪电网络:Layer 2 解决方案

闪电网络作为一个关键的第二层解决方案,通过在用户之间创建双向支付通道,闪电网络允许多个链下交易即时发生,显著减少了通常与比特币主区块链相关的拥堵问题。这种创新方法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使得微交易在经济上变得可行——还通过消除链上交易的长时间确认,改善了整体用户体验。

闪电网络的路由系统甚至能够在没有直接支付通道的用户之间促成支付,类似于互联网数据包的路由方式,从而提高了支付过程的效率。因此,闪电网络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变革性的解决方案,解决了比特币的可扩展性挑战,使其成为日常交易的实用选择,并促进了加密货币在日常商业中的更广泛采用。闪电网络的实施为比特币生态系统带来了多方面的益处。它不仅增强了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还开启了新的应用可能性,如微支付等。

RGB 协议:为比特币带来智能合约功能

RGB 协议为比特币生态系统引入了一种突破性的方法,将智能合约功能整合到比特币中,通过利用链下数据存储和客户端验证,RGB 允许执行智能合约而不会给主区块链带来过多数据负担,从而保持其效率。该协议使用密码学承诺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同时通过状态转换实现动态交互,这些状态转换可以跟踪和验证合约的状态。

这种方法为比特币带来了几个关键优势。首先,它扩展了比特币的功能范围,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数字货币,还成为一个支持复杂金融操作的平台。其次,由于采用了链下处理和客户端验证,RGB 协议避免了对比特币主链的过度负担,保持了网络的效率和可扩展性。

此外,RGB 协议的设计考虑了隐私性,允许用户在需要时保持交易和合约细节的私密性。这种特性使得比特币能够支持更广泛的商业和金融应用,同时仍然保持其核心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特性。

三、主要分形比特币项目生态

1) Fractal Bitcoin 是第一个将虚拟化方法应用于比特币的实例,逐步将比特币区块链扩展为可扩展的计算系统,而不会破坏与比特币主链的一致性。目前仅一个在原生比特币协议上进行发行的生态平台, 此项目目前热度较高,按照官方社媒的说法, 9 月准备上线主网。

2) UniWorlds, 主要是一个基于比特币生态系统构建的游戏基础设施平台,利用分形比特币技术。我们提供一套全面的工具来开发和管理移动游戏和游戏化环境,推特 3.8 万粉丝,少有比特币相关游戏应用项目。

3) Motoswap, Defi 板块,建立在比特币 1 层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会在 Fractal 上作部署。

4)Satspumpfun, 比特币系列的 Pumpfun, 用户可以创建代币并自动部署到 Motoswap 与 Pumpfun 玩法类似。

分形比特币能否打破比特币链上计算能力局限性?

图片来源:Unisat

四、分形比特币的潜在风险

目前,分形比特币项目正经历一个高度炒作的阶段,这种情况与早期的其他加密货币项目(如 Runes)上线前的情况相似。在这种热潮中,大量项目方迅速涌现,试图抓住市场热度。然而,会产生一些风险。

1)项目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有一些具备真实实力的团队参与其中,但更多的可能是为了赶热度而匆忙成立的项目。

2)技术理解不足:许多团队可能对 Fractal 的底层机制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导致他们缺乏实际的交付能力。

3)发展前景不确定:真正的重要发展很可能要等到主网上线后才会出现,当前的热度可能无法持续。这种情况的具体例子可以从 Fractal-420 项目的失败中看出。该项目是 Fractal Bitcoin 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资产管理项目,但由于不明确的外部因素而宣告失败。

4)中心化风险:分形比特币的某些关键功能似乎依赖于中心化的服务器。这种架构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核心理念相悖,可能引入单点故障风险和信任问题。

此外,网络上也有关于分形比特币的争议。分形比特币可以通过创建专门的序数实例来解决序数交易带来的争议和兼容性问题,但它们偏离了传统的比特币用法,认为序数是对网络的滥用,因为它们通常涉及与标准比特币操作不同的交易。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来源:第三题

为什么比特币不是一种常见资产,而是更类似于受普遍幂律支配的自然现象,因为该系统具有递归、无限的反馈循环。

BTC 幂律不仅是一个模型,而且是关于比特币性质和行为的强大理论。

BTC 幂律最初是对比特币价格规律的实证观察。但它现在正在演变为一种连贯、强大的比特币行为理论。最近我们发现,哈希率、地址、交易、价格都是彼此的幂律(我们从之前的工作中已经知道),而且也是时间的所有幂律。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它表明比特币的演变是由规模不变的属性驱动的。它也完全符合比特币的实际含义:一个自我参照和自适应网络。特别是难度调整,这是中本聪最天才的创新之一,是幂律背后的关键机制,而非稀缺性。这构成了比特币的适应性属性。幂律是迭代过程的数学和物理表达,其中输出成为输入(由于难度调整,哈希率现在会影响以后的哈希率)。正如我已经证明的那样,这不仅仅是在文字上,而且还展示了精确的数学,它产生了我们所观察到的时间幂律。

因此,虽然在 BTC 幂次法则之前不具备因果力,但现在它却比任何竞争模型都更加完整和强大。事实上,我们现在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底部看到如此强大的障碍(这是由于矿工投降并通过比特币的迭代模型完美再现),我们可以解释牛市期间地址和价格与哈希率的脱钩(哈希率不会跟随牛市期间的狂热,因为需要时间在基础设施和新芯片技术上投资数百万美元才能赶上)等等。比特币行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比特币行为的幂律理论来解释,它很强大。

BTC 幂律的及时发现

我通常不包括这些早期交易,因为大多数早期采用者用比特币交换披萨。但是,当您将它们包括在内时(将已知最早的美国对 BTC 交易添加到数据集中,该交易非常接近趋势),当前斜率和所有数据斜率之间的差异几乎不存在,这证实了模型的良好程度。虚线是当前模型,红色是包括最早的交易。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幂律规律无处不在!

我之前提到过称为克莱伯定律的权力定律。它决定了动物的体重与它生存所需的能量之间的关系。大小的尺度从果蝇等小生物到大象,范围为7个数量级。这基本上就是 BTC 从交易 10,000 BTC = 1 美元托达时所经历的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尺度不变性

让我举一个我从事的另一个研究领域(天体物理学之外)的例子,即睡眠神经科学。尤其是睡眠时的脑电波。我知道这听起来与之无关,但听我解释一下你就明白了。

我专门了解一个称为慢波睡眠的睡眠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有大而慢的脑波(与清醒时的脑电波相比,每秒大约 30 个,而慢波为每秒 1 个),这被认为是深度睡眠的标志。波浪越大,睡眠越深。因此,当您在诊所进行睡眠研究时,重要的是要计算它们或使用它们来确定某人的睡眠状况。在我的工作中,我必须尝试理解这种现象。鉴于我作为一名物理学家的训练,我作为一个新手进入了这个领域,但这有时有助于提出当这个领域的内部人士通常不会问的问题。例如,睡眠医生用来识别这些波的手册说,只有超过特定阈值的非常大的波才被视为慢波。如果小于此阈值,则具有相似特征(例如其频率)的较小波(例如其频率)不是一个慢波。

拥有一个任意的阈值听起来很荒谬,因此我进行了一项研究,收集了具有此类特征的所有波(例如它们的频率范围、形状和所有波共有的其他内容,但我排除了大小)。我发现的是:它们是规模不变的!甚至没有人知道。慢波有大有小,医生的重点是肉眼容易看到的大波,他们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这种现象。

大多数医生不知道尺度不变性及其相关性。这些大波浪是该范围的极限,根本不代表该现象,它们是尾部的大型罕见事件。这些波的分布有一个很长很长的尾巴,并且这些事件位于尾巴的最一侧。大多数慢波(数千个)要小得多,并且没有人为的阈值来区分大小,它只是由过去的一些医生随机组成,决定慢波需要有多大。但这不是大脑的工作方式。所有这些慢波都很重要。也许对于年轻、健康的受试者来说,大的波可以作为良好睡眠的衡量标准,但对于老年患者(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小并且与认知能力下降相关)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衡量标准,可能会导致一些诊断问题。

我在我的研究中证明了这一点。你可以发表一篇论文,得到其他研究人员的一些赞扬,但在应用医学领域没有人关心,他们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医学研究方式,这是医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可悲的部分。无论如何,与 BTC 有什么关系? 

ETF 是大型慢波。我们注意到它们是因为它们很大,它们位于分布的末端,并且我们人类的注意力都被照亮了。但 BTC 经历了很多此类从小事到大的事件,比如网络规模很小时很少有更多人加入,一个谈论 BTC 的网站,第一个讨论它的媒体等等。在任何点都存在成比例的事件。我们不记得它们,因为它们很小,所有其他慢波医生都会忽略。如果我关于 BTC 是一个规模不变系统的发现是正确的,那么 ETF 就是 BTC 在其发展过程中迈向下一步所需的事件。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知道有些人认为这是利空消息。它不是。ETF 似乎会影响当前价格,并且可能会放大减半后似乎出现的牛市。

周期的峰值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要大,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下降,它可能会像一些早期的峰值一样大。但这些只是“局部”效应(它们涉及此时此刻的变化),而不是长期轨迹。正如我多次说过的,比特币遵循幂律这一事实是健康和力量的标志,我们希望支持这一点。但就理解 BTC 的规模不变性而言,它们不会改变 BTC 的长期轨迹,因为没有证据表明 ETF 从规模角度理解时与所有其他事件不同。也许我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证明 BTC 的资金流入与 BTC 价格具有某种双对数关系,并表明它像价格本身一样具有规模不变性,但目前这是我的直觉和理解规模不变的系统建议。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增长和幂律螺旋

斐波那契螺旋与幂律螺旋相关,它们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有许多增长过程遵循幂律螺旋而不是斐波那契法则。例如动物牙齿和角或树木年轮的生长。

比特币,一场错综复杂的幂律之舞

比特币是一个充满幂律的深度网络,它随处可见:

价格、哈希率、地址和交易量都是彼此的幂律,它们在时间上也都符合幂律。甚至连持有时间和财富分配都是幂律分布(最后这些是幂律分布,本质上与其他分布略有不同)。

但交易量随价格上涨。它们还与幂律有关。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需要越来越高的价格才能将交易数量改变 10 倍。幂律有时并不直观,但如果你不了解 BTC,你就无法从字面上理解 BTC。每个比特币爱好者都应该跟上,并尝试理解幂律是如何运作的。价格更高,交易更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市场上有更多可用的比特币。这看起来很矛盾,但前提是你不了解幂律或用它们来理解比特币。请注意,交易以 BTC 为单位,而不是美元,因此不仅交易了更多的美元,而且交易了 BTC 的数量。

工作量证明的良性循环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迭代过程的数学就是幂律的数学

幂律是一个迭代过程的结果,我们能够证明这一点:dPrice/dt=5.82 *价格/时间。超酷!你可以将这个公式迭代到未来,但当然,随着你添加更多的未来点,它往往会趋向于一般的幂律趋势。因此,最好提前 1-2 天告诉我们价格应该是多少。基本上,您可以创建具有不同权重的图表,这些贡献者对价格的贡献。展位捆扎价格本身似乎对当前价格给出了很好的估计,不是趋势价格,而是当前价格(泡沫期间有点保守,但仍然对它们做出反应)。哈希似乎表明底部在哪里。解决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

可能你们中的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学过高等微积分或任何微积分(或讨厌它)。但是对于那些做过或想在这里学习一点的人来说,为什么幂律是迭代的结果。让我向你展示数学(有点长,但我向你保证,如果你有耐心通读,这是值得的):让我们考虑一下形式的方程:dy/dt=n y/t。这是一个称为微分方程的方程。它是数学和物理学中用来表示某种数量变化的东西。例如,如果我想将物体在距离 y 上的变化表示为恒定加速度 a 的函数,我可以写成 dy/dt=a t,其中 dy/dt 表示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在这里,我只是说,距离的变化与加速度和时间成正比。它是最简单的微分方程之一。求解方程意味着找到满足方程的 y 方程(这意味着右侧和左侧相等)。一旦你找到这样的 y,你就知道距离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我的一位最好的教授告诉我(我一直记得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是多么惊讶和困惑,但这是有史以来最明智的数学建议)猜一个似乎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并测试它是否有效。简单!那么,这个方程式的好猜测是什么呢?好吧,左侧是导数,t² 的导数是 2 t,所以我建议作为 y=1/2 a t² 形式的解,所以 2 在导数之后被抵消,两边都有 a。您代为检查此解是否满足以下方程:左侧 dy/dt=d(1/2a t²)dt=1/2 a 2 t=a t,等于右侧 = a t。所以 y=1/2 a t² 是我的解决方案,有趣的是,距离随着时间的平方而增加。

注意:对于微积分专家来说,考虑到导数的性质,这当然是一个容易的猜测,但我试图说明一个观点。好了,让我们回到我们想要研究的原始方程式。dy/t=n y/t。请注意,这个方程很奇特,因为我们想要求解的量也在右侧,所以基本上这个量的变化取决于量本身!或者换一种方式,方程的输出也是输入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将其用作迭代或反馈循环过程的最简单示例之一。让我们对上述方程的解做一个很好的猜测,y=A t^n 呢?其中 A 只是一个常数,它并不那么重要。让我们代入:左侧:dy/dt=d(At^n)=A n t^(n-1),右侧:n y/t = n A t^n /t=An t(n-1)。左侧 = 右侧。解决!但是 y=A t^n 是什么?这就是权力定律!对于 BTC,是 Price=At⁵.82,或者对于 Hash=B *t¹¹.4,或者 Price=C*Hash¹/2,依此类推。所有幂律或迭代过程(输出 = 新输入)。所以你看到现在你可以把变化 dy/dt 加到 y 上,你得到新的y,可以用来求解y 中的变化,依此类推。因此,幂律是反馈回路的结果,我们知道由于网络中的矿工和用户交互而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哈希率、地址和价格本身都是彼此的幂律,也是时间的所有幂律。因此,价值、能量、时间和采用的幂定律。这有多酷????

我们之所以在底部看到如此强大和一致的壁垒,是因为泡沫破灭后的“矿工投降”。这是矿工通过采矿而赔钱的底线。系统无法生存。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网络

作为网络的有机体

城市与社交网络

势不可挡的时间机器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稀缺性不是推动比特币价格的原因

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经济活动观念。现代社会的整个运作方式,基于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正在克服这些限制。例如,现在饥荒只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一个资源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愿意,我们有资源来战胜世界上的饥饿。BTC的固定供应更多的是关于不稀释“利益相关者”,从而造成虚假的稀缺性。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属性,比稀缺性更重要。马尔萨斯稀缺性理论:该理论指出,食物的供应跟不上人口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导致疾病、饥荒、战争和灾难。

那个告诉我她用稀缺性论点告诉人们快点去获取一些 BTC 的人(顺便说一句,这是个好消息)也告诉我“坚持数字”。我听从了她的建议(不确定她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我再次知道她的意图是好的)。但数学就是数学。这里有两个模型,幂律模型对稀缺性的假设为零,仅基于对价格以可预测的方式上涨的观察。稀缺性根本不是模型的一部分。另一种是S2F,其中稀缺性是主要驱动力,事实上,它假设稀缺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幂律(不假设稀缺性)导致“现在就赶紧买一些比特币”。正如你所看到的,S2F 表示你可以随时加入,并且仍然可以获得相同数量的收益,无论你是 10 年前加入(同样持有 4 年时间)还是 10 年后加入(同样是 4 年持有时间)。相同的 HODLING 时间)。在此期间,两位投资者都将获得 10 倍的回报。当您注意到幂律模型时,尽快加入很重要。那么,您是否看到人们如何利用稀缺性论证得出没有事实支持的不合逻辑的结论?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我将发表这篇文章,然后花一些时间关注其他内容,因为这个话题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那么受欢迎。但这非常重要,我认为当大多数人对此感到困惑时我就做对了(这对我来说非常令人惊讶,因为似乎几乎每个人都弄错了)。论文:货币系统中只需要稀缺性作为防止伪造的安全工具。比特币不需要稀缺性,因为它已经可以防止伪造(有一个例外)。注意:此讨论围绕“货币系统”,因此不适用于投资、集邮或其他类型的有价值的事物或活动。仅限货币系统,因此请将讨论重点放在这一点上。让我们用 4 个例子来解释这一点。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我认为值得一读,因为它将澄清一个非常重要的误解。

1)赌场:赌场可以理解为一个货币系统。顾客进来,交换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美元),他们就会得到一些筹码。筹码以精确的汇率进行交换,红色的价值 10,蓝色的价值 50,黄色的价值 100。代币由廉价的塑料制成,因此与所用材料的稀缺性无关。它并不像黄金那样珍贵。但它们很难伪造,因为没有人会在浴室里制造更多这些芯片。它们完美地发挥了货币的功能。它们甚至不是一个固定的代币系统,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顾客进来,收银员会赠送更多的代币,但这些更多的代币不会稀释其他所有人的代币。它们的价值在入口处是固定的,并且在顾客玩耍的夜间期间不会改变。但该系统作为货币系统运行得很好,因为它有明确的交易规则,它与系统外部有价值的东西挂钩,而且没有人伪造代币。在这样的系统中,稀缺性的作用为零。

2)垄断游戏。类似的论点。整个游戏应该模拟一个竞争性的经济,即使是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他们是赢家和输家。有一些非常便宜的代币(我们甚至将它们用作毫无价值的钱的模因),但在游戏中却是有意义且值得的。供应量是有限的,但实际上随着玩家在棋盘上走动并获得与他们的运气和/或玩游戏的能力成比例的游戏货币奖励而增加。没有人伪造钱(作弊者可以从另一个游戏中拿走钱,将钱塞进口袋,然后出现在游戏中,并在没有人观看时将它们拉出来,但这并不是一种玩游戏的无趣方式,而且也可能很容易被其他玩家察觉)。系统已关闭;除了公平、每个人都理解和同意的游戏规则给予的方式外,没有任何资金进出系统。因此,同样不需要稀缺,甚至不需要固定供应。

3)理想的,不存在的,但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可能的社会,从不撒谎或欺骗。这些外星人(当然不可能是人类)从不撒谎或欺骗,他们的大脑不是这样的。我知道这很难想象,但请和我一起玩。该系统不一定是封闭的,它可以与这个想象世界中的其他系统交互(那里有不同的国家和人民,但都超级公平并尊重规则和法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使用任何坚固耐用的东西来作为货币。你所要做的就是用一些可识别的标志来标记“钱”,以表明这是钱,或者使用一些可识别的形状或颜色。涂有不会剥落的油漆的彩色编码石头,或者带有某些中央机构制作的特殊标记的石头或任何可以用作货币的东西。不需要稀缺性,因为同样不存在假冒。您还可以通过让商店和类似银行跟踪总供应量来跟踪这笔钱,当硬币因磨损而丢失或损坏时,可以以公平和一致的方式提供其他硬币。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即使是政府也是公平和诚实的(好吧,我知道我在伸展它),所以他们也不会做任何相当于印钞的事情(除了我所说的替代丢失或损坏的硬币并保持稳定的供应)。

4)罗马帝国使用金币和银币。这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罗马帝国发行由贵金属制成的硬币。代表更有价值的单位是由一种稀有、耐用的金属制成的,称为黄金。政府在硬币上盖章并保证(至少在最初)金属的纯度,并且每枚硬币都具有其重量价值(这意味着即使您将其熔化,您也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获得金属的价值)。选择这两种金属,特别是更有价值的一种,是因为它们是“稀缺的”(相对于其他金属甚至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考虑到上述示例,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减少和/或避免(这在现实世界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伪造。由于黄金很难开采(事实上,在罗马时代,开采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良代理人很难获得一些黄金并将其与其他较便宜和稀有的金属混合并创造更多的硬币。人们可以将现有的硬币熔化,然后稀释它们(顺便说一句,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特别是在帝国的外围地区),但硬币仍然需要至少含有大量黄金才能通过就像金币一样(就重量和黄金的其他典型特征而言),因此这种伪造过程至少受到了货币所用材料稀缺和有价值的事实的遏制。但你可以看到,这种材料的选择完全是基于安全问题,与赋予金钱本身价值无关。在一个每个人都诚实的社会中,所需要的只是某种固定的供应,甚至是一个不固定的供应,具有简单而明确的交换规则,这是公平的并得到每个人的同意。

那么比特币呢?BTC 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了这一切:1)固定的、无法更改的总供应量。因为它是一种数字技术,所以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实现。BTC 背后的算法保证了这种供应无法改变,除非整个系统达成共识,而且无论如何这都很难实现。2) 在总固定供应量达到之前,通过一种非常精确、可理解的商定(通过参与该系统,您隐含地同意其规则)、透明的方法来逐渐增加供应量,该供应量由相当于“稀缺性”的安全措施支持,是 hashwpower 或通过挖矿获取硬币的能量和工作的交换。你不会免费获得任何东西,但你可以用 BTC 奖励来交换有价值的东西(能量)。这相当于在赌场用美元购买筹码,将“有价值”的东西换成另一个。这又是一种避免伪造的安全措施,也是唯一体现稀缺性概念的地方(但人们又可以利用丰富的太阳能来开采硬币,因此它本身并不是真正的稀缺性,而是更多地将一种形式的能源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能源)

当我们讨论 BTC 时,这个问题就显得有些遥远了。硬币的数量、它们的可分性以及固定供应的事实与稀缺性本身无关。这一切都与系统的规则清晰且基于共识有关。总供应量是固定的这一事实是围绕货币总供应量问题达成共识(通过先前的法律或规则)的一种手段(这可能是任何其他货币体系的绊脚石,在这种体系中,中央当局或民主程序会定期决定供应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供应和供应产量由系统本身在开始时选择。就是这样。这些规则使事情变得更加简单,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天才。我希望我的例子能够阐明为什么当与赋予 BTC 价值的想法相关时,稀缺性是一个糟糕的概念。我相信这会在社区中造成混乱,当我们试图向其他人解释 BTC 是什么时,情况会更加混乱。我不会再坚持这一点了,至少现在是这样,哈哈,让人们思考一下,看看这是否是一种有用的推理方式。感谢您的聆听。

比特币是可以滋养整个世界的披萨(请相信意大利人的话).你知道那位基金经理女士(不确定她的名字,没关系)的大崩溃,她说了一些“显然”愚蠢的事情,让许多卫星稀释了BTC的价值?当然,她说了一些愚蠢的话,互联网发疯了,取笑她好几天。但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对稀缺性的强调让人们感到困惑,尤其是非比特币人(以及比特币人)。虽然追随她的比特币人没有错,但他们也不是对的。从逻辑和数学的角度来看,它们是正确的,但从叙事和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们是错误的。人们用来证明她错了的最喜欢的例子之一是,你不能通过切披萨数十亿次来解决世界饥饿。但你知道吗? 有了比特币,你可以。 事实上,这正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我们希望BTC成为世界货币体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像为整个世界提供营养(或服务于某种功能)。我们强调了错误的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认为,以制造一些摩擦和捍卫一个不受欢迎的想法为代价,稀缺性是用于BTC的错误视角和叙述。我们错过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来指出,是的,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用 1 个披萨来滋养世界,方法是使披萨非常非常非常营养,其中 1 小片非常有营养,可以满足地球上每个人的需求。

如果BTC注定要成为世界货币体系,那么它就需要成为我们所说的那个神奇的披萨,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是通过关注稀缺性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它使我们和(社区外的人)对BTC的价值以及为什么它如此独特和重要的看法是错误的。让我们开始从丰富和无限效用的角度来思考BTC,而不是稀缺性。BTC解决了所有这些问题,甚至解决了世界对公平公正货币体系的渴望。

S2F模型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稀缺性的其他衡量标准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比特币的物理原理:为什么不是一种常见资产

幂律人生课

我在BTC中使用“模型”一词来表示幂律,以遏制其重要性并谨慎其含义。但它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数学模型中的“模型”。如果这是真的,我说如果,那么它告诉我们关于BTC的更大的事情。它是系统的基本属性。这意味着:

1. Scale invariance. 尺度不变性。

2. Sustainability. 可持续性。

3. Adaptability. 适应性。

4. Order and organization. 秩序和组织。

5. Predictability. 可 预见性。

6.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情报和信息。

7. BTC is like a city and a living organism.BTC就像一座城市和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

8. Long lasting and resilient. 经久耐用,有弹性。

9. Good things come in time.好事来得及。

10. Unavoidability of 1 M and even 10 M BTC.1 M 甚至 10 M BTC 的不可避免性。

BTC会做BTC会做的事情。我们都是这一惊人现象的谦卑观察者。但是,如果我的发现甚至接近事实,那么你希望BTC具有这些属性,数学告诉我们它们不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它的数学和科学真理。

当我们谈论BTC价值时,要考虑的一件事是,人类的生产力和能力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而BTC的价值则以幂律的速度增长)。BTC的目标是捕获越来越多的人类生产力价值,最终代表整个货币体系(价值不断增长)。鉴于供应有限,由于人类生产力的增长,价值将继续增长。上限不是为了稀释或让任意力量通过这种任意稀释来捕获该值的大部分。但这不是稀缺性,恰恰相反。

好坏参半,11张图解读八月加密市场

原文作者者:Lars,The Block 研究主管

原文编译:Jordan,PANews

1、八月,比特币和以太坊调整后链上总交易额整体下降了 15.3% ,跌至 3770 亿美元,其中比特币调整后链上交易额跌幅达到 12.1% ,以太坊跌幅为 20.2% 。

好坏参半,11张图解读八月加密市场

2、八月调整后的稳定币链上交易额增长 20.5% ,达到 1.2 万亿美元,稳定币发行供应量增长 2.9% ,升至 1484 亿美元,其中 USDT 和 USDC 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78.7% 和 17.4% 。

好坏参半,11张图解读八月加密市场

3、比特币矿工收入在八月份达到 8.514 亿美元,下跌幅度为 10.4% 。此外,以太坊质押收入也下降了 19.3% ,跌到 2.182 亿美元。

好坏参半,11张图解读八月加密市场

4、八月以太坊网络共销毁了 13, 467 枚 ETH,价值相当于 3490 万美元。数据显示,自 2021 年 8 月上旬实施 EIP-1559 以来,以太坊总计销毁了约 437 万枚 ETH,价值约合 123 亿美元。

好坏参半,11张图解读八月加密市场

5、八月以太坊链上 NFT 市场交易额再次延续了下降趋势,跌幅 12.8% ,进一步降至约 1.232 亿美元。

好坏参半,11张图解读八月加密市场

6、合规中心化交易所(CEX)的现货交易额在八月份有所增长,增幅达到 13.7% 升至 8775 亿美元。

好坏参半,11张图解读八月加密市场

7、八月现货比特币 ETF 净流入量出现负增长,流出金额约为 4.221 亿美元。

好坏参半,11张图解读八月加密市场

8、在加密期货方面,八月比特币期货未平仓量跌幅达到了 17.9% ;以太坊期货未平仓量下跌 28.6% ;在期货交易额方面,比特币期货八月交易额下降 20.2% ,跌至 1.33 万亿美元,以太坊期货交易额跌幅为 22.2% 。

好坏参半,11张图解读八月加密市场

9、八月芝商所比特币期货未平仓量减少 15.3% ,降至 90 亿美元,日均成交金额(daily avg volume)下降了 0.2% ,减少至约 50.4 亿美元。

好坏参半,11张图解读八月加密市场

10、八月以太坊期货月均交易额下降 5875 亿美元,跌幅达到 22.2% 。

好坏参半,11张图解读八月加密市场

11、在加密货币期权方面,八月比特币期权未平仓量下降 3.8% ,以太坊期权未平仓量同样出现下跌,跌幅为 13.9% 。另外,在比特币和以太坊期权交易额方面,比特币月度期权交易额达到 538 亿美元,下降了 5.4% ;以太坊期权交易额为 155 亿美元,与上月基本持平。

好坏参半,11张图解读八月加密市场

AI能否在加密世界生存:18个大模型的加密试验

来源:Empower Labs

在技术进步的编年史上,革命性技术往往独立出现,各自引领一个时代的变革。而当两股革命性技术相遇,它们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指数级的影响。如今,我们正站在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人工智能与加密技术,这两种同样具备颠覆性的新技术,正携手步入舞台中央。

我们畅想AI领域的诸多挑战能够被加密技术所解决;我们期待AI Agent构建自主经济网络,推动加密技术的大规模采用;我们也盼望AI能加速加密领域现有场景的发展。无数目光聚焦于此,海量资金疯狂涌入,就如任何buzzword一样,它凝聚了人们对创新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也包含了难以抑制的野心与贪欲。 

然而在这一片喧嚣中,我们却对最基本的问题知之甚少。AI究竟有多懂加密领域?配备了大语言模型的Agent是否具备运用加密工具的实际能力?不同的模型在加密任务上的差异有多大?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AI和加密技术的相互影响力,也对这个交叉领域的产品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至关重要。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些大语言模型的评估实验。通过评估它们在加密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衡量AI的加密应用水平,判断AI与加密技术融合的潜力和挑战。

先说结论

大语言模型在密码学和区块链基础知识方面表现卓越,对加密生态非常了解,但在数学计算和复杂业务逻辑分析上表现很差。在私钥和基本钱包操作方面,模型有着令人满意的基础,但面临如何云端保管私钥的严峻挑战。很多模型能够生成简单场景的有效智能合约代码,但无法独立执行合约审计、复杂合约创建等高难度的工作。

商业闭源模型总体有较大领先,开源阵营中仅Llama 3.1-405B表现突出,而参数规模较小的开源模型全体不及格。然而潜力是有的,通过提示词引导、思维链推理和少样本学习技术,所有模型的表现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领先的模型在一些垂直应用场景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可行性。

实验细节

选择了18个具备代表性的语言模型作为评估对象,包括:

  • 闭源模型:GPT-4o、GPT-4o Mini、Claude 3.5 Sonnet、Gemini 1.5 Pro、Grok2 beta(暂时闭源)

  • 开源模型:Llama 3.1 8B/70b/405B、Mistral Nemo 12B、DeepSeek-coder-v2、Nous-hermes2、Phi3 3.8B/14b、Gemma2 9B27B、Command-R

  • 数学优化模型:Qwen2-math-72B、MathΣtral

这些模型涵盖了主流商业和流行开源模型,参数量从3.8B到405B有百倍以上的跨度。考虑到加密技术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实验还特别选择了两个数学优化模型。

而实验覆盖的知识领域包括密码学、区块链基础、私钥与钱包操作、智能合约、DAO与治理、共识和经济模型、Dapp/DeFi/NFT、链上数据分析等。每个领域都由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问题和任务组成,不仅测试模型的知识储备,也通过模拟任务测试其在应用场景中的表现。

任务的设计来源多样化,一部分来自加密领域多位专家的输入,另一部分由AI辅助生成,并经过人工校对,以确保任务的准确性和挑战性。其中一部分任务使用了形式较为简单的选择题,方便单独进行标准化的自动化测试和评分。而另一部分试验采用更加复杂的题目形式,测试过程则由程序自动化+人工+AI结合的方式进行。所有测试任务均采用了零样本推理方法进行评估,不提供任何示例、思维引导或者指令型提示。

由于实验本身设计的还比较粗糙,并不具备足够的学术严谨性,用来测试的问题和任务远远无法全面覆盖加密领域,测试框架也并不成熟。因此本文并不列举具体的实验数据,而是侧重分享一些实验中的洞察。

知识/概念

在评估过程中,大语言模型在加密算法、区块链基础知识和DeFi应用等各领域的基础知识测试中表现出色。例如在考察对数据可用性概念理解的问答题中,所有模型均给出了准确答案。而评估模型对以太坊交易结构的掌握程度的题目,尽管各模型在回答细节上略有差异,但总体上都包含了正确的关键信息。考察概念的选择题则更是没有难度,几乎所有模型的正确率都在95%以上。

概念性问答完全难不住大模型。

计算/业务逻辑

然而当涉及需要进行具体计算的题目时情况就倒了过来。一道简单的RSA算法计算题就让绝大多数模型陷入困难。这其实不难理解:大语言模型主要通过识别和复制训练数据中的模式来运作,而非通过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这种局限性在处理抽象数学概念如模运算、指数运算时尤为明显。鉴于加密领域与数学紧密相关,这意味着直接依赖模型进行加密相关的数学计算是不可靠的

在其他计算题目中,大语言模型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例如计算AMM无常损失的简单题目,尽管不涉及复杂数学运算,但18个模型中仅有4个给出了正确答案。而另一道更为基础的计算出块概率题目,竟然所有模型全部答错了。竟然难倒了所有模型,无一算对。这不仅暴露了大语言模型在精确计算方面的不足,也反映出它们在业务逻辑分析上存在较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数学优化模型,在计算类题目中也未能展现出明显优势,其表现令人失望。

然而,数学计算的问题并非无解。如果我们稍作调整,要求LLMs给出相应的Python代码而非直接计算结果,正确率就会大幅提高。以前述RSA计算题为例,大部分模型给出的Python代码都能顺利执行并得出正确结果。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更可以通过提供预设的算法代码来绕过LLMs自行运算的环节,这与人类在面对此类任务时的处理方式相似。而在业务逻辑层面,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引导,也可以有效改善模型的表现。

私钥管理和钱包操作

如果问Agent采用加密货币的第一个场景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支付。加密货币几乎可以被视为AI原生的货币形式。相较于Agent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面临的诸多障碍,利用加密技术为自身配备数字身份并通过加密钱包管理资金,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因此,私钥的生成和管理、钱包的各类操作,构成了Agent能否自主使用加密网络的最基本技能要求。

安全生成私钥的核心在于高质量的随机数,这显然是大语言模型并不具备的能力。不过模型对私钥安全的认知是充分的,在被要求生成私钥时,绝大多数模型都选择利用代码(如Python的相关库)来引导用户自主生成私钥。即便有模型直接给出了私钥,也明确声明这仅用于演示目的,并非可直接使用的安全私钥。在这方面,所有大模型都展现出了令人满意的表现。

私钥管理则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主要源于技术架构的固有限制,而非模型能力的不足。使用本地部署的模型时,生成的私钥可被视为相对安全。然而如果使用的是商业云端模型,我们必须假设私钥在生成的瞬间就已经暴露给了模型的运营方。但对于目标为独立工作的Agent,具备私钥权限是必须的,这意味着私钥不能只在用户本地。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模型本身已不足以确保私钥的安全性,需要引入可信执行环境或HSM等额外的安全服务。

如果假设Agent已经安全地持有私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类基本操作时,测试中的各种模型都表现出了良好的能力。虽然产出的步骤和代码常常存在错误,但在合适的工程架构下,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解决的。可以说从技术层面来看,让Agent自主进行基础的钱包操作已经不存在太多障碍。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的理解、利用、编写和风险识别能力是AI Agent在链上世界执行复杂任务的关键,因此也是实验的重点测试领域。大语言模型在这一领域展现出显著潜力,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明显问题。 

在测试中几乎所有模型都能正确回答基础合约概念,识别简单的bug。在合约gas优化方面,大多数模型能够识别关键优化点,并分析优化可能带来的冲突。然而,当涉及深层业务逻辑时,大模型的局限性开始显现。

以一个token vesting合约为例:所有模型都正确理解了合约功能,大部分模型找出了几个中低风险漏洞。但是,对于一个隐藏在业务逻辑中、可能在特殊情况下导致部分资金被锁死的高风险漏洞,没有任何模型能够自主发现。在多个使用真实合约的测试中,模型的表现都大致相同。

这表明大模型对合约的理解仍停留在形式层面,缺乏对深层业务逻辑的理解。不过,在提供额外提示后,部分模型最终能够独立找出上述合约中隐藏较深的漏洞。基于这一表现判断,在良好的工程设计支持下,大模型已基本具备在智能合约领域担任co-pilot的能力。然而要独立承担合约审计等重要工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一点需要说明,实验中代码相关的任务主要针对逻辑简单、代码量在2000行以内的合约。对于更大规模的复杂项目,在不进行微调或复杂提示词工程的情况下,我认为明显超出了当前模型的有效处理能力范围,并未列入测试。此外,本次测试仅涉及Solidity,未包括Rust、Move等其他智能合约语言。

除了上述测试内容,实验还涵盖包括DeFi场景、DAO及其治理、链上数据分析、共识机制设计以及Tokenomics等多个方面。大语言模型在这些方面均展现出了一定的能力。鉴于许多测试仍在进行中,且测试方法和框架正在不断优化,本文暂不对这些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模型的差异

在所有参与评测的大语言模型中,GPT-4o和Claude 3.5 Sonnet延续了它们在其他领域的卓越表现,是毫无争议的领先者。面对基础问题时,这两个模型几乎都能给出准确答案;在复杂场景分析中,它们更是能够提供深入且论据充分的见解。甚至在大模型不擅长的计算类任务里也展现出了高胜率,当然这种”高”成功率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达到在生产环境中稳定输出的水平。 

在开源模型阵营中,Llama 3.1-405B得益于其庞大的参数规模和先进的模型算法,遥遥领先于同类。在其他参数规模较小的开源模型中,各模型间并未呈现显著的性能差距。尽管得分高低略有不同,但整体都离及格线很远。

因此如果当前要构建加密相关的AI应用,这些中小参数量的模型不是合适的选择。

在我们的评测中,有两个模型特别引人注目。首先是微软推出的Phi-3 3.8B模型,它是本次参与实验的最小模型,然而它以不到一半的参数量就达到了与8B-12B模型相当的性能水平,在某些特定类别的问题上甚至表现更为出色。这一结果凸显了模型架构优化和训练策略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参数规模的增加。

而Cohere公司的Command-R模型成为了一匹令人意外的”黑马”——反向的。Command-R相对其他模型名气不那么大,但是Cohere是专注2B市场的大模型公司,我认为和Agent开发等领域还是有相当多的契合点,因此特意列入测试范围。但拥有35B参数的Command-R却在大多数测试中垫底,不敌许多10B以下的模型。

这一结果引发了思考:Command-R在发布时主打的是检索增强生成能力,甚至都没公布常规的基准测试成绩。这是否意味着它是一把”专用钥匙”,只在特定场景下才能开启全部潜力?

实验限制

在这一系列测试中,我们对AI在加密领域的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当然这些测试还远未达到专业水准。数据集的覆盖范围远远不够,答案的量化标准相对粗略,尚缺乏精细且更为准确的评分机制,这都会影响评估结果的精确度,不排除会导致某些模型表现被低估。

在测试方法上实验仅采用了零样本学习(zero-shot learning)的单一方式,并未探索思维链条,少样本学习等能启发模型更大潜力的方式。而在模型参数上,实验均采用了标准模型参数,并未考察不同参数设置对模型表现的影响。这些总体单一的测试方法限制了我们对模型潜力的全面评估,也未能充分挖掘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性能差异。

尽管测试条件相对简陋,这些实验依然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为开发者构建应用提供了参考。

加密领域需要自己的Benchmark

在AI领域,基准(benchmark)扮演着关键角色。现代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就源于李飞飞教授于2012年完成的ImageNET,这正是一个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标准化基准和数据集。

通过提供统一的评估标准,基准不仅为开发者提供清晰的目标和参考点,还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这解释了为什么每个新发布的大语言模型都会重点公布其在各种基准测试上的成绩。这些结果成为了模型能力的”通用语言”,使研究者能够定位突破口,开发者可以选择最适合特定任务的模型,而用户则能够基于客观数据做出明智选择。更重要的是,基准测试往往预示着AI应用的未来方向,引导资源投入和研究焦点。

如果我们相信AI与加密技术的交叉领域蕴含巨大潜力,那么建立专门的加密领域基准测试就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基准测试的建立可能成为连接AI与加密两大领域的关键桥梁,催化创新,并为未来应用提供清晰指引。

不过与其他领域的成熟benchmark相比,构建加密领域的基准测试面临独特挑战:加密技术快速演进,行业知识体系尚未固化,多个核心方向缺乏共识。作为跨学科领域,加密涵盖密码学、分布式系统、经济学等,复杂度远超单一领域。更具挑战性的是,加密基准不仅需评估知识,还需考察AI运用加密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这要求设计全新的评估架构。而相关数据集的匮乏进一步增加了难度。

这项任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它无法由单一个人或团队完成。它需要汇集从用户、开发者、密码学专家、加密研究者到更多跨学科领域人士的多方智慧,依赖广泛的社区参与和共识。也因此,加密基准需要更广泛的讨论,因为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对我们如何理解这一新兴技术的深刻反思。

后记:聊到这里,话题还远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构建加密领域AI基准的具体思路和挑战。实验目前也还在进行,正在不断优化测试模型、丰富数据集、完善评测框架,并改进自动化测试工程。秉持开放协作的理念,未来所有相关资源——包括数据集、实验结果、评测框架和自动化测试代码都会作为公共资源开源。

KINE:以0%手续费交易这个夏季最火爆的TON项目

8月26日在整个加密世界中标记为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DOGS代币的发布。Kine Protoco是一家全网领先的去中心化衍生品,采用「peer-to-pool」的模式,以 DeFi /去中心化的模式为衍生品提供「无限流动性」,支持高杠杆的衍生品交易,始终走在加密潮流的前沿,全网首发引入DOGS/USDT的永续合约,支持高达50X的杠杆交易,同时推出7天0%手续费活动受到KINE所有社区用户们的喜爱。

KINE:以0%手续费交易这个夏季最火爆的TON项目

那么,为什么这个$DOGS的上线会在市场上引起如此大的轰动,而其他项目代币却显得平淡无奇?答案在于该项目的背景和机制等因素,使其成为热门成功的代表,而不是被遗忘的项目。

$DOGS的故事从它的吉祥物Spotty开始,这只可爱的狗狗是项目的关键视觉象征。Spotty的起源独特:它是由Pavel Durov在慈善拍卖中绘制的,旨在支持儿童孤儿院。Spotty很快成为Telegram社区关爱、善良和团结的象征——在加密世界里,这种现象非常少见,因为大多数人追逐下一种希望带来财富的memecoin。然而,Spotty却脱颖而出。

随着另一个Telegram本地项目$NOTCOIN的发布,Telegram迷你应用的受欢迎程度急剧上升。$NOTCOIN的用户能够通过奖励兑现,轻松赚取“互联网货币”。$DOGS的初始分配采用了类似的方式,根据用户的Telegram账户年龄和活跃度进行奖励。实际上,仅仅在Telegram上活跃,用户便能获得$DOGS代币。社区迅速壮大,额外的活动如完成迷你应用中的任务和邀请朋友赚取更多代币进一步推动了参与度。

自7月初项目发布以来,社区的增长速度惊人。到代币生成事件(TGE)时,$DOGS Telegram迷你应用已注册了超过5100万个账户。 

这种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促使各种交易所推出了$DOGS的预售市场,允许用户在代币正式上市之前进行价格预测。然而,名气也带来了风险。除了合法的预售活动,一些欺诈性的$DOGS仿冒品也在不同链上出现,其唯一目的是欺骗无辜的加密持有者,将资金转入他们自己的钱包。确实,名声往往伴随着代价。 

memecoin现象推动了加密市场的发展,吸引了新用户,这无可否认。但问题是,这些用户会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以探索DeFi协议及其独特的金融机会吗?他们会发展成为成功的交易者或质押者吗?只有时间能证明。然而,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正生活在令人兴奋的时代。WAGMI! 

Kine Protoco基于其合成资产机制能够全网第一时间上线DOGS合约,并推出多样性运营活动,在众多DEX中脱颖而出,为用户创造更多的可能,更多的玩法,更高的价值。


Kine let the $DOGS out: Trade the hottest TON season with 0% Fees

The entire crypto world marked August 26th as the day to remember – the launch of the $DOGS token by the DOGS project. Kine Protocol, alway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crypto meta, seized the opportunity to be a part of this significant even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 perpetual contract for the $DOGS/$USDT pair, Kine’s community now has the chance to trade with leverage up to x50, all while enjoying 0% fees.

KINE:以0%手续费交易这个夏季最火爆的TON项目

But why did the launch of this particular token create such a buzz in the market, while others seemed to fade into the void? The answer lies in the project’s background and mechanics, which distinguish viral successes from those forgotten soon after their launch.

The story of $DOGS begins with its mascot, Spotty, which serves as the project’s key visual symbol. This endearing dog has a unique origin: it was drawn by Pavel Durov during a charity auction to support children’s orphanages. Spotty quickly became a symbol of care, kindness, and unity within the Telegram community – an unusual occurrence in the crypto world, where most are chasing the next memecoin with the hope of overnight wealth. But Spotty managed to stand out.

The popularity of Telegram mini-apps surged following the launch of another native Telegram project, $NOTCOIN. Users who joined $NOTCOIN could cash out with bonuses, effectively earning free “internet money” with minimal effort. 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of $DOGS followed a similar approach, rewarding users based on their Telegram account’s age and activity. Essentially, by doing nothing more than being active on Telegram, users found themselves with $DOGS tokens in hand. The community grew rapidly, fueled by additional events that encouraged participation, such as completing tasks in the mini-app and inviting friends to earn more tokens.

Following the project’s launch in early July, the community’s growth was nothing short of exponential. By the time of the Token Generation Event (TGE), an incredible 51 million accounts had been registered within the $DOGS Telegram mini-app.

This unprecedented level of interest led various exchanges to introduce pre-market trading for $DOGS, allowing users to speculate on its price long before it officially hit the market. However, with popularity comes risk. Alongside the legitimate pre-market activities conducted by well-established exchanges and protocols, several fraudulent $DOGS knockoffs were launched across different chains. Their sole purpose? To deceive unsuspecting crypto holders and siphon funds into their own wallets. Indeed, fame often comes at a cost. 

The memecoin phenomenon is driving the cryptocurrency market forward by attracting new users – this is undeniable. But the question remains: will these users stay long enough to explore DeFi protocols and their unique financial opportunities? Will they evolve into successful traders or stakers? Only time will tell. But one thing is certain – we are living in fascinating times. WAGMI!